有一些女人以另一种方式怀旧,他们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怀旧心理似乎不再仅仅是怀旧而已了。
回到从前也只能是一次心灵的谎言,是对现在的一种不负责的敷衍。不要回避今天的真实与琐碎,走脚下的路,唱心底的歌,把头顶的阳光编织成五彩的云裳,遮挡凌空而至的风霜雨雪。每一个日子都向我们敞开,让花朵与微笑回归你疲惫的心灵,让欢乐成为今天的中心。如果有荆棘刺破你匆匆的脚步,那也是今天最真实的痛苦。
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古人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等诗句来表达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对故土的思念能够激发人心中的爱国热情。但是,社会中有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怀旧,他们认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怀旧心理似乎不再仅仅是怀旧而已了。
尤其一些女人很依恋过去的事情,依恋过去的友人、恋人。她们保存着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十分热衷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有的女人,过去曾有过一段恋情,因故未成连理,如今已届中年,旧情萌发,开始“第二次握手”;也有人很依恋过去的经历,过分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把所获得的奖状、勋章、奖品保存得完美无缺,时常追忆当年那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里时常有失落感。
由于过分的怀旧,一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只能做到“不忘老朋友”,但难以做到“结识新朋友”,个人的交际圈也大大缩小。此类过分的怀旧行为阻碍着你去适应新的环境,使你很难与时代同步。回忆是属于过去的岁月的,一个人总该不断进步才是。我们要试着走出过去的回忆,不管它是悲还是喜,不能让回忆干扰我们今天的生洁。
说穿了,回到从前也只能是一次心灵的谎言,是对现在的一种不负责的敷衍。
所谓“活在现在”,就是指活在今天,今天应该好好地生活。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都可以轻易做到。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今天更真实了。即使能回到从前,也会有太多的遗憾,就像一个早已愈合了的伤口,又被我们重新揭起。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些我们无力填补的空白,都是因为我们当初错过了“今天”的结果。或许,回不到从前,那声啼哭才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或许,回不到从前,那段逝去的童年才会更令人神往;或许,回不到从前,那场没有结果的初恋才能成为你生命之树上的永恒花朵……
不要回避今天的真实与琐碎,走脚下的路,唱心底的歌,把头顶的阳光编织成五彩的云裳,遮挡凌空而至的风霜雨雪。每一个日子都向人们敞开,让花朵与微笑回归你疲惫的心灵,让欢乐成为今天的中心。如果有荆棘刺破你匆匆的脚步,那也是今天最真实的痛苦。
迎接今天的最佳姿势就是站立,用你的手拂去昨天的狂热与沉寂,用你的手推开明天的迷雾与霞辉,用你的手握住今天的沉重与轻松。把迎风而舞的好心情留在今天,把若隐若现的阴影也留给今天。
淑娟是某校一位普通的学生。她曾经沉浸在考入重点大学的喜悦中,但好景不长,大一开学才两个月,她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连续两次与同学闹别扭,功课也不能令她满意,她对自己失望透了。
她自认为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很少有被吓倒的时候,但她没想到大学开学才两个月就对大学四年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她曾经安慰过自己,也试着无数次的让自己抱以希望,但换来的却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以前在中学时,几乎所有老师跟她的关系都很好,很喜欢她,她的学习状态也很好,学什么像什么,身边还有一圈朋友,那时她感觉自己像个明星似的。但是进入大学后,一切都变了,人与人的隔阂是那样的明显,学习成绩也如此糟糕。现在的她很无助,她常常这样想:我并未比别人少付出,并不比别人少努力,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我却不能呢?她觉得明天已经没有希望了,她想难道12年的拼搏奋斗注定是一场空吗?那这样对自己来说太不公平。
进入一个新的学校环境,新生往往会不自觉地与以前相对比,而当困难和挫折发生时,产生“回归心理”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淑娟在新学校中缺少安全感,不管是与人相处方面,还是自尊、自信方面,这使她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如果不去正视目前的困境,就会表现出更加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自信。
一个人适当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因为怀旧而否认现在和将来,就会陷入病态。
过多的怀旧和进取人生是背道而驰的。逃避也不利于智慧人生之路。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怀旧的对象往往就是弱点和缺陷,是容易被人利用的“死穴”。古代的攻心术曾把怀旧对象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突破点。在EQ研究中,怀旧是用来达到内心平和、宁静、诗意的,是人性化的表现,但如果因为怀旧阻碍了自身的发展,或对外界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就必须进行调适。
不要总是表现出对现状很不满意的样子,更不要因此过于沉溺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当你不厌其烦地重复述说往事,述说着过去如何如何时,你可能忽略了今天正在经历的体验。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追忆上,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你的正常生活。
我们不能抛弃回忆,可是我们也不能做回忆的奴隶。在心灵的一个角落里,会珍藏着我们走过的路上种种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然后,我们把更广阔的心灵空间留给现在,留给此时此刻吧!
孤独是女人最可怕的敌人
孤独是女人最可怕的敌人,她们害怕自己会孤立无援,因此心灵也变得脆弱。当孤独的痛苦笼罩你时,你就应该面对它,看着它,不要产生任何想逃走的意念。如果你逃走了,你就永远不会了解它,它就会永远躲在一角伺机而动。
孤独,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孤独感在人的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脱离人群的“有形”的孤独,比如远离人们生活中心的边疆哨所中的战士、长期坚持在高山气象观测站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长期游弋五洲四海的海员等。他们远离亲人朋友,在工作之余没有与更多的人相互交往的机会,没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不免有时感到寂寞,感到孤独。
一种是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生活格格不入而造成的“无形”的孤独。这种孤独对人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不仅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的发挥,也会引起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产生诸如思想低沉精神萎靡,失去事业的进取心和生活信心。
5年前,马丽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自那以后,她便陷入了一种孤独与痛苦之中。“我该做些什么呢?”在她丈夫离开近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她对朋友哭诉:“我将住到何处?我将怎样度过一个人孤独的日子?”
朋友安慰她说,她的孤独是因为自己身处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岁便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伴侣,自然令人悲痛异常,但时间一久,这些伤痛和孤独便会慢慢减缓消失,她也会开始新的生活——从痛苦的灰烬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绝望地说道,“我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什么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轻,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孑然一身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抱着这种孤独,马丽得了严重的自怜症,而且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好几年过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没有好转。
有一次,朋友忍不住对她说:“我想,你并不是要特别引起别人的同情或怜悯。无论如何,你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千万不要沉溺在旧的回忆里。”她没有把朋友的话听进去,因为她还在为自己的孤独自怨自叹。后来,她觉得孩子们应该为她的幸福负责,因此便搬去与一个结了婚的女儿同住。
但事情的结果并不如意,由于她的孤僻,使她和女儿都面临一种痛苦的经历,甚至恶化到母女反目成仇。马丽后来又搬去与儿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孩子们只好共同买了一间公寓让她独住,但这更加重了她的孤独。
她对朋友哭诉道,所有的家人都弃她而去,没有人要她这个老妈妈了。马丽的确一直都没有再享受到快乐的生活,因为她认为全世界都在孤立她。她实在是既可怜,又可悲,虽然已年过半百了,但情绪还是像小孩一样没有成熟。
大多有孤独感的女人,并不是自己情愿离群索居、孤身独守的。她们有的是在坎坷难行的人生路上遇到了伤人肺腑的痛苦,因而或嗟叹人生艰难,埋怨命运刻薄,或痛恨世态炎凉,咒骂人心虚伪;有的是感到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而也不愿去理解别人,不如独处一隅,洁身自好;也有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在人群中徒见别人风流潇洒、知识渊博,因而自惭形秽,悲观自己才貌平庸,才智低下,不敢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境遇各有不同,其结果都大致差不多:把自己置身于孤独的控制之下,陷入无边的伤感之中。
在加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大学,校长林怀特博士在一次女青年会的晚餐聚会里,发表了一段极为引人注目的演讲,内容提到的便是这种现代人的孤寂感:“20世纪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独。”他如此说道:“用大卫里斯曼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寂寞的一群’。由于人口愈来愈增加,人性已汇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了……居住在这样一个‘不拘一格’的世界里,再加上政府和各种企业经营的模式,人们必须经常由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工作——于是,人们的友谊无法持久,时代就像进入另一个冰河时期一样,使人的内心觉得冰冷不已。”
那些能克服孤寂的人,一定是生活在怀特博士所说的“勇气的氛围”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一定要培养出与人们亲密的情谊关系。就好像燃烧的煤油灯一样,火焰虽小,却仍能产生出光亮和温暖来。
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欢迎,或被人接纳,一定要付出许多努力和代价。要想让别人喜欢我们,的确需要尽点心力。情爱、友谊或快乐的时光,都不是一纸契约所能规定的。让我们面对现实,无论怎样的困境,活着的人都有权利快乐地活下去。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的,而是要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孤独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现代文明带给人类的“文明病”。在很多人看来,电视就是都市人走向孤独的第一个教唆犯。伴着电子游戏、电子宠物、音响以及豢养的诸如名猫、名犬等动物,加之阳台上养殖的盆盆罐罐开放得不合时宜的花草,都使人们在极力摆脱孤独的同时,又更深地陷入孤独的罪恶深渊。
孤独是既不爱人也不被人爱的一种失重状态,是处于不关心他人也不被他人关心的人生夹壁,因此摆脱孤独的唯一方式在人而不在物,也即以爱人之心冰释不被人爱的人生尴尬。
我们如何面对孤独的痛苦,如何无惧地面对那种我们都很清楚的空虚感?当它来到时,不去打开收音机,或把自己沉溺于工作中,或是跑到电影院去看戏,而是反过来看着它,看进它里面去,完全了解它。没有一个人不曾感受过那种令人颤抖的焦虑感,因为我们都想要逃避它以使自己分心或得到满足。因此,我们通过性、上帝、工作、喝酒、写诗或重复念诵一些字句来使自己满足,也因为如此我们才没有机会了解这份突如其来的焦虑感。
所以当孤独的痛苦笼罩你的时候,你就面对它、看着它,不要产生任何想逃走的意念。如果你逃走了,你就永远也不会了解它,它就永远躲在一角伺机而动。反之,如果你能了解孤独并且超越它,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它,于是也就不再有那种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了,因为你的心已经认识了一种不会腐败、也无法毁灭的圆满。
在世界上,人是最需情感交流的。特别是女人,孤独是她们可怕的敌人。少女时期在无忧无虑的欢笑中一晃而过的,快的让人有些很难回忆。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成年女人没有一个伙伴或知己是不足为奇的,许多女人都承认她们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和吐露心事的亲密无间的朋友。然而,她们之间的大多数又似乎都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有一位成功女性在谈到友谊时说:“我真希望为自己找一个知心朋友。我有不少生意场上的朋友,但没有一个知己,我感到十分孤独。偶尔心血来潮,毫无缘由地打电话,结果也仅仅只是问个好,谈天说地的情况从来没有发生,因为没有这样的对象。”
在互相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女人们似乎自始至终都受着约束,她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挫折、焦灼、失望。她们怕被人视为懦弱,表现得像只会一味怨天尤人的失败者,使他人对自己失去兴趣和尊重。同时,她们也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胜利的欢乐,因为她们怕激起别人的竞争、嫉妒,或是怕表现出一种狂妄而被人指责。
内心世界的封闭使女人无法通过情感交流建立真正的友谊,友情的缺乏使现代人陷入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对于自己内心的感受,正如有的女人所描述那样:“在这个世界里,我感到孤独、嫉妒、愤怒、紧张。”也正是这种孤独感和对他人的排斥感加剧了人类的情绪危机。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1)克服自卑。由于自卑而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不敢与别人接触,
从而造成孤独状态。这如同作茧自缚,自卑这层茧不破,就难以走出孤独。其实,人与人之间不可相比,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一样。所以,一个人只要自信一点,就会钻出自织的茧,从而克服孤独。
(2)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
交流有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当你感到孤独时,可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挂个电话或请几个朋友吃顿饭,聚一聚。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3)“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
独处时的10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了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由于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周围热烈的气氛中会倍加感到孤独。因此,在与别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4)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
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常常会跑到海边或空旷的田野,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5)确立人生目标。现代人越来越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在不幸
时孤立无援;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理解,这种由激烈社会竞争导致的内心恐慌,无疑使一些人越怕越孤独,心灵也越脆弱。要克服这种恐慌与脆弱,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些人生目标,培养和选择一些兴趣与爱好,一个人活着有所爱,有所求,就不怕寂寞,也不会感到孤独了。
女人最需要的就是打开内心紧闭的大门,积极地与人交流沟通,撤掉一些自设的障碍,真诚地接纳他人,多了几个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你就少了几分孤独,战胜了可怕的孤独,就会有更多的人为你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