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认同你的实力时,影响力就随之产生了。而学识和能力是一个人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产生影响力的最大资本。道德品质好而学识能力低下的“无能好人”已不再是时代瞩目的焦点,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正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
辜鸿铭不改装
清末学者辜鸿铭早年曾留学欧洲,学识渊博,口才无双,先后在北洋政府及北京大学任职。他早先西服革履,后来逐渐回归传统,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小帽,蹬家做布鞋,脑后还要拖一条小辫。这身颇为“落伍”的装扮,难免被一些势利的人嘲笑讥讽。
他在北大执教时,一次去澡堂洗浴。有两个穿西装的青年见辜鸿铭衣着寒酸,以为他是乡下来的农民,便用英语讥讽他。辜鸿铭默不作声,只是向茶房要来纸笔,用拉丁文写下一段教训的话,并用英文注明:“你们如果不认识这种文字,可于明天下午到北京大学去请教辜鸿铭。”然后嘱托茶房转交。两青年见到纸条后,才知道遇到了大名鼎鼎的辜教授,慌忙狼狈地离开了。
辜鸿铭精通多门语言,经常在公共场合用外语和看不起中国的洋人辩论。一天,他去茶园看戏,两个洋人坐在他前排。其中一个洋人回头,看见辜鸿铭其貌不扬,衣衫破旧,便用英语对同伴说:“中国人愚昧又肮脏,后座那位老人就是代表。”辜鸿铭听了,用英语回道:“你们来这儿看戏,还公然侮辱华人,真是无礼!何况你们怎么知道我愚昧?”洋人很难堪,改用俄语说道:“没想到这老头还能说英语。”辜鸿铭马上改用俄语痛斥他们。洋人大惊,没想到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中国老头竟然精通英语和俄语,马上站起来赔礼道歉。
辜鸿铭很重视学问,颇有文人傲骨,甚至敢于嘲讽权贵。袁世凯和张之洞曾同入军机处。袁世凯对德国公使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不讲学问,我是讲办事的。”这话传入辜鸿铭耳中,辜鸿铭不假思索地说:“没错,不过要看办的是什么事。要是老妈子倒马桶,当然用不着学问。除了倒马桶之外,我不知道天下还有什么事是没学问的人可以办好的。”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而被西方人看重,因为他精通西方文化,总能骂到要害处。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辜鸿铭曾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做题为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的演讲,竟然要售票,而且票价为两元。当时,名角梅兰芳的一张京剧票只不过卖一元二角罢了。而他的演讲竟然座无虚席,甚至一票难求,足见他强大的影响力。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用英文写作的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不久被译为德、法、日等多种文字,轰动海内外。他在书中描述的和平安宁的东方,成为一战后欧洲人倾心向往的地方。辜鸿铭其人其书就成了他们心目中“希望的使者”。不仅大学里有人组织“辜鸿铭研究会”,成立“辜鸿铭俱乐部”,他的名字还广泛流传于普通民众之口。在这股“辜鸿铭热”的推动下,欧洲人大大加深了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了解。
勤奋努力的比尔·盖茨
世人皆知,创建了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只读了两年大学,便从哈佛大学肄业,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然而,这位不走寻常路的软件天才并非不学无术,他从小培养的出众能力和过人才华为他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7岁时,比尔·盖茨最喜欢看百科全书。这本书的重量几乎相当于他体重的1/3.他喜欢抱着这本大书,一字一句从头到尾阅读。百科全书为他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让他的想象力随着书本向外延伸。上小学时,老师布置写一篇四五页的作业,而盖茨利用自己的百科全书做参考,交上了一篇洋洋洒洒30多页的作业。后来,老师又布置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故事,盖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一个长达100页的神奇故事,令老师和同学们大为震惊。童年时喜欢读书和思考的经历,为他日后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读书和思考,盖茨还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并借此磨炼自己的意志。一个暑假,他参加童子军的80千米徒步行军,为期一周。每天要徒步行军13千米,要爬山,还要穿越森林。盖茨穿了一双不合脚的新鞋,这样的行军让他吃尽了苦头。第一天晚上,他的脚就磨破了,还起了很多水疱。第二天,磨破的地方肿了起来,还渗出了血。同伴们都劝他别再走了,他却坚持找队医要了消炎药粉和纱布,包扎好伤口又跟上队伍。几天后,领队发现他的脚严重发炎,下令让他退出队伍进行治疗,他才中止行军。
读中学时,盖茨所在的西雅图湖滨中学是美国最早开设电脑课程的学校。当时,学校只有一台集资购买的终端机,每天只能使用几小时。盖茨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扑到这台终端机上,13岁时就独立编写了第一个电脑程序。可惜好景不长,湖滨中学很快就支付不起这台终端机的费用了。爱好计算机的盖茨四处寻觅,找到了一个为计算机公司排除小故障的工作,并用排除故障的报酬来支付自己操作电脑的费用。每天晚上,计算机公司的员工下班后,盖茨便带着同学去那里上班。公司有很多软件资源,盖茨研究得近乎痴迷。每个晚上,他都要把自己和同伴们发现的故障写在记录本上。这段经历让他学到了很多书中没有的知识,也极大提高了他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能力。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盖茨在电脑方面的才能逐渐为人所知,很多机会也开始找上门来。一家公司希望盖茨和伙伴保罗为公司设计工资管理软件,报酬是为他们提供足够使用一学年电脑的时间。盖茨和保罗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第二年,湖滨中学又请盖茨设计一套排课用的软件,这对盖茨来说也不在话下。取得的成绩虽然让他欣喜,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获得了更多使用电脑的时间。
20世纪70年代,盖茨写了一封著名的《致爱好者的公开信》。他在信中提到,计算机软件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针对当时计算机界认为创意与知识应该被共享的现状,他提出计算机爱好者们不应该在原作者未同意的情况下随意复制电脑程序,这个观点为计算机界人士所不屑。不过,盖茨随后就离开学校,创办了微软,逐渐将电脑软件产业化,印证了自己在公开信里提出的观点。
时间已过去三十年,比尔·盖茨已从一个大学肄业生成为世界首富。在他奋斗的几十年里,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成为他成功路上的助推器。
为大脑“充电”
美国科学家和管理学家们认为,如果说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那21世纪就是知识与质量的世纪。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要想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一定要学会终身学习,时刻为大脑“充电”。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所谓“终身学习”,指的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台湾商业领袖张忠谋认为,终身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并一定要有计划、有系统。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专业,但毕业后进入了半导体行业,连什么是晶体管都不知道。他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计划,就是熟悉半导体。而系统地学习,就是要全面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比如想当一个经理人,就要懂得财务知识,会看报表,了解股票市场。在此基础上,还要关心国际形势,知道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这样才能做到世界级的CEO(首席执行官)。
经济学家张维迎则认为,保持企业长期增长的关键,在于领导人要学会终身学习与发展。创建一个企业不难,但发展壮大却并不容易。有的企业可以发展成大规模的跨国企业,有的企业却只能苦守一亩三分地,甚至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关键因素在于管理层的学习能力是否能及时跟上。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资本、资源的竞争,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竞争。这种知识缺陷不可能通过正规的学历教育来弥补,只能通过终身学习来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