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里的说话哲学
15420900000045

第45章 在酒桌场合你不要说醉话

“醉话”少说为妙

要说这酒桌上有文化,可追溯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糠,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成就了千古酒豪;著名诗人苏东坡,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

作为人们之间的一种交际媒介,“酒”在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等方面确实发挥着独到的作用。但以酒为介的应酬场合也经常会给人们带来不尽的苦恼。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又说:“借酒浇愁”。很多不胜酒力、对“酒言酒语”又知之甚少的人,就是栽在管不好自己的“酒嘴”而频频失言上。

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喜酒,时不时君臣同宴,动不动美酒劳军,称得上胸有天下志,酒中岁月香。一次他大宴群臣,一高兴自己先喝多了,一喝多便逮住下臣挨个灌。骑都尉虞翻自知酒力不及,倒地装醉,被孙权识破,一下惹怒龙颜。孙权持剑要取虞翻脑袋,众臣吓得不敢多言。明知他醉,头脑已昏,多嘴弄不好要跟着掉脑袋呀。多亏大司农刘基酒胆略壮,不知死活地上前抱住孙权,劝道:“大王酒醉杀大才,岂不废弃了广招贤能的好名声。”孙权道:“曹操尚可杀孔融,我为何不可杀虞翻?”刘基又劝道:“曹操杀贤能令天下耻笑,而大王大德大仁,怎能下比曹操小儿?”全靠刘基又拍又劝,孙权终被稳住。

孙权酒醒之后悔叹:“险误贤臣性命,错矣!今后我若酒后再言生杀,尔等且不可遵命。”正因为有了这次惊险,也因为好饮,再因为身为大王有一言九鼎之尊,孙权不得不屡言“酒桌说话不算数”。

有一个老板,与外商洽谈生意,同外商一起用餐后,在会客室准备签合同,这时,这个老板因牙缝里有碎屑感觉不舒服,用牙签剔起牙来,还不时把碎屑乱吐一番。这一切被外商看在眼里,本来就有些犹豫的外商,最后还是放弃了与这个老板的合作意向。事后外商说,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这样不拘小节,我怀疑他能管理好一个企业!这样,一个不良的小动作影响了一笔大生意。

可见,在应酬中,不注意小节,稍有失礼的地方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给别人留下坏印象。交际应酬,离不开酒。赴宴吃饭,吃喝应酬,是应酬中的主要内容,但是酒极则乱,言多必失。有些人一端上酒杯,就忘乎所以。往往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头脑就开始发热,嘴巴像打翻了的脏水桶,胡言乱语,甚至对人动手动脚,丑态百出,借酒装疯。

在一次宴会上某人喝得晕乎乎的,为了表达对他的上司的曲折经历和能力的敬佩,他举起酒倡议说:“我提议大家共同为经理的成功干杯!总结经理的曲折历程,我提出一个结论: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三证!”有人跟着起哄,大声问:“哪三证?”那人提了提嗓门儿答道:“第一是大学毕业证;第二是监狱释放证;第三是老婆离婚证!”话音刚落,众人哗然。不料经理却发起怒来,他把酒杯往地上一摔,指着某人骂道:“你这小子胡说八道,给我滚出去!”原来这个经理,除了没有大学毕业证外,其它两证俱全。多喝了几坏,酒后失言,揭了上司的疮疤,自己害了自己。

喝酒应酬是免不了的,在酒席上或酒后都要忌言,不要乱说一通,言多必失,自己把自己伤了。酒桌上的“醉话”还是少说为妙,有些人借酒发疯,说了在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这些话,有时会伤害在座的人,有时会伤害不在座的人。这些醉话传到人的耳朵里,也会得罪人。如果你得罪的人是你的上司的话,那就有你受的了。应酬中喝酒,最好是少喝,不醉为妙,不乱说为妙。做到闭嘴不谈,那就没有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的事情发生了。

在酒桌上如何说话

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酒桌上说话的“奥妙”,以助于我们酒桌上交际的成功。

①主次分明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②语言得当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不恰当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没有好感。所以,应做到语言得当。下面几点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

第一、互相吹捧。

宴席上宾主欢聚一堂,猜拳行令之时,很容易感情用事,用吹捧之词,给对方编织一顶顶高帽子戴。比如,对方是官场人物,甚至是公认的以权谋私,也要恭维是“德高望重,有口皆碑”;对方是个厂长,哪怕是连年亏损,濒临破产,也吹捧为“经营有方,前途无量”;对方是一个爱好业余写作的人,哪怕是只发表过几篇小作品,也说他是“著名作家,作品深受青年喜爱”,等等,这种以廉价的颂扬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实不可取,不但别人听了难受,就连被吹捧的人也知道你是假意。

第二、牢骚满口。

有些人平时有些怨气,便借酒浇愁,大发牢骚,指责别人如何不对,直至辱骂领导。这样做,使别人无法插言,闹得不欢而散。酒席宴会应成为文明应酬场所。宴会上,朋友叙旧,洽谈生意,同行学友,交流知识,都会使宴会气氛和谐,更有价值。真正做到,亲切而不粗俗,热烈而不轻佻,欢快而不放纵。

第三、口出恶言。

对别人抱有成见,平时无表露机会,酒席上来个党同伐异,借酒发挥,尽情泻泄,变着法向别人头上扣屎盆,出口成“脏”,恶语伤人。这些皆是低级趣味,也不利于团结。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头脑像腾云驾雾,言语随意,感情失控,什么刺激讲什么,甚至边说边动手脚,丑态百出,什么下流话都讲。有的还污辱同桌妇女。若有人指责,便以“喝醉了”解脱。此类人物酒后恶行,有伤风化,令人侧目。

③劝酒适度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酒席上的欢快融洽,应当是以诚相待为前提。不顾别人的酒量和身体状况,一味劝别人多喝,甚至打定主意,不把别人灌醉誓不罢休,就有失待客之道了。喝酒应遵循“喝足不喝吐,喝好不喝倒”的原则,有所节制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