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
15422800000143

第143章 以静制动

以不变应万变

俗话说“静能生万物”,静在某种情况下是平静理智的意思。其实以静制动自古以来也被喻为一种交际手段。

刘大夏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品行高洁,吏治清明,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流,滋润和净化后人的心灵。同时,刘大夏为官伊始就因治水有功,而得升迁。刘大夏一直在外做官,官越做大,人品官品愈来愈醇。1463年,年仅20岁的他就中了进士,以后,走遍大江南北,每走到一处,便在那里留下很好的口碑。他本人则聪明机智,学富五车,善于以静制动,制服敌人。

有一次,担任甘肃副将的庄浪地方部落首领鲁麟,自己以为对朝廷的功劳很大,觉得朝廷对自己的赏赐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因此,他就写奏章,向朝廷要求当大将军。但是,这种过分的要求没有被朝廷批准。他一气之下,依仗自己部落强大,向朝廷施加压力。他刚好有一个年纪较小的孩子,便趁机以孩子幼小需要照顾为理由,没有奏请朝廷,便擅离职守,自行回到了庄浪部落,以此要挟朝廷。

面对这种情况,朝中的大臣们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大臣主张,既然他要求当将军,就封他为大将军,以保持国家的稳定;有的主张把他召到京城里来,给他封地。唯有尚书刘大夏坚决反对对鲁麟妥协,说道:“鲁麟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众,不会受到部众的尊敬和爱戴的。即使他真的有什么不轨的举动,部众也不会支持他的,因此,我认为,他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但是,难办的是他又没有犯什么罪,制裁他也没有合理的借口。现在如果授他大将军印,不合朝廷的法规;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来,则有损于朝廷的威严。此时的上策是暂时搁置这件事,不去理他,听任他在家赋闲。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对朝廷的忠贞。表彰鲁麟先辈的功绩,使他内心惭愧,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将军的事又不能说出来。这样事情的趋势才能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发展。”听完了他的这一番话,大臣们都觉得很有道理,纷纷交口称赞,于是皇帝就接受了刘大夏的建议。

当朝廷对鲁麟的先辈们的表彰传达给鲁麟之后,这大大出乎了鲁麟的意料之外。按照他原来的想法,朝廷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之后,一种情况是,朝廷震怒,然后发兵来征讨他,他已经为此做好准备;再就是,朝廷满足了他的要求,封他为大将军,这是最符合他的心意的结果。朝廷这样一来,大大地挫伤了鲁麟的锐气。鲁麟本人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而且脾气暴躁,标准的吃软不吃硬,鲁麟自己感觉没有什么结果,加上朝廷表彰他的先辈,使他感到十分的羞愧,只好长叹一声,说道:“罢罢,我也不当什么将军了。”不久,因为受此事的打击,心情抑郁,很快就死了。

中国武术里讲究“以静制动”,强调“四两拨千斤”。这种以静制动的智慧,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和人生哲学之中。它要求人们善于通过“以静制动”的手段来化解矛盾。“静”并不意味着不动,在静的同时,形势在变化,机会也在转换。这就如面对行驶车流的静止景物,景物虽然静止,而它所面对的车辆已不一样了。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以静制动”的智慧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是遇到被人损“丢面子”的时候,那些聪明人就会采用“隔岸观火,以静制动”的战术。对其采用不理不睬的方法,让他尽情地表演,最终以自己的平静克制对方的躁动。

张先生是某公司的经理,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办公,突然一男子怒气冲冲地走进来,径直来到他的办公桌面前,用力拍打着桌子大声说:“张先生,我想问你,为什么随便把我解职,今天你要是说不明白,我就死在你眼前。”

在办公室周围的职员都听到这个男人的大声叫喊,都认为张先生会火冒三丈,不是把墨水掷过去,就是叫保安把他赶走。然而,出乎意料,张先生没有这样做,只是温和地看着他,并耐心地倾听着那男子的讲话。

这个男子深知自己上司的脾气,而这次来主要是为了想激起上司的脾气,同他吵一架,以解心头之怒火。然而,他看了张先生的表情后,觉得奇怪,于是就按捺住气愤,静待张先生的回答。

然而回答是让他失望的,张先生并没有动怒,依旧沉默着。

于是这个男人为了激怒王先生,又拍了一次桌子,张先生干脆支起头,把脸转向窗外。过了一会儿,他拿起笔自顾自地继续做起了他的工作。

那个男子觉得没趣,只好悻悻而去。

张先生这招是典型的“以静制动”。对付这个男子,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看这个男子大发脾气,最终这男子“欲燃其火”的招数失效,而自讨无趣地离去。

张先生这一策略是明智的。如果当时向他解释,可能会越解释越麻烦;如果让保安赶他出去,会更让他心不服,说不定以后还会找上门来呢。有时在处理这种人际关系上运用这一战术会获得良好的效果,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张先生的这种冷静处理的方法是明智的。

在紧急时刻,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风动旗动心不动,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对这中间的分寸、尺度的把握,就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