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节能:从小事做起
15413700000063

第63章 切尔诺贝利的烟云

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迂回曲折的,科学的发展往往也是这样。

在人类利用核能造福的同时,核能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事情发生在1986年4月21日凌晨,原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一个小镇切尔诺贝利。

深夜1时23分,距这个小镇14千米的核电站第四号核反应堆由于技术性能不善和操作人员的失误,发生了可怕的爆炸。一柱放射性毒烟冲上1千米的高空,2名工人当场死亡,另有29人也因大面积烧伤和受到强辐射不久就死去。第二天,放射云飘出了原苏联边界,空气中剧毒的铯137含量为平常的1万倍。为“浇灭”这个剧烈起火、放射性四溢的反应堆,直升机紧急出动,从空中向“核锅炉”投下共5000多吨的硼、白云石、铅、沙和黏土。为避免温度已升到300O℃的反应堆核心烧穿地面进入地下,救险人员不得不掘通地道,用水泥紧急加固地基,又将液体氮泵入堆心下面,冻凝那里的土地。救险中,又有若干人员,包括直升机驾驶员,受到过量的放射性照射,虽经努力抢救(包括送到美国救治),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魔掌。在核烟云直接波及的地区——1000多平方千米肥沃的乌克兰农田因被污染而荒芜废弃;欧洲共同体禁止了从7个受污染最严重的东欧国家输入食品,使这些国家经济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瑞典政府为赔偿那些被倒掉的毒奶,废弃的牧场和牲畜,花费近1.5亿美元;估计从此后70年内,在受到放射性灾害的地区将有千万人因为吸入铯——137等放射性物质而患癌死亡。

——这就是失控的裂变能造成的可怕后果。

它触及了使用裂变核能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放射性。原来铀核在裂变后,会产生具有很强放射性的“核废料”,它不但对人身有极强的毒性,而且能保持数百至数千年不消失。它的埋藏和处理,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过,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够设计和建造安全性能十分可靠的核电站,在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方面也有不少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