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5415600000026

第26章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大约是清晨六点吧!信步走向后山深翠的幽篁中。

这不是冲动,而是想一体古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意境。

也许只是初亮,竹林里仍旧透着缓缓升起的烟岚,夹着轻轻的虫鸣、淡淡的清凉,倒颇有古寺的禅味。

找一块青石盘腿而坐,思虑慢慢地沉稳下来,这时的我倒觉得独坐幽篁里,最好的活动应该是冥思,真搞不懂古人为什么要在这么宁谧的环境中“长啸”呢!想到这,自己也不禁长“笑”起来。

突然,耳旁传来了翅膀搏动的声音,原来是草丛中绿色的蚱蜢正飞着,想来这小家伙也已数载未见了,于是禁不住睁亮眸子多看了它一会儿。

思潮偶忽被“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河泻露,寂寞无人见,缅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这首词所切割,想来这不是苏东坡的“永乐词”吗?的确就是它。

在我的眼中,《永乐词》确实是一首好词,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更是一首绝佳的妙词,不是吗?

旷古奇才

在绵亘5000年的中国文学里,真正配得上是“千古风流人物”的人并不多,而苏东坡却是其中之一。

东坡从小就受其父苏洵的影响,无论是诗、书、词、画,无不样样精通,其恢弘的气度、高操的人格,更是令人赞佩不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出类拔萃的人物呢?这或许要从苏洵的教育观谈起了。

自然教学助其一生

苏洵能于一个家庭中造就出苏东坡、苏辙二位杰出的宋朝文豪,想必有他独到之处。的确如此,早在1000多年前,他即采行目前教育学家极力提倡的“自然”教学、“放任”教学——不仅让东坡游山玩水,一体天地之妙,而且从不盯梢他读书习字,一切仅点到为止,任其自由发展。而东坡也不负所望,以其过人的智慧通晓百家之说,进而成为文学上不朽的巨人。

这一切虽非完全是自然教育之功,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苏东坡的创作中,确实占有不可抹煞的地位。

心理学家眼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之所以能“下笔如行云流水”,我们提过,有一部分是得益于“自然”,“放任”的教学之功,然而,不可讳言,这也是往后他屡遭贬谪的主因。怎么说呢?

根据心理学家奈尔(Neill)的研究显示,“放任”教学的基本意义即是“反权威”,而使孩子成为自决、自创的人。在这个原则下,儿童会寻找行为的标准、自己的目标,这样一方面使得他们的独立性变强了,创造力变高了,但是相对的,也容易使孩子失去遵循的方向,而成为直言、孤傲、自以为是的一群。因此如果采行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要辅以父母的引导,这样才能惟直惟中。

而东坡的人生历程,也果真如奈尔博士所说,具有独创的风格,这可从他的《卜算子》、《水调歌头》等几首脍炙人口的词中窥得全貌,但是因其父亲在文坛颇富盛名,无遐引导孩子,因而造成了他直言、孤傲的苏东坡。

直言误了宦途

心理学有项研究指出,具有独创能力的人通常较为率直,这可在苏东坡身上得到印证。东坡自从进入仕途之后,即以直言见称,不仅知无不言,而且言无不尽,因此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要。例如神宗熙宁二年,因王安石主张变法,而他上奏反对,因此被调为杭州通制;神宗元丰二年,又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百日,后被贬黄州。此刻的他,经过这些历练之俊,曾一度稍事收敛,但是个性哪能朝夕就改,不出数年,他老毛病又犯了,凡政事有碍于朝廷、不便于民情的,依然上疏力谏,终又二度被谪杭州;元佑党争,又遭贬谪。

综观东坡的一生,被贬不下10次,但是他却能怡然自得,这大概与苏洵的教育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否则怎能拥有海阔天空任翱翔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