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
15413000000013

第13章  深谋远虑,方法非凡

舍小利而趋大利

为人处世不能鲁莽、意气用事,不要过分计较眼前的得失,这是成功人士必备的气度。在生活中,要处处表现出宽厚的态度。成就大事者,要从大处着眼,要有大度量、大手笔,这样付出可能就会有几倍的回报。

胡雪岩之所以能将生意做得那么大、那么成功,与一个“舍”字密不可分。这里讲的“舍”不是乐善好施的意思,而是有目的、有原则的舍,是“舍小利趋大利,放长线钓大鱼”。

阜康钱庄是胡雪岩创业的起点,尽管钱庄有王有龄和好友们的“堆庄”,但是如何在广大储户中打响招牌却成为一大难题。而胡雪岩巧用“放长线钓大鱼”的妙计顺利地打响了第一炮。

做生意都讲究开门红,第一步走的如何对日后的生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阜康钱庄开业第一天,送走宾客之后,胡雪岩就开始冥思苦想。在他看来,做生意有两图:要么图名,要么图利。低头暗自思忖一番,胡雪岩得出结论——名在利之前。

做生意一定要先打出自己的名气,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接受。钱庄生意更是如此,如果在开业之初大家就信任你,愿意将钱存在你这儿,那么日后肯定能财源滚滚。那么,如何在同行业中快速提高知名度呢?

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胡雪岩先让总管家刘庆生替他开16个折子,然后在每个折子上存20两银子,并且这320两银子由胡雪岩出。面对东家胡雪岩的吩咐,刘庆生自然有些云里雾里,但是又不好细问。等刘庆生将一切办完之后,胡雪岩才告知其中的奥秘。

原来这16个折子是给抚台和藩台的眷属们开立的。“太太、小姐们的私房钱当然不太多,算不上什么生意,但是,我们给她们免费开户头,垫付底金,然后再亲自把折子送过去,自然会博得她们的好感。她们的碎嘴就会四处相传,与她们有往来的达官贵人岂有不知晓的?这样,其余人就会另眼看待咱们的钱庄,如此一来不就打出钱庄的名气了吗?到头来还能没生意做吗?”听完胡雪岩的解释,刘庆生心领神会地点点头,十分佩服这手法的高明。

不出所料,折子送出去没几天,有几家大户头就前来阜康开户。让同行不知所以然的是,胡雪岩将他们结识多年的大客户也拉走了。舍得区区300多两银子,却换来如此多的顾客上门,由此见得,胡雪岩把“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运用得恰到好处。

做生意要想宾客云集,就得广泛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胡雪岩不仅将目光盯在那些上层人物身上,还注意吸收广大下层人物的个人私蓄。社会底层的百姓虽然没有达官贵人的钱财多,但也是重要的顾客群体,关键时刻还能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胡雪岩深知“积少成多,小河也能汇成汪洋大海”的道理。

在16张折子中,胡雪岩特意为巡抚衙门的刘二爷准备了一份,虽然刘二爷职位卑微,只是一个门卫,但是在他眼前往来的人物非常多,而且都是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各方面的消息他都十分灵通。

胡雪岩因为经常出入巡抚衙门,和刘二爷的关系自然十分密切,所以借着钱庄开业之际送一份存折给他,一是算给老朋友献一份薄礼;二是希望日后能从他那儿得到一些帮助。后来,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胡雪岩真的从刘二爷那儿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即有关朝廷所发的官票的消息。借助这个先机,胡雪岩又大大地发了一笔财。说起这次的成功,不得不提及当初“舍”给刘二爷的20两银子。

普通人认为胡雪岩的生意经中有某些做法是明显的“舍本生意”,胡雪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看到长远利益,从而恰当地舍弃眼前的小利。最重要的是,他眼前“舍弃”的投资在日后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胡雪岩目光深远,常常能够以小利获取大利。在阜康钱庄开业之初,绿营兵罗尚德便携带毕生积攒的11万两银子前来存款。此人是四川人,年轻时嗜赌成性,常常是一掷千金地豪赌。几年之间,他在赌场上频频失意,不仅把祖辈留下的殷实家产输得一干二净,还把岳父借给他的15万两银子在一夜之间输得分文未剩。这些钱原本是岳父借给他重建家业的,罗尚德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激怒了岳父。父亲不想看到自己的女儿跟着一个赌徒受苦受累,一气之下便告诉罗尚德只要他把婚约撕毁,15万两银子便可抵消。

那时候的罗尚德血气方刚,当然不能忍受岳父对自己的侮辱,于是,他就当面撕毁了婚约,还向众人发誓今生今世一定要还清所借的15万两银子。为此,他背井离乡,辗转到了浙江,并参加了绿营军。十几年过去了,罗尚德拼命地赚钱,积攒了11万两银子。由于太平军的兴起,绿营军随即就要开拔到前线。到战火纷争的战场上,罗尚德当然不能随身带着这么多钱前去,就想找个安全的地方放置这笔银子。恰好听说胡雪岩的钱庄名气好,而且他为人义气,深信把钱放在那儿可靠,所以就带着毕生的积蓄到了阜康钱庄。

钱庄的总管接待了罗尚德,当他得知罗尚德是一名普通的绿营军时,便对11万两银子的来路感到蹊跷,加之罗尚德表示存款四年之间不要任何利息,只要保本就可,这更令总管顿生疑窦。不敢轻易地对这笔生意做主,既怕钱的来路不干净,惹上官司,又怕因此砸了钱庄的牌子。于是就只好向老板胡雪岩禀报这一情况。

胡雪岩得知此事以后,为探得其中的隐情,就请罗尚德到堂内喝酒,酒过三巡之后,两人开始了推心置腹的谈话。交谈之间,罗尚德便认为胡雪岩为人豪爽、仗义,与外界传说的一样,于是便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全部予以告知。

听完罗尚德的讲述,胡雪岩当即表示:四年之后将连本带利共15万两银子一并还给罗尚德(其支付的利息已经远远高于平常的利息);若是罗尚德不幸回不来,胡雪岩将亲自带钱替其偿还欠岳父的15万两银子,以此了却他的承诺。

仅凭胡雪岩的这几句话,罗尚德便为胡雪岩的侠肝义胆所折服。为此,罗尚德连存折都没让胡雪岩开立,便直接离开了阜康钱庄。若以常人的眼光看待胡雪岩这一慷慨之举,似乎有点不妥,但是不久之后,“慷慨”、“狭义”的举动便带来了可喜的宣传效应。

因为罗尚德到了绿营军以后,便把在阜康钱庄发生的一切如实告诉了其他士兵,于是这些即将出征的士兵纷纷来到阜康钱庄将自己的积蓄存放到这里。短短几天时间,阜康钱庄就收集了类似存款共计30万两之多,这解决了钱庄刚开业家底不足的问题。

有时候,舍些小利是吃亏还是得福,并不是表面上一看就能得知的,那些办每件事情都要让人认为是聪明之举的人,永远无法参透“吃亏是福”的糊涂学,也就永远无法理解那些真正的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出吃亏的“糊涂事”。

在现代经营者中,不少成功的经商典范都是敢于吃亏的人,他们的睿智表现在目光长远,不为一时的利益所限。所以,在他们创业之初就能够立即打开市场,走进寻常百姓的心中,此时的舍以小利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虽然会暂时亏本,但是其影响与作用却是深远的。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商场上可以引申为要想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必须付出代价,以小求大,以屈求伸。自己想要发展壮大并击败对手,就应该懂得放长线钓大鱼,求势重于求利。

求势是《孙子兵法》中的一种策略,意思是说战争应该以“势”取胜,而不是要求士兵以硬打硬取胜。这就如同激流飞下能够冲走石头一样,如果能够将这一点运用到商业竞争中,不断造声势,占据制高点,一旦参与竞争,就会形成锐不可当的势头。

聪明的商人最忌讳做一锤子买卖,更不会在第一笔生意上获取过多的利益,相反,他们会运用让利、促销等方式作为引诱或是刺激对方。

俗话说:“将于取之,必先予之。”做生意也如此。以小赚大是所有商人的共同追求,但是生意人首先要懂得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通过货真价实的方式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你再赢取利益就恰到好处了,既遵守了商道的发展,同时又是商家的明智之举。

自从杭州城从太平军手中夺回之后,左宗棠就交给胡雪岩处理善后。正当胡雪岩忙于此事时,杭州城内来了位洋人,点名道姓要见胡雪岩。不明情况的胡雪岩出门一看,此人原是驻扎在宁波的法国“常捷军”军官让内。他在收复杭州城时,曾立下汗马功劳,此次是来找胡雪岩收佣金的。

原来在收复杭州城时,左宗棠希望胡雪岩从洋人手中购买一些洋枪洋炮,以便攻破杭州城的城墙。胡雪岩的钱庄在宁波,所以和那里的洋人有一定的交情,沟通起来较为方便,他第一个想到了让内。

几经周折,胡雪岩到宁波找到了法国人让内,希望他能够帮助镇压太平军,并且向让内保证,太平军早已是一盘散沙,只要借助他的洋枪队吓一吓他们,不用耗费一枪一弹,就能够瞬间瓦解他们。都说有钱好办事,只要中国人出钱,洋人就同意帮忙。于是,让内亲自带领200人的洋枪队直接向杭州城进攻。果然不出所料,洋枪队没有任何损失,只是耗费了十几箱炸药子弹,便把杭州城攻破了。

由于让内的鼎力相助,胡雪岩便吩咐宁波的钱庄:“只要让内在中国一天,钱庄就要鼎立帮助。”天灾人祸往往是难以预料的,不久,瘟疫便开始在宁波蔓延,让内也不幸感染了,高烧连续几天不止。按照胡雪岩之前的吩咐,宁波钱庄的档手,便带着“诸葛行军散”等散丸药去探望让内,服用完一日,让内居然能够下床自由走动了。

第二天中午,让内精神饱满地跑到阜康钱庄,询问档手送给他的是什么灵丹妙药。档手回答道:“这种药是胡雪岩开的药铺里炮制的中医药方,都是些祖传秘方,由老中医主持。”身体已经康复的让内惦记着身边的病友,所以让档手一定再给他一些拿回去。这次,让内将店内所有的药物“洗劫一空”,患病的人服用完这种药物后,个个精神抖擞。后来,让内被派到杭州,向胡雪岩多要一些这种药物。

见到洋人十分中意这种中药,胡雪岩就大大方方地白送给让内两大箱,让内一定要支付这笔药钱,胡雪岩坚决不收,只说是白送。对此,让内十分不解,并且追问道:“你不收钱岂不是赔本了吗?”

胡雪岩笑而不答。其实,在送药之初胡雪岩心中就有了长远的想法——利用洋人服用药物的效果为胡庆余堂打广告。预料毫无偏差,经过让内的亲身体验和大力宣传,没有正式挂牌营业的胡庆余堂名声早已红透了半边天。

胡雪岩刚一抵达上海,便有商人前往,与他洽谈这种药物的有关事情,说效果奇好,希望能够大量购置一批运回国内,为此还留了定金,说下次来中国一定会再采购些。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胡雪岩正是利用洋人为药店造声势,从而一炮打响了自己的招牌。这样一来,这种药物不仅能够在中国流通,还能远销到国外,发展下去,药店不火都难。

盛夏正是赴京赶考的时节,一些考生在旅途中难免会因为食宿不卫生或是水土不服等感染上痢疾等流行病,类似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看中这个商机,胡雪岩便决定免费赠送每名考生两枚药丸,如果因病不够用者还可以到北京药房领取,地址写得清清楚楚,药房号更是显眼易记。

借助这种药物的帮助,因感染不能参加考试的考生明显减少,胡庆余堂的名声在北京也越来越响亮了。回到家乡的赴京赶考的学子们自然会像父老乡亲宣传胡庆余堂的药,所以每遇到诸类疾病,人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购买胡庆余堂的这种药,久而久之,药堂的名号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流传开来。

从商业眼光分析,胡雪岩赠送给洋人和学子们药物的举动其实就是打广告宣传的方式。这种“先予之,后取之”的方式有三大好处:第一,为胡雪岩赢得了慷慨仗义的好名声。第二,利用学子们和洋人们的服用效果,为药店做了大规模的“活”广告,从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第三,与洋人建立起了通商之路。

纵观胡雪岩的整个经商之路,都体现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八字原理。无论是他利用学子打广告,还是利用洋人为药店造声势,其结果都证明了此举确实行之有效。胡雪岩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商业广告,更不存在广告效应,但是精明的胡雪岩却能够灵活地运用经商手腕,常常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不得不令人佩服称绝!

以退为进,成就大局

古语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纵观中外英雄、名人的发展史,无一例外都是心胸豁达、能屈能伸之人。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有远大理想和志向的人,都能够做到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在力量不足时,以退为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

只有心胸广阔、能屈能伸之人,才能够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在实力不足、威望不高时,就大张旗鼓地与对手争斗,只会招致失败。所以,时机不成熟时,必须以退为进。

有些人认为宽恕忍让是懦夫的行为,更有甚者认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就会丧失尊严,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自身条件尚没有把握取胜之前,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否则,以卵击石只会失败,而且只有愚者才会选择这种做法。

做人做事,要懂得“忍”字的要义,一个忍字能够为你减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假以时日你便可以“卷土重来”,打拼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下。

叱咤风云的胡雪岩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商场上,待人处事都以“忍”字行事,这种以大局为重的做法,成就了他当时的伟业。

张秀才在杭州城内算得上是一位人物,平日里经常出入官府,并包揽了讼事。他实际上是个自私自利、欺软怕硬的人。他曾因为一件事情与胡雪岩结了怨,从那之后,便十分憎恨胡雪岩,所以在明在暗都想设计陷害胡雪岩。

其实说起来这件事情只能算是张秀才对胡雪岩不满,而胡雪岩并没有半点对不起张秀才的地方。当时王有龄主管杭州事务,并推行改革旧弊。为了体现新政,王有龄决定免除对新开店铺征收规费,于是,就贴出告示:永远废除这项税务。

对于免收税费的新政,虽然钱塘、仁和两县的差役都心存不满,但是碍于权威还是有所顾忌,不敢贸然行事,一时间有所收敛。然而,巡抚、藩司两衙门自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依旧我行我素,置知府的权威于不顾。但是碍于知府的命令,便指使张秀才出面收取,并讲好三七分成。

时运不济,张秀才在收税之时遇见知府王有龄的轿子经过,听见外面有争吵的声音,王有龄就出来一探究竟,原来是张秀才置知府的通告于不顾。盛怒之下的王有龄决定严惩张秀才,先是呵斥了张秀才一番,然后决定革除他的功名。

这个处罚可吓坏了张秀才,他四处求人,得知王有龄对胡雪岩的话言听计从,就带着全家老小跪求胡雪岩。

胡雪岩当时也没多考虑,只当是一件小事,就满口答应下来,力保他没事。但是,王有龄却执意要严惩张秀才,并说此事关乎他威信的树立。当时,王有龄正想要树立威信,当然不能够轻易地放过此事。所以,两人经过商量之后,王有龄决定退一步,先前本想革除他的功名,然后再打他200板子,枷号三个月。现在看在胡雪岩的面子上,就免除他的皮肉之苦,但是秀才的功名一定要革除。面对这样处罚,张秀才以为是胡雪岩不肯帮忙,随意搪塞敷衍的结果,所以怀恨在心,处处要与胡雪岩作对。

当时,胡雪岩正要收复杭州,需要有一个人作为攻城时的内应,张秀才是最好的人选,所以想收复此人。拉拢一个人首先要熟知他的脾气和个性,这些前期工作都是由开路先锋刘不才去办理。

经过多方面调查,刘不才得知张秀才的软肋就是他的儿子小张。这个孩子吃喝嫖赌样样都好,张秀才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被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挥霍掉了。

得知这一信息,胡雪岩决定将其儿子视为突破口,如果儿子一经收复,他的父亲也就不得不就范。于是,胡雪岩先让刘不才在赌场上关照小张,并约小张单独会面,闲谈之间还拿出了当时从上海带回来的最流行的巧妙之物,弄得小张爱不释手。刘不才就慷慨地予以相赠,当然馈赠这个巧妙之物的真正主人是胡雪岩。

拉拢了小张之后,胡雪岩便托刘不才给张秀才送了封信,解释了以前的误会,并且答应事成之后,会保举给他一官半职。果然,这使张秀才的怨气和仇恨烟消云散,而且与胡雪岩达成了共识。

当蒋益澧攻城时,张秀才父子打开城门迎接官军一事有功,小张便获得了一张七品奖礼,同时委以善后局委员一职。

张秀才的唯利是图众人是有目共睹的,面对这样的“钉子户”,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更别说是重用他了。然而,胡雪岩不仅收复了张秀才做内应,而且还让其子帮忙处理杭州城内的善后事宜。设想,如果胡雪岩当时不忍受张秀才的暗中使坏,那就不会有今天攻城时的便利条件。

在大局面前,一切个人恩怨都显得十分渺小,忍得别人一时之气,往往能够求得一事之全。同时还能将一切误会和分歧消弭于无形之中。这样一来,对方就会敬重你,臣服于你的宽容之下,就像张秀才父子俩一样。忍耐并施以小利解除怨气,对方会大显身手,极力配合你需要他完成的事情。

忍不仅是一种生存本领,而且也是医治磨难和痛苦的良药。忍是深远宏大的眼光和策略,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之本。古训云:“忍得一时之气,换得百日无忧。”懂得以退为进,才能成就大局。

凡事要有长远的筹划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做到未雨绸缪,用先人一步的智慧获得一生接连不断的成功。社会就是这样,善于动脑筋的人走在前头,其他人则在后面跟着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成功商人的眼光一般都比较精准,而且超前,往往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商海中,看出大趋势。在赤裸裸的商战中,其紧张激烈的竞争程度不亚于硝烟滚滚的战场。没有长远眼光的人,是无法在商海中立足的。

立足商界的成功人士,其眼光必定是超前的,能够不断发现新的财源。所以,想在商界开拓出一片天地的人,必须善于发现属于自己的财源,这就要求具有长远的眼光。

胡雪岩不仅目光长远,而且还很灵活,在生丝生意还没有正式运转之前,他就看到了这样的商机,即用代理湖州官库的银子贷到杭州,脱手后再解藩库的银两。事情的发生可谓顺风顺水,因为湖州这笔公款本来就要运送到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如今先垫付一下买丝的费用,等到杭州变卖成现金之后,再交付给藩库也不迟。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能够将死钱变成活钱,还能为自己赚取利润,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凡事都需要看得远一点,你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心中必须装着第二步,胡雪岩正是具有这样的才华,才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在丝茧生意还没运作之前,胡雪岩就想到了要与洋人合作,将生丝出口到国际市场上。

自从开埠之后,我国的蚕丝和茶业等物品就成为出口的大宗项目。因为当时西方的纺织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故需要大量的生丝,所以在整个上海的“洋庄”贸易中,丝绸的销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商人不仅要眼光独到,而且要“嗅觉”灵敏,常常能在谈话中捕捉到商机。有一次,胡雪岩和杭州丝商谈到有关蚕丝的生意,对方告诉他,如果能囤积上万两的丝,等到价格上涨时再出售,就能从中赚取极大的差价。但是囤积生丝需要大量银两,而且与洋人打交道需异常的谨慎,他们表面上与你和和气气的商定价钱,暗地中会寻求其他生意门路。有些商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杀价出售商品,这样就增加了做生丝生意的风险,与洋人不但没有谈成生意,而且还将生丝砸到自己手中。最后,丝商总结,做销往“洋庄”的生意,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为依靠,而且还要有敢于冒风险的意识。

胡雪岩可不这样想,他认为,做生丝的生意若是齐心合力就能够无坚不摧,就像茧行收茧一样,共同商定出一个价码,不议价。这样一来,洋人就乖乖地服帖了。如果有些丝商因为资金不足急于转让,也有方法予以解决。同行可以出相同的价格收购,反正价格相同,卖给洋人不如卖给自己人。但是,如果对方不接受收购,可以将生丝作为抵押从胡雪岩的钱庄拿钱救急,等洋人就范,货物脱手之后再还。这样的前提为不允许卖给洋人。

洋庄的生丝能够卖得好,丝商就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样优惠的条件相信没有哪个商人非得与同行撕破脸皮,一定要将商品卖给洋人。除非他是拿了洋人的好处,否则这种行为,也会被人所不齿。若是真出现这种情况,同行中人一定会联合起来抵制他,使他在生丝行业无法立足。

胡雪岩这一精密构思可谓是有远见、有气魄且行之有效。在做生丝生意之初,胡雪岩就穿梭于上海、杭州、湖州三地,广泛联合各地丝商,逐步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精心的策划,终于按照自己的构思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净赚下18万两银子。可谓是与洋人周旋斗智的第一次胜利。

这次的成功,也为胡雪岩带来了两大好处:第一,巩固了在蚕丝行业的地位,并且与丝行巨商庞二达成了可靠的生意伙伴关系。第二,与外商的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打拼洋场奠定了基础。从这个策划意识,就可以看出胡雪岩深远的商业目光。

据史料记载,1872年在新丝刚出时,胡雪岩便派人前往江浙一带收购生丝,大到州,小到县,所有的生丝无一例外都被他收购了。这一年,他垄断了整个生丝市场,总投资高达两千万两的资金。外商即使欲求一斤一两,都得从他手中购进。据《光绪实录》记载:“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走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

几年时间,胡雪岩的生丝生意成为他仅次于钱庄、典当行的重要商务领域,因为生丝一直以贸易出口为主,所以胡雪岩的生意自然能够走到世界上去。由此可见,他目光高远,见识独到。

先人一步了解整个时局是胡雪岩成功的关键所在,占有这一先机,他便能够迅速对时局做出反应,从容不迫的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一来,天时、地利与人和样样都占据的他,又怎么能够不独享利益呢?与那些整日没有筹划、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的人相比,胡雪岩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

胡雪岩的成功经验无不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智者能够在计划之初预想下一步,再下一步,直至最后一步,总之就是将一切可能性都考虑在这个可预计的范围之内,做到有章可循,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全局观念。所以,智者注定胜人一筹。

善于用钱生钱

所谓用钱生钱,就是指用自己既得或是将得的财物,通过认购、预定、添置、融资、投入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使得这笔资金再次循环。

毋庸置疑,用钱生钱是一种开放性的投资,其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收益。所以,投资是否得当以及正确,直接关系到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可以说,投资是理财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将好钢用到刀刃上呢?

古往今来,精明的商人是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历史上,商人做得最出色的,莫过于被誉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了。

胡雪岩在做成第一桩销往洋庄的生丝生意之后,就开始筹划典当业和药铺的投资。与此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他,还发现了另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投资项目——承揽公私货运,大规模贩卖粮食。这样一来,胡雪岩就打开了水路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项获利丰厚的生意。

胡雪岩要投资的贩运粮食这项生意大有利益可图,因为时机已经成熟,而且具备的这三个条件又都与时局有关:

第一,太平军异军突起,并且沿着长江一代大举进攻东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大片的田地撂荒,这样一来,粮食的产量势必锐减。所以,正值乱世米珠薪桂之时,贩运粮食肯定有利可图。

第二,漕帮既有人力,又有水路势力,如果联合他们一起做贩运粮食的生意,就占齐了天时、地利、人和,而且有可能还会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门生意”。

第三,清军与太平军早晚要开战。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问题对于征战双方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第一时间抢运出大量的粮食,不给太平军任何机会,必然会得到官军的支持,这样一来,粮食贩运也会顺利许多。

由此,胡雪岩决定大胆行动。

按照常理来讲,兵荒马乱的时节,一般生意人想到的都是收缩,而胡雪岩却想到了扩张,还在乱世中谋求了一条生财之路。由此可见,胡雪岩大胆投资的气魄确实令人钦佩。

胡雪岩曾说:“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完事。有了钱要用出去!”

靠攒钱是不能发家的,生意人更是如此,有了钱就应该想办法用出去,以赚回更多的钱。这种用钱“生”钱的方法,就是投资。

纵观胡雪岩的发家史,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短短几年间,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红顶商人”,其关键就在于他不限于一门一行,而总是在不断地开拓新的投资方向。他一旦看准了目标就会大胆投资,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顾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能够获取利益的行业,胡雪岩几乎都尝试过,而且都赚足了钱。设想,如果胡雪岩在开设钱庄之后就只是一心一意地经营钱庄,或是在做成第一笔销往洋庄的生丝生意后就闭门数钱,不思开拓商务领域,或是没有想方设法将资金用于贩运军火上,可能就不会出现清代第一富商,更不会有他如此轰轰烈烈的一生。

环环相连,计计相扣

伟大的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事物的存在。”由此可见,任何事物之间都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如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在相关性、连环性的背景下进行。

胡雪岩不仅是商业奇才,更是使用连环计的高手,这些,从他与“隆昌”米行斗法的过程中就可以见得。

提及“隆昌”米行,很多人都会将谭柏年误认为是米行的老板,其实不然,真正的老板名为石三官,远在苏州乡下,是个地道的纨绔子弟。父亲死后,不仅给他存下了大笔遗产,还留下一家颇为有名的老米行。但是,石三官整天不务正业,疏于打理买卖,所以就将米行的一切事务交给舅舅谭柏年处理。石三官平时连账本都不过目,只是按时收取赚来的银子。谭柏年有了石三官的授命,又仗着自己的辈分,就在米行行使老板的权力。

尽管“隆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他说了算,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老板,每年赚取的银子必须如数交给石三官,每每想到这儿,他的心里就隐隐作痛。

虽然外甥待他不薄,而且年俸也非常可观,还有不少红利可得,但“隆昌”终究不是他的米行。于是,谭柏年就在账目上做手脚,实现着自己当老板的计划。对此,石三官是看不出来的。即使谭柏年从中揩的油抵得上两三个档手的年薪,但是这种捞钱的方式毕竟难成大器,真正赚钱的方式是存米销出的方式。为此,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

有一天,谭柏年闻讯山东米商潘家祥抵达上海,就前往相迎。两人是旧相识,闲谈之间,谭柏年得知对方想在上海大批量收购谷米,然后运往北方。原来,潘家祥早在《申报》上获知齐鲁适遇大旱,庄稼歉收,急需大米救灾。

谭柏年想,这肯定是一笔大买卖,而且是一块肥肉,目前花落谁家还未知,但一定会有很多家米行来争夺,于是,谭柏年打定主意,决意做成这笔生意。按照他的经验来看,以潘家祥的雄厚资本,是不会与小本米行合作的,在上海潘家祥能够看上眼的大米行不过三五家。谭柏年就按照实力将其一一排列,“隆昌”属前三名,很有机会争取到这块肥肉,如果这笔生意做成,不仅收入可观,而且回扣也高,除了交给石三官之外,自己还能落下一大笔银子。

然而,潘家祥却告诉他,自己早已与胡雪岩签订了契约,并且把契约掏给谭柏年看。这样一来,谭柏年便知道这桩生意已经是铁板钉钉了,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在失望之余,他暗骂胡雪岩狠毒,居然把手伸到了上海,简直就是虎口夺食!

在商界,胡雪岩的声名人尽皆知,但是,谭柏年却偏偏没有想到他会与上海米行抢生意。因为胡雪岩一直在海运局收购谷米北运,而非做售米生意。胡雪岩捷足先登,让谭柏年的如意算盘落了个空,使他至少损失两万两银子的外快,怎能不让谭柏年锥心般地刺痛呢!

于是,谭柏年费尽心机,用尽全部伎俩,最终致使潘家祥毁了约。对此,胡雪岩陷入了莫名的烦恼之中。胡雪岩这次抛售大米,确实想做一次米行的生意,因为海运局一向只购不粜,赢利并不多。但是,今年浙江谷米丰收,致使米价狂跌。当胡雪岩得知北方旱灾时,便决定推陈出新,一改通常惯例,大量收购新谷,然后寻找米商脱手,从中赚取一笔银子,然后再转入常规运作。

要想这个计划得以施行,必须找到一位大宗买主,而且还要迅速成交,否则极容易引起同行之间的竞争,致使谷米难以脱手。如果等到海运季节,只得启仓北运,然后再将剩下的谷米囤积翻年,这样无异于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当前的燃眉之急是先卖新谷,腾空谷房,再收购谷米应付海运,否则计划难以圆满完成。

对于潘家祥的突然毁约,胡雪岩大感失败,然而潘家祥控制了北方民间的粮米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胡雪岩打定主意,为此而战,沉思片刻之后,便想出了一整套的连环计。

第一环:查找谭柏年的弱点。

胡雪岩凭着多年的经商经验,断定身为“隆昌”米行档手的谭柏年一定会有营私舞弊的勾当,因为没有人不想当老板,更何况他的老板长年不在米店。

于是,胡雪岩回忆与谭柏年交易过的每个细节。他清楚地记得谭柏年在讨价还价时,并不在意谷米的价格,只是一味地要求要一厘二的回扣,然后把钱存到“裕和”钱庄的户头上。

此时,胡雪岩觉察到此事有些蹊跷,既然是替老板赚钱,为什么要将米款分开来存,只有一个理由能够解释,即谭柏年想私吞这笔回扣银。生意场上,档手骗东家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可以推算,谭柏年私吞回扣的数目一定不小,而且他之所以极力促成这笔生意,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争取到一大笔回扣。想到这里,胡雪岩格外兴奋,此时,只需抓住对方的狐狸尾巴,轻轻一拽,真相便能够大白于天下,继而挽回败局。

第二环:抓住谭柏年的把柄。

胡雪岩以20万两银子作为交换条件,让“裕和”钱庄的档手谷真豪把谭柏年在那里的存款数目相告之。从谷真豪送来的谭柏年存款的明细账来看,一切如胡雪岩所料。

依照存银的数目,胡雪岩推算出近年来“隆昌”的生意情况,此时,“隆昌”米行在胡雪岩面前再无秘密可言,与此同时,谭柏年从米行中获取的“不义之财”也暴露无遗了。

第三环:入股“隆昌”米行。

胡雪岩假冒“裕和”之名,故意将谭柏年在“裕和”的存银以及利息账单送到“隆昌”老板石三官那里,让他知道谭柏年的所作所为。事后,胡雪岩又找到石三官,以入股三成且负责米行事务为条件,替石三官整顿米行,尽量挽回其损失,最终石三官同意了他的要求。

第四环:降服谭柏年。

在谭柏年面前,胡雪岩出示了他的“犯罪证据”,并且给出两条路供其选择:一是将他送至官府,听候发落;二是让他成为自己的奉差,而且俸银必翻番。在胡雪岩的威逼利诱下,谭柏年只好死心塌地替胡雪岩效力。

此时,胡雪岩让谭柏年原地待命,不要轻举妄动。这是因为胡雪岩考虑到潘家祥既然敢毁约,想必一定对他的信用产生怀疑,如果此时贸然奉劝他,成功的几率必定不大,唯有设下圈套,他才能够乖乖就范。

第五环:整治潘家祥。

对于“隆昌”米行的变故,潘家祥毫不知情,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十分信任谭柏年。所以,潘家祥在签约付完定金之后,就返回了山东老家,因为他急于寻找销售谷米的合作伙伴。

此时,北方数省旱灾严重,庄稼颗粒无收,饿殍横尸遍野,已经公开出现了“吃大户”、“抢公仓”等现象。捻军、白莲教等团体也揭竿而起,乘势号召天下对抗官府,局势危如累卵。为了防止出现变故,朝廷命令各省抚督开仓赈灾,安抚饥民。

看到这种情形,潘家祥心中暗喜,饥民越多,谷米卖得就越好,现在正好可以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然后从中赚取差价。

此时,潘家祥正在物色一位代理商。一连数日,前来拜访的粮道官员应接不暇,他们都希望潘家祥能够提供米源,但是,因为朝廷公仓空虚,再加上漕运迟迟不到,所以,潘家祥未敢贸然决策。此时,胡雪岩就请一位官大人去见潘家祥。这位官大人自称是主管直隶粮道的,现正需大批量购进谷米,以缓解管辖范围内的灾情。潘家祥认为他说的都是实情。这位官大人出手阔绰,愿意以每石15两银的价码购进2万石谷米。潘家祥暗自一算,去除杂项开支,这笔生意可净赚10多万两银子。潘家祥属于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此时,他还苦叹道:“江南战乱仍频,谷价腾贵,购之不易,路途迢迢,成本高昂,我已蚀不起老本,不敢多做了。”

官大人知道他这是在讨价还价,于是,每石又添加了2两银子。此时,潘家祥见火候已到,便决定成交。在签完合同付完款之后,官大人认真地说:“救灾如救火,还望潘公信守合约,按此交割,耽误了公事,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时,潘家祥信心十足地做了保证。

之后,潘家祥立即赶往上海,并且雇佣20多只船,只等着谭柏年如期交米,装船启运。眼看第二天就是行期,但是,“隆昌”米行依旧没有动静,此时,潘家祥正在客栈吞云吐雾,听到这个消息,他一骨碌从榻上翻下来,急忙赶往“隆昌”问起原因。见到潘家祥后,谭柏年连声致歉,并且告诉潘家祥米行已经换老板了,现在凡事都要问胡雪岩。

潘家祥欲要大发雷霆,只见胡雪岩背着双手,悠闲地从内屋走出来,顿时间,他明白自己已经中了胡雪岩的圈套。眼看交粮的日期就要到了,现在另寻米行已经来不及了。若是延误了时机,官大人岂能饶过自己?于是,潘家祥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愿赌服输,潘家祥只好以每石20两银子的价格向胡雪岩买进了两万石米。仔细算来,胡雪岩净赚了十万两银子。

由此可见,胡雪岩使用的连环计可谓妙不可言,用胡雪岩自己的话说:“用连环计,要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方能有效。”

管理者用人艺术的高低,几乎可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胡雪岩认为,掌控人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为我所用。胡雪岩身边的能人数不胜数,他们之所以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成就他的伟业,其原因就在于胡雪岩懂得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