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9日,深夜。
一架由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胡平山驾驶的B17型侦察机,从雷州半岛方向悄悄向粤桂边界飞来。其主要任务是利用雨夜作掩护,摸清我边境附近的空军设施和布防的详细情况。
23时,我警戒雷达发现了目标,空军操纵员凝神在屏幕上监视这架飞机的去向。
在窜至偏南以东后,目标突然消失了。
雷达部队指挥员估计,可能是高山或雷电屏蔽阻隔了信号的传递,于是果断地命令开启另一个雷达站,果然,在预定方向,重新捕捉住了目标。
根据雷达部队提供的情报,塔台值班指挥员、副师长李宪刚已经迅速判断出了敌人活动的区域和飞行的航线,但是他没有立即下令飞机起飞迎敌,而是把手伸向窗外。
此时,外面正在下雨,云层很低,能见度非常差,我军从未在这样复杂的夜间气象条件下作战过,因此,李宪刚迟迟没有下达出击命令。
从1957年开始,国民党空军主要使用经过改装的B17型飞机对我大陆进行电子侦察,并且由月夜、中空活动,改为暗夜、低空活动。没有充分把握,敌人也不会选择这种天气出动的。
这种B17型飞机原是美国的活塞式轰炸机,经过改装以后作为侦察机使用,低空性能好,续航时间长达17小时,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可清晰地侦察拍摄到地面雷达的照片;飞机上装有的无线电窃听设备,既能窃听我空地通话、进行录音,还能凭此测出我机大致方向。一旦大战开演,这对敌人争夺主动权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它对大陆侵扰的进出口选在我雷达不易发现的防空薄弱处,通常保持距地面200~300米的相对高度飞行,受到威胁时尽量低飞,以避开我雷达的跟踪,进入大陆活动时间,少则3~5小时,多则10小时。
今天这一仗意义重大,也是空军指战员上下期盼已久的一次战斗。
夜间低空作战受阴雨的影响,雷达探测、无线电通话距离等都会大大缩短,这无疑增加了作战的难度。
而我军现时装备的截击机上的雷达,只适用于3,000米以上高度作战;在低空,就像盲人一样无法捕捉目标。
1958年以来,国民党空军的B17型飞机先后进入大陆侦察53架次,我空军亦出动米格17波爱尔型飞机69架次进行截击,但由于敌机飞得太低,我机载雷达无法捕捉战机,因而无一次成功。
1958年11月20日夜间,台湾当局一架B17型机低空飞越大陆领空9个省,一直飞到北京附近,在大陆上空活动持续9个小时,最后直到蓄油将尽,才飞回台湾。
此事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我们应用一切方法将蒋机击落。”随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的指示。空军部队立即逐项落实了飞机装备、保障设施等适应夜间低空作战的各项措施,使夜间低空作战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改进了米格17波爱尔型截击机的机载雷达性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思索之后,李宪刚果断地命令:“起飞!”
随着两颗红色信号弹的腾空而起,一架战鹰迅速滑出跑道,直插茫茫夜空。
驾驶这架飞机担任雨夜出击任务的,是飞行技艺高超,有着“全天王”之称的飞行中队长蒋哲伦。
根据领航员报给的各项数据,蒋哲伦敏捷地驾驶着战鹰,利用两个云层之间的空隙,以最快的速度向战区疾飞。
座舱外一片漆黑,云低雨急。
忽然,飞机如同被巨浪托举的一叶小舟,剧烈地上下颠簸起来。蒋哲伦马上意识到飞机进入了积雨云,这种云满负电荷,一不小心,就会触上雷电,机毁人亡。
他沉着地操纵着飞机,小心翼翼地从积雨云的边缘飞了出来。
迎面又扑来一团浓云,飞机来不及躲避,剧烈地左右摆动。
“高度2,500,航向240,进速850!”就在蒋哲伦与云海搏斗神志有些昏迷的紧要关头,耳机中传来了塔台指挥员李宪刚清晰的指示声音。
“01号明白!”蒋哲伦紧紧地注视着仪表,努力调整好飞机姿态,终于冲出了这片大块云团,继续向目标冲去。
距离敌机只有30公里了,地面指挥塔传来了“减速”的口令。
蒋哲伦按下了刹车闸,减慢速度向敌机靠近。
飞机离敌机越来越近,只有17公里了。
突然,雷达屏幕上的目标消失了,敌机不见了。
原来,B17型战斗侦察机具有较好的低空机动性能,当受到我机威胁时,立刻低空飞行,最低可降至200米左右。
在这种高度,飞行是很危险的,高一点的楼房或者烟囱都可能撞上。但这种高度却能够摆脱地面无线电跟踪,使我方雷达无法连续掌握他们的航迹。
过去,敌机就是多次利用这一性能,巧妙地逃脱我机拦截。
李宪刚对蒋哲伦驾驶的改装后的米格17型机的各项技术性能了如指掌,因此果断地下达了口令:
“左转向,坡度35,航向180.”
“01号明白!”蒋哲伦回答。
命令的内容是要蒋哲伦大片度地急速下滑,以便在敌机没有跑远时,及时抓住它的踪影。执行这道命令是有很大难度和风险的,未改装前的飞机根本无法执行这道命令,技术平庸的驾驶员也无法完成这道命令。
蒋哲伦无愧“全天王”的美誉,他的下滑动作细致、准确,飞机从高空缓缓下降……然后掠过低矮的房顶,擦着树梢飞行。
突然,蒋哲伦面前出现一座黑黝黝的大山,要想找到敌人,必须贴着山脊低飞,这在白天也许不成问题,但在这风雨交加的黑夜,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山爆炸,机毁人亡。
蒋哲伦沉下心来,稳定了一下思绪,经过精确测量,发现这座山的高度为1,200米……他察看了一下自己的高度表:800米。只要拉高600米就可以了。
他一推操纵杆,毅然在距山顶仅200米的低空飞过。同时,打开机载雷达,仔细地搜索目标。
忽然,荧光屏上出现了一片白花花的杂波干扰,目标回波信号极其微弱。
敌机一定就在附近,正在施放干扰。
他瞪大双眼,从雷达屏幕上认真辨别着每一个异常点。
这时,飞机右下方不远处闪出一个小小的亮点。从机窗向外看去,亮点越来越大……像是一小盏红红的灯笼。
“这一定是敌机尾部喷气孔喷出的火光!”蒋哲伦抑制住激动的心情,急忙向地面指挥员报告:
“发现敌机!发现敌机!”
“追上去立即攻击!”李宪刚副师长果断地下达了攻击命令。
“是!”
话音刚落,蒋哲伦就开始了一系列干练、利落的动作。加大油门,急冲下滑,瞄准敌机,按动炮钮。
曳光弹向敌机的要害狠狠刺去,强烈的爆炸亮光刺得他眼前一片昏花,使他一时间什么也看不见了,他只能凭着感觉带杆保持平飞。
蒋哲伦并不能确定是否击中了敌机,他依然驾机在战区附近左右盘旋、搜索。忽然,他发现在左翼下方的夜空里,有一团渐渐后移的蓝幽幽的火苗。
那一定是急于逃命的敌机。
他扭转机头,大片度左转弯拉起后,准备再次攻击。
飞机转过头来后,不料迎面钻入一块厚厚的云层,等蒋哲伦摆脱出来,目标已经消失了。
蒋哲伦急忙向地面呼叫:“地面引导,失去目标,请求指示!”他知道敌机已经带伤,肯定跑不远。
“敌机在你正前方6公里处,按原来方向进入。瞄准了打,一定不能放他跑掉。”
李宪刚通过话筒向蒋哲伦发出了命令。
“明白!”
蒋哲伦按照地面引导的指示修正了一下航向,回头向来时的方向搜索起来。
很快,他便在云缝中发现了右前下方的一团红火。
蒋哲伦对准敌机冲了下去。距离越来越近,火光越来越大。在距敌1,500米处,蒋哲伦对准火光连续开炮。
敌机虽然四处着火,翻滚下云层,但仍然挣扎着继续向前飞行。
“01号,敌机还在飞行,绝不能叫敌机溜掉,坚决把它打下来!”李宪刚副师长果断地大声命令道。
蒋哲伦紧紧把握操纵杆,加速向敌机冲去,敌机由于负伤中弹,不但飞行速度大大减慢,而且机身冒火,在暗空中格外惹眼。
蒋哲伦冲向前正准备再次进行攻击时,敌机化作一团越烧越大的火球,轰的一声撞到山顶上,残片横飞,火光冲天,机内以国民党空军飞行员胡平山为首的15人全部丧命。
在如此的低空、暗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击落敌机,不仅我航空兵是第一次,即使在中外空战史上也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