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为自己点一盏智慧心灯
15422800000093

第93章 告别猜疑

猜疑能乱人心性

猜疑心强的人,精神常常处于一种人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凭自己的想象,凭个人的好恶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于是,捕风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把许多的正常状况都扭曲了,都当成“敌情”来处置了。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自己给自己下了一个结论,然后自己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疑人偷斧”的故事正是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疑心生暗鬼”。

现实中有些人疑心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王君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年轻而英俊潇洒,搞公关很有办法,办事能力强,公司经常派他出差公干,这却使其妻颇费心机,生怕帅气的老公在外被别的女人勾引了去。于是,妻子对他采取了以下积极的防范“措施”:一方面,每当王要出差时,出差前总是主动示爱,其意一是表达真切的爱意,用情束缚王君;二却是想在出门前把王君“喂饱”,以防他万一心血来潮行为出轨。另一方面,每当王君出差返回时,更是热情伺候,常常迫不及待他与王君及时情意绵绵一番,其意一是小别胜新婚,“性趣”使然;二是可以“查验”丈夫在外是否有负于她,尽管这办法并不科学而只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如果王君归来表现不好,她的心里就直犯嘀咕:丈夫在外是不是有了外遇?

一次,因误了车次,王君归来已经夜半时分,连日的旅途奔波实在太累了,简单洗漱后就想休息。可妻子还要履行她的做爱查验程序,王君无意扫了妻子的兴趣,便强打精神勉强做爱,显然精力不济,导致最终失败。王妻不悦,长期隐匿在心头的猜疑顿时变成妒火,喷薄而发。见妻子一点也不体贴人,竟怀疑自己有外遇,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地在外奔波还不是为了这个家,王君顿时也火冒三丈。片刻间,二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大吵一番。

事后,二人陷入了冷战,长时间冷眼相对,家庭的温馨荡然无存,王君的差还是要出的,只是一切都变了,婚姻大厦眼看岌岌可危。

作为妻子,应该信任自己的丈夫,相信丈夫的道德。这也是自信心的具体体现。如果对丈夫的行为无端猜疑,那只会对其产生无端刺激和伤害,从而造成夫妻之间的隔阂。可见,无端的“疑神疑鬼”是有极大害处的。

那么,如何克服猜疑,摆脱这一人生败局呢?对此心理学家指出,克服猜疑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要信任别人。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你选择他作为你的朋友、同事或恋人,就应该充分信任对方,相信他是胸怀坦荡的,相信他不会做不利于你的事。当然,信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自己真诚待人、获取他人信任的同时也形成他人对你的信任。

二是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等等。条件允许时,可作一点调查,以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又很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三是要学会全面、辩证地处世待人。要根据事实,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人、处理事,而不要轻信流言,单凭主观想象看待问题。

四是要及时释疑解惑。疑心的产生,必然有一些诱因,或者是对方的过失,或者是彼此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开诚布公地、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澄清事实,消除疑惑。

五是加强交往,增进了解。猜疑往往是彼此不了解、掌握有关信息过少的结果。猜疑产生后,常常又加剧了彼此的隔阂。明了此理,就应主动地增加接触,在交往过程中客观地观察、了解和把握怀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最好能与对方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结果就会发现造成自己产生猜疑之心可能是由于错误信息的传入,可能是由于一句不经心的玩笑引起的误会,也可能是一些庸人、小人搬弄是非所致。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长相知,才能不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