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中轴线
15416700000030

第30章 返回历史现场

—《见证1900-1911—解读晚清明信片》自序

20世纪开局的头11年,可说惊天动地:义和团起事,列强操戈,庚子血战,朝廷逃亡,新政自救,辛亥革命,想到没想到的,都在大清国发生了。

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这段历史都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民族的一部分,中国人的一部分。

这本《见证1900-1911—解读晚清明信片》,是继我们的《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信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获2010年全国邮展文献类银奖)后,又一部反映清代历史的图文著作。与上本的重要区别是,我们采用了手绘明信片以外的其他清代图画明信片形式,反映了清王朝最后11年的历史,由此表现大清帝国让位给中华民国的历史必然。

本书以138枚清代图画明信片,连缀成晚清的线性历史,让那些实寄或未实寄的,好像还遗存着前人体温的明信片,告诉我们百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桩往事。

本书试图从4个角度,贴近这段历史。

其一,以“图录”返回历史现场。

所有的清代图画明信片,都是图录历史,对于首次阅读者来说,它又多了一层意义:新闻。这些尘封已久的明信片图画,每一幅都以当年故事的情境,引领着我们返回历史现场。

清代图画明信片,不同于老照片。今日流传的老照片,是经过几代人筛选保留的珍品;而清代图画明信片上的图画,则在设计发行之年就经历了时人挑剔的遴选。只有那些表现重大政治事件或代表当时世界艺术最高水平的照片、漫画、连环画、版画、水彩画、油画、剪贴画等,才能进入明信片备选平台。当年的选择,铸有那个年代人们观念的印记,从而对保留图录历史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与评价标准。例如,本书辑录的《光绪大轿进京》、《联军官员迎接瓦德西抵达天津》、《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慈禧出行》、《光绪大葬》、《宣统皇帝登极大典》、《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宣统下诏退位》等,都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知名人物、重要事件或场景,记录了世界瞩目的政治焦点,记录了历史瞬间划过的轨迹。

大清国崛起时,图画明信片还没有诞生;可它见证了大清国的最后,保留了这个王朝不情愿辞世的历史现场。

作为后人,我们无法复制历史,甚至不能精确解读它的偶然性,但图录历史毕竟成为我们一次次返回历史现场的开门钥匙。

其二,左图右史,图文并茂。

本书主体部分以“左图右史”的结构形式,展现了风云翻滚的晚清社会。

从大处说,全书分成4个板块,包括:庚子风云;新政浪潮;猝然转身:开埠;最后的皇室。

“庚子,风云突起”,再现了庚子年所有的大事件:从列强公使馆的瓜分会议到联军攻入北京、停战谈判等,由此揭示了大清政府翻然走向改革的政治基础。

“新政,浪潮滚滚”,记录了慈禧政府自1901年1月为开端的、历时10年的新政活动,自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起,到1911年11月颁布宪法《十九信条》止;铺垫了这个政府在“自救”已见曙光时,引爆武昌起义的历史史实。

“开埠,猝然转身”,全书在此处转入倒叙,回顾大清帝国在洋枪洋舰逼迫下猝然转身,开埠、走向世界的历程;而后返回顺叙。本板块重点表现了上海、天津、广州、烟台4个开埠城市的变化,以及开埠对北京的影响。

“大清,龙旗坠落”,报告了末代皇室权贵的生活状态,大清政府最后3年的景况,以及辛亥革命经过,以此展示新旧政权交替的历史过程。

上述4个板块,置有4个小序,各小序合起来,连缀出了一条晚清历史线索,尤其是1900-1911年的基本面貌。

每一板块,都独立成章。每一板块开头的小序,均可以成为引领读者阅读本板块的要义。

每一板块,都采用“左图右史”的格局。左侧为两幅明信片图,每一图下均设有文字,对该片图画内容、出处、制作以及邮路、信文进行诠释(见序言二);右侧是对相关历史的解说,每一解说,都独立成篇。这一板块中的所有解说词,连接起来,应当是该板块所要表述的线性历史。

全书以文配图,亦以图配文,读者可以通体阅读,以从历史文化角度获得整体印象;也可在闲暇时随意翻看,跳页赏读。

还需要说明的是,“庚子,风云突起”板块在叙述到庚款退还问题时,推出了一组留学生照片,这是以一位不知名留德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照片,他将德国朋友带领回山东故乡游历,其中一枚被吸纳进明信片。这枚明信片与3枚照片,真实地记录了起自于1909年大清庚款留学潮的那一段辛酸历史,将它们放置在一起,有利于读者阅读与比较,也使读者知晓明信片图画的来历。这是本书在明信片中设置的唯一一组照片,作为尝试,希望听到读者的意见。

其三,以自己的声音讲述历史。

尽管清代图画明信片的真实性不容怀疑,但制作图画(包括摄影)者,大多来自西方,他们提供了“看中国”的视角,是自己作品的讲述人,而不是历史的书记官。

他们可能是做过很多善事的基督教士,可能是走进中国名山大川的记者和游历者,可能是商人、外交官、画家、探险家、汉学家、建筑师、摄影师,也可能是血腥屠杀中国百姓的英法联军或八国联军官兵……他们是中国历次重大事件的现场目击者与报告者。

我们将众多明信片图画铺展开来,除了可见山川风光、古代建筑、城镇街市、市井民俗这些饱含中国古老文化意蕴的写实记录以外,还有西方人编织的中国叙事历史。这里出现的最大缺陷是,在那个风雷激荡的晚清年代,却少有中国官场除旧布新的变革,少有知识精英的崛起,少有现代民族工业的振兴,少有富国强兵大业的创立;较多的,是男人脑后的辫子、女人艰难挪动的小脚、鸦片馆里喷云吐雾的烟民、立在站笼里的囚徒,甚至,是列强官兵武装入侵的威武队列、屠杀鞭挞中国百姓的强悍洋兵、瞄准中国领土的军舰大炮……

它把复杂的历史变得简单,把高尚的民族变得卑琐,把根据自己价值观诠释的或根据个人意愿与需求制作的中国,传播给世界,以致极大地影响了当时英语世界的读者,不排除一些作者在作品背后留下的潜在语是鄙视和轻蔑。正像13世纪末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的见闻曾经感动欧洲,并使中国在其后三四百年成了欧洲人的乌托邦那样,这些陆续发表的图画也影响着新的欧洲人,致使很多没有来过中国的世界名人,通过这些图片或相关材料,不客气地非议着中国,比如拜伦、雪莱、黑格尔、罗素……而且,不能不提到的是,当年八国联军兵营还将特意设计印制的辱华漫画明信片,提供给官兵使用,旨在鼓舞士气。

因此,我们应当拥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叙述。一切富有真正科学意义的研究,必须起于实证性研究,也终于实证性研究。本书即在实证基础上取材、分析、立论。我们将这种迟来一个世纪的自己的声音,看成是与当年作者的对话,与当年国际潮流的对话。

比如,关于慈禧。图14.1《兵临北京城下》印有一幅德国漫画: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外城时,发现城墙上贴着慈禧太后张贴的告示,告示内容充满了嘲讽意味:大兵们!中国皇太后请你们原谅,不要发生谋杀和强烈的争吵,也不要再往前推进!这枚印有德文主题“来自战场的问候”的明信片,显然讽刺了中国皇太后慈禧的昏庸无能,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世界主流媒体的倾向。在本书中,我们始终坚持对慈禧进行多重性格评价,写出这位从深厚农业文明土壤中走出的封建当权者的封闭与愚昧,写出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客作派,但在能力评价上,则充分肯定了她倡导并主持的新政功绩,特别是赞扬了她临终前几个小时的危机处理能力。

比如,关于都统衙门。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组成天津临时政府,即都统衙门。都统衙门治理天津的时间为1900年7月30日到1902年8月15日。《开埠,天津》评价了临时政府履职两年的历史,特别提到了对某些外国官员个人的评价:“我们在铭记临时政府军事殖民严酷统治的同时,是否应当为这些向天津奉献过心血的人,作出一分为二的评价呢?”

比如,关于洋人游历。自1858年6月《天津条约》允准洋人“前往内地各处”游历后,外国游历者在清廷官员监视下进入中国。《准你游历》评价了这一现象的现实意义:“他们从不同视角直观地记录了中国的场景,以致我们在今天研究这段历史时,才感动地确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相关中文近代史资料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空缺。”

我们希望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国家的历史,而不是重复百年前西方人对中国的诠释。

其四,叙述方式的创新。

历史在于阐释,包括阐释形式。坦率说,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寻找叙述方式。

最初,我们将400余枚清代图画明信片排开后,抽出百余枚,组成晚清最后10年的线性历史,分出4个板块。我们马上发现,单单采用顺叙,很难概括繁复变幻的历史,也很难深入开掘历史土层,例如在“庚子,风云突起”中,只沿时序记述庚子,就会丢掉1900年前后的重要史料,这会使由因而果的思维变得无根无基,空空荡荡。

于是,重新组材,找回与庚子事件相关的明信片,在顺叙中,插入了时空转换、出入今昔、大开大阖的跳跃形式。

例如“庚子,风云突起”,在依照时间顺序叙述中,进行插叙,插入小题“历史的回顾”,回忆了庚子战争之前的“鸦片入侵”、“签订《南京条约》”的史实,插叙毕,即返回顺叙主线;在一一记叙完庚子年的重大事件后,又以“历史的延续”为小题,介绍庚子年后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日俄战争、南满铁路、庚子赔款结局等相关事件;本板块末,又以“历史的思考”为小题,把《“入侵”祖国的中国军团》(英军中的华勇营)与《中国百姓与侵略军在一起》的真实画面提取出来,引发读者为庚子年思考,为庚子之战思考,为我们的民族思考。

对“新政,浪潮滚滚”也采用了插叙。在顺叙新政措施、讲到建立邮传部时,插入“历史的回顾”,回忆客邮局带给中国的88年屈辱,之后回到顺叙;在讲到改革军制时,二度插入“历史的回顾”,以《倒下的海军》倒叙李鸿章北洋海军覆灭的惨痛史实;在遍数大清新政改革功绩之后,也以“历史的思考”为小题,引人思索新政阳光不能照耀中国广大农村的悲哀。

我们提醒自己,本书不是小说,要始终注意保持秉笔直书的线性叙述,不以纷杂的叙事技巧干扰读者的阅读,力图把原有的历史,放置到最贴切的位置,易于人们找见;但也提醒自己,解说词是对历史的鲜活阐释,它需要以新的内容与形式,支持新的生命力的成长。

如上所述,本书的意义并非仅仅诠释138枚明信片,它呈现的是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新探索。

值得思考的是,晚清故事是否中止在了应该终结的节点上。就1900—1911年的改革进程而言,大清帝国的一只脚本来已经踏进了宪政之门,就要迎来民主曙光的时候,却被席卷大地的民主势力所推翻。

近年来,有学者研讨辛亥革命,认为中国如果选择“君主立宪”,可以走“虚君共和”的英国式道路,不必通过法国式暴力革命实现民主,从而避免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暴力革命,即辛亥革命。

这无疑是一种善意假设,但涉及对20世纪中国历史道路选择的评价,我们还是想对这种假设也做出假设,如果以载沣为中心的内阁能够将新政进行到底,或者以隆裕皇太后为中心的皇室宗亲能够像英国那样被保留,中国就能够摆脱封建专制,走向民主治国大道吗?

本书有这样的观点:“当宣统皇帝遭遇孙中山的时候,除了退位,已经没有出路。”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不允许封建王朝的存在;因为大清国自身体系具有致命缺陷,丧失了造血自救机能。清廷启动新政之后,既不能更改变革运行轨道,更不能还原到1901年的变革起点,它在点燃火种后,只能任由大火烧身。大清帝国没有自动让位,也不情愿“交出政权”,它在与革命军交战后,急流勇退。

这革命军,是孙中山的兵。从1895年的广州起义为发端,孙中山率领革命党人进行了16年征战,为辛亥革命积聚了成功因素。在封建专制主义盛行达两千年的中国土地上,孙中山创立了崭新的近代民主共和制度,为此后的民主革命打开通道,斩断了中国社会后退的任何可能。

晚清的最后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年代,它既是王朝衰世的末日,也是民主大国崛起的开端。我们从教科书中学到的“腐败导致了大清王朝灭亡”的结论,已经被今人认识到过于“简单”,因为引发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大清王朝的主要因素,除了有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人,还应当有新政中崛起的封建王廷自己。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的时刻,重新认识辛亥革命,应当说,正是遍布中国的辛亥革命民主思想,把登基83天的袁世凯拉下了御座,本书这样评述:“当辛亥革命的民主精神飘扬在各城市上空时,当人们接受民主思想的洗礼后,进入了近代化轨道的中华民国就只能隆隆前行,山挡不住,海遮不住,人拦不住,那无根无基、虚无缥缈的小小‘中华帝国’,怎么可能取代坚如磐石的中华民国呢?”

最后说说作者。

本书是我与先生王泰来的“第二次握手”。前一本,《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信片》,因为手绘片题材囿于原作者(清代民间画匠)的能力局限,致使书中缺少雄浑历史中的重要场面,这令我们难以释怀,因而在现有藏品基础上,王泰来一次次向国内外拍卖场购片,其中还购买到一些珍罕片,比如已经收入本书的《德国在华邮局》、《华丽的御冰床》、《宣统皇帝登极大典》、《日本版慈禧》等。

我们的分工是:王泰来负责对明信片进行甄别、诠释,本书“左图”部分的说明文字出自他的手笔;我负责“右史”解说词的撰写,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筹定稿。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很多是原始资料,也有很多是当下历史学者的新建树,这对我们观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深表谢忱!也承蒙诸多位朋友支持,像集邮家李近朱、陆游,在德博士朱轶杰,北京藏家李毅华、赵珩,香港集邮家严平西,德国集邮家汉斯·齐默曼(Hans Zimmenrmann),加拿大收藏家曾士奇、胡铭,戏剧理论教授周传家,评论家解玺璋,外文翻译郭娅、张爱华、李亚静、郎彦文,还有曾经对《远去的大清帝国—解读清代手绘明信片》付出心血、又对本书倾力支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分社长徐世新、装帧设计童行侃,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感谢!

欢迎各位读者对本书中的错误与疏漏提出批评。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热爱的祖国。

是为序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