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60岁登上健康之路(修订本)
15423700000012

第12章 治病不如防病(3)

心绞痛是一种个人主观感觉,个体差异很大,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虽然在多数情况具有比较典型的症状表现,但是不典型表现也不罕见,并且非常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通常而言,老年人发生心绞痛时症状常常是不典型的,甚至症状不明显,因此对于不典型的症状表现,我们必须密切观察,仔细辨认。有些心绞痛无明确的发作诱因,甚至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作。有些心绞痛表现为上腹不适或疼痛,而被误认为是胃病;有时疼痛表现在下颌部或牙齿而被误认为是牙病;有时症状表现在咽喉部不适或者发热,误认为是上呼吸道疾病;有时表现为头部疼痛而被误认为一般性头痛;还有一些心绞痛表现为左肩、左臂或整个左上肢疼痛,而不一定伴有心前区疼痛。此外,有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没有明确的胸痛,只是感到有难以描述的不适感觉。

有一位著名的医学教授,每次上楼就感到头痛,自己一直认为可能是高血压。后来,从血压和心电监测中发现,在他上楼时血压并不升高,但心肌缺血却明显加重。这说明他的头痛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而不是高血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后来做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他上楼时头痛的症状就明显减轻了。这是一个不典型心绞痛的例子。

及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病人处于非常复杂和危险的阶段,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可使病情好转,趋于稳定;若不能及时发现,认真治疗,将有20%~60%的患者发展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所谓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患者病情处于不稳定阶段,处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这时病人处于非常复杂和危险的阶段,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可使病情好转,趋于稳定;若不能及时发现,认真治疗,将有20%~60%的患者发展成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为什么不稳定型心绞痛会具有这样大的危险性呢?这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状硬化斑块处于不稳定阶段,斑块表面可能出现破碎、断裂现象,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很快增大,加快冠状动脉狭窄速度,甚至使血管闭塞。同时由于伴有病变处的冠状动脉痉挛,更增加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复杂性与危险性。

并非心绞痛的胸痛症状

胸痛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心绞痛所致。很多胸痛是心外原因造成的。下面这些心痛就不是心绞痛的症状。

胸痛时间很短,只持续几秒钟;或者胸痛时间很长,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一般不是心绞痛。疼痛部位为一个点,患者能用指尖指出疼痛部位的,多不是心绞痛。胸痛位置不固定,部位成迁移性的,一般不是心绞痛。胸痛受体位改变或受呼吸影响的,一般不是心绞痛。胸痛可被其他因素所转移的,一般不是心绞痛。胸痛在活动或劳动后有明显减轻的,可能不是心绞痛。胸痛须按压才能感觉得到,或者用手轻揉后就能减轻的,一般不是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1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才能缓解疼痛的,可能不是心绞痛。

那么,还有哪些疾病能引起胸痛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心包炎。由于心包渗出物引起心包脏层和壁层之间的摩擦可能导致胸痛,多是急性发作,伴有发热。这种疼痛多数在心包积液消失后出现。

二是肺炎。肺部炎症也可引起胸部疼痛,多数有呼吸道感染,突然发热,伴有咳嗽、咳痰,胸痛多持续时间很长,并随着肺炎的好转而减轻或消失。三是胸膜炎。一般在胸膜炎、胸腔积液吸收后引起胸膜摩擦而出现疼痛,多数随呼吸而出现疼痛。

四是肺梗塞。由于肺动脉的梗塞而引起胸闷、胸痛甚至咯血的发生,为持续性疼痛,中间多没有缓解减弱的阶段。

五是心肌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炎症,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之后出现,表现为心脏钝痛、心音减弱、心律不齐。

六是带状疱疹。沿着肋间神经分布,局部皮肤可见水疱出现,为局部刀割样剧痛,呈持续性特征。

七是肋间神经痛。肋间神经疼痛,局部有压痛,疼痛症状与肋间肌活动和摩擦有关。

注意预防,及时急救

首先要停止活动,安静休息。有条件的可立即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也非常明显。当疼痛和不适减轻后,应就近到医院就诊。

1.关注诱发因素。

心绞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劳动、运动、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饱餐是诱发心绞痛的另一因素。同时,寒冷季节、高热季节、大量吸烟或夜间乎卧(使回心血量增加)均可导致心绞痛。另外,自发性心绞痛多在无任何情况下发生,可于清晨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洗澡、大小便时发作,特别是老年人由于便秘,大便时过度用力,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2.采取急救措施。

当出现胸痛或不适时,要考虑是否心绞痛发作。这时首先要停止活动,安静休息。有条件的可立即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也非常明显,常在含服药物后1~2分钟就能得到缓解。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喷服,也同样有效。当疼痛和不适减轻后,应就近到医院就诊。

如果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疼痛程度持续加重,患者有出冷汗和濒死感出现,这时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应该立即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避免患者自己活动,并追加硝酸甘油l片(O.6毫克),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有一位男性患者,在飞机上发生胸骨后疼痛,伴大汗淋漓,他立即含服硝酸甘油,1片不缓解就追加,直到含服6片才得到缓解。他一下飞机就到医院住院,冠状造影显示前降支95%狭窄,经皮气囊扩展及支架植入后,并未发生心肌梗死,心功能仍然良好,手术后生活质量很高。由于这位患者懂得自我急救常识,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到医院治疗,因此避免了更为严重后果的发生。

动脉硬化与,心肌梗死

动脉硬化源于生活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导致严重心脏病的发生。

动脉硬化病变几乎人人都会发生。很多人认为,动脉硬化是人们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必然结果,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动脉硬化并不是物质文明提高造成的,而是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造成的。如果我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并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动脉硬化的发生就会减少,其危害也会不断降低。有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在某肉联厂工作,平时生活中走十几步路就会觉得心慌气短,活动后明显加重。经检查他的心脏前壁广泛心肌梗死,大部分心肌坏死,无力收缩。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供应心脏的三支主要血管,一支全堵了,另外两支像糖葫芦一样(我们称之为串珠样改变),多处严重狭窄。这个患者血脂高,抽出来的血可见上面一层油,他的上眼皮可见明显的黄色素瘤。据他自己说他爱吃酱猪肚、咸鸭蛋黄,一餐能吃几个咸鸭蛋黄,最多吃到9个。像他这样的胆固醇饮食结构无疑是导致他患冠状动脉硬化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导致严重心脏病的发生。

抗动脉硬化,植根青少年

爱护动脉就是爱护生命,防止动脉硬化就是延长生命。

关爱生命应当从小开始,以预防为主。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美军尸检结果到近期北京一组青年人尸检报告及著名的Bogalusa儿童心脏研究都表明:动脉粥状硬化是一种植根于青少年、发展于中年、发病于中老年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并非“突发”,也非“偶然”,而是“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明智的方法是从青少年开始,遵照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治本之道。 “人与他的动脉是同龄的。”因此,爱护动脉就是爱护生命,防止动脉硬化就是延长生命。

莫当“脆皮烤鸭”

少着急,少生气,少过劳,少喝酒,降低胆固醇,控制糖尿病。

高胆固醇的血管如同脆皮烤鸭。

胆固醇高了有什么可怕呢?如同一个杯子,水吸起来很容易,但是油吸起来就困难了。管子里油多了肯定堵得快,不能让油多。另外说说血糖,人的血管内膜蛋白就怕糖,糖一多蛋白就硬化变脆。你吃过北京烤鸭吗?普通的鸭子如果不抹上糖,烤出来不焦脆,所以要抹糖,一烤又焦又脆又好吃。我说你的血糖多,你的动脉内膜很容易像北京烤鸭一样,又焦又脆,一脆一裂就出血了。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25%,就像北京四环路上四条车道堵一条,三条车道一样能开,堵两条车道,狭窄50%就很危险了。怕的是突然斑块破裂,斑块一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破裂一分钟到几分钟,几小时就可以使血管大部分或全部堵塞,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本来路好好的,两车一撞,老百姓都来看热闹,一下子马路堵死了。斑块破裂就像撞车,血小板就像看热闹的老百姓,所以斑块一定不能破。怎么才能不破呢?少着急,少生气,少过劳,少喝酒,降低胆固醇,控制糖尿病等。

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

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场球赛就会有8名球迷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诱发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因素有:

1.过重的体力劳动。一定要避免过重劳动而导致过度疲劳,不要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像负重登楼一类重体力劳动必须避免。

2.过度运动。运动是把双刃剑。根据年龄、体力适量运动是好事,但过度体育活动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已经发生硬化及狭窄,不能充分扩张,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而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梗死。另外,据临床观察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具有显著的昼夜周期性,即病发高峰在上午6~11时。这与交感神经活动周期有关。因此这段时间有冠心病的患者最好不要做剧烈运动。

3.精神紧张。特别强调冠心病患者应避免情绪激动。激动、紧张、生气、争吵等情绪剧烈变化最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美国有学者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场球赛就会有8名球迷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我们也看到过因争吵、气愤而猝死的病例,经解剖显示,死者心脏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从这个病例说明,冠心病患者本身血管已有狭窄病变,情绪激动促使人体的肾上腺系统紧张度上升,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闭塞,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4.强冷刺激。如在寒冷大风季节滞留户外,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减少了心肌供血,导致心肌梗死。

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反复冠状动脉痉挛,可发展并导致切性心肌梗死。

6.重度创伤及一氧化碳中毒等。

事后才知心肌梗死

有的患者无明显反应症状,为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或症状很轻,常常未能引起患者注意,未到医院就诊,直到体检或因为其他症状就诊时才发现已经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呈多样性,临床差异极大。有的患者发病急骤,极为严重,未等送到医院就已死于院外。有的患者无明显反应症状,为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或症状很轻,常常未能引起患者注意,未到医院就诊,直到体检或因为其他症状就诊时才发现已经心肌梗死。所以特别强调要提高医学知识和防病意识。有一位37岁的患者,男性,司机,1999年春节时突感心前区剧烈疼痛,痛得大汗淋漓,当时做心电图没有异常表现。由于医学知识欠缺,警惕性不高,他不知道出现了这种剧烈疼痛后,即使当时心电图没有异常,仍应在两小时后再做心电图,也就是说必须在一天之内多做几次心电图。因此虽然类似的疼痛以后又发生过几次,他都以为心电图没问题,不再理睬,每次发作时,疼一会儿就扛过去了,不当回事。结果10天后就觉得工作时力不从心,上班上二楼即觉心跳气促,再去看病时发现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已经形成,心功能明显下降,此时真是悔之晚矣,将一辈子受其所累。若患者当初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就会好得多。

当心老年性痴呆症

闷出来的老年病

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上升为常见死亡原因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

有些家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的老人很少出门,总是长时间地闷在家里,不爱说话也不愿做事,跟他说话,总是答非所问,乱七八糟地不知道说些什么,到医院一询问,才知道是得了老年性痴呆症。

老年性痴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世界,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上升为常见死亡原因的第3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然而,由于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不像心脏病、癌症、中风等疾病一样症状明显容易诊断,再加上一贯认为老年人“老糊涂”是正常现象。所以,就目前国内情况来说,老年性痴呆症还远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美国前总统里根于2004年6月5日在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总统。里根晚年患上严重的老年性痴呆,与这种病症抗争了十年。

在20世纪90年代初,里根就有记忆下降的征兆,比如忘记刚说过的话。有次聊天中,他女儿说起里根演过的一个电影角色,里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当里根的养子去探望他时,里根常想不起养子的名字,只有当他知道他是谁时,才紧紧地拥抱他。里根对他的护士说,他觉得前来探望他的前国务卿舒尔茨好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记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不出1年,里根就被诊断患有老年性痴呆,并且已过了疾病的早期。最后,他除了认识夫人南希外,谁也不认识了,甚至不记得自己担任过两届美国总统。

里根也不讳疾忌医,他企盼世人对这种病给予关注和研究。里根夫人南希在丈夫去世后也强烈呼吁加强对于细咆的研究,尽快找到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法。

50年后即将大流行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4亿,痴呆症患者已有500万人, 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强,每年平均还有30万老年人加入这个行列。到2050年..痴呆症患者将增至200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