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跨越时空的自有——郭沫若研究论集
15415200000016

第16章 后记

收集在这里的文字,是我十余年来陆续写就的。

十余年前,我应邀前往乐山参加郭沫若研讨会,在辗转成都、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从此踏入了郭沫若研究界,而且从此与这一领域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语境中,郭沫若研究变得越来越冷落和寂寞,在我看来,一个研究领域的相对寂寞这本身倒不一定是多么严重的事,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热闹和冷落共同构成的,热闹和冷落各有价值,关键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否在热闹中发现“热”的力量,也在“冷落”中感受“冷”的清爽与理性。当然,近年来的郭沫若也与另外一些“热”有了瓜葛,如借郭沫若“说事”的激烈和尖锐,我充分理解包含在这些尖锐言辞之中的真实体验,不过,这些真实是否就是郭沫若本人的“真实”却需要更多的理性的观察和思考。尽管如此,我也并不赞成对某些偏激之论的一触即跳式的反驳,郭沫若的价值已经由他的著述来加以证明,他的历史责任也完全由他自己承担,根本无须我们后人来杞人忧天,一位郭沫若的研究者自有他的理性的确信,这便不是其他人的偏激之言就能够击毁和颠覆的。

我现有的关于郭沫若的文字,本身并不系统和完整,只能说是分别表达了我对于这一问题的几个方面的思考罢了,我还会继续在这些方面思考下去。

首先应该感谢乐山,感谢这个城市在十余年前带给我的灵秀和灵感,感谢它吸引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的心目中,乐山是如此美丽如此令人神往的地方。当然,更应该感谢成立不久的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尤其是具有郭沫若式的学术激情的中心负责人税海模先生。

在写作本书文字的过程中,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的黄侯兴先生、蔡震先生、谢保成先生、李晓虹女士以及郭沫若纪念馆的郭平英馆长都给了我诸多的帮助,这里一并致谢!

李怡

二〇〇七年元月于巴蜀—北京之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