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民俗文学心理学
15415600000028

第28章 莎士比亚的内心深处

风,扬起一阵轻——重——重——轻……的沙沙声,这摇曳的声音,也不知听凭谁的主意,把那剩余的忧惶,随着雨凉,纷纷掷给还未成梦的我。

记得佛洛伊德曾说,文学作品与梦都是作者自我期望的外射作用(Projection);在梦中的某个角色,如以主角的姿态出现,那个角色必是作梦者本身。同样,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若某个角色特别突出,这个角色也定是作者的化身。因此,研究莎士比亚的精神分析学家都一致认为,《哈姆雷特》(Hamlet)是莎士比亚对自我的一种表白,也就是说,哈剧是莎士比亚自传式的作品。

《哈姆雷特》一剧,我想读者对它一定印象深刻,因为它是前不久新闻界争相报道的舞台剧。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哈剧完成于莎士比亚父亲刚去世不久,莎氏借助此剧的主角哈姆雷特表露出自己小时候对父亲的态度。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当一个挚爱的人不幸仙逝时,一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生者才会慢慢确信死者只活在自己心中的想法。依照这个说法,过世的父母仍会无形地存在子女心中,像一种醒世的钟声,经常提醒子女,责难子女的不是。因此,在《哈姆雷特》一剧中,我们常可发现哈氏的父亲“活”在莎氏心中,并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命令哈姆雷特。

俄迪浦斯情结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莎士比亚选择了王后与其小叔私通乱伦的说法,将哈姆雷特老王“秘密谋杀”了。虽是如此,但是哈姆雷特为其父亲报仇的过程却又显得迟疑不决。琼斯认为,这是莎士比亚的矛盾心理。

琼斯在其《哈姆雷特与俄迪浦斯》(Hamlet andOedipus)一书里指出,莎士比亚在哈剧中想说明的是,哈姆雷特之所以迟迟不敢下手,乃是因为哈姆雷特潜意识里已爱上了他的母亲。这种“杀父恋母”的情结,正好由其叔父帮他完成,而此意图也正是尔后想报仇的唯一障碍。

琼斯又说,莎士比亚本身也有同性恋倾向,因为《哈姆雷特》一剧中的主角显然带有一种女性化特质。哈姆雷特对其父亲的表现,基本上是“女性的”,这可从他对父亲极度崇拜的心态看出。琼斯相信,这无疑是莎士比亚本身人格的“投射”。

佛洛伊德也相信,哈姆雷特所以耽延报仇,是因为他对父亲存有“俄迪浦斯”情感。哈姆雷特无法去杀害死他父亲、娶他母亲的叔父,乃是因为他叔父所做的正是他潜意识所想的,因此处罚了叔父也就等于处罚他自己。

情感净化作用

依照这种分析批评的说法,一出戏必定是剧作家内心戏码的重现,其表达于外在的必是真实、恳切、不带任何面具的。分析学家也相信,当作者把内心的戏码完全表露之后,必可获得涤尽烦恼的净化作用。

佛洛伊德强调,莎士比亚的儿童时期一定有一场不愉快、恐怖或混乱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一点一滴地在莎氏的剧作中表露出来。佛洛伊德表示,此种宣泄对莎士比亚的情感具有正面且有益的净化作用,至少它不会使莎士比亚处于罪与罚的思维中,也不会让其陷入往昔的泥淖里。相反的,这种适时的宣泄,还有助于莎士比亚的心理健康,进而提升其作品的风格。

强森博士(Dr。Johnson)认为,我们应以“戏剧所能令人相信的”去相信一出戏,意即我们承认它是虚构的,但亦相信它是“现实的反映”,以便让作者的原始心灵能够获得同情、接受与共鸣。我们相信,作品是作者潜意识自由进出的反应,它可以使不平衡的得到平衡。莎士比亚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也许这种内在焦虑的“转移”流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