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节气与养生
15426600000025

第25章 处暑时节话养生(1)

大暑小暑不是暑,

立秋处暑正当暑。

处暑天渐冷,睡眠要补充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8月22日至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日:“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明暑天即将结束。

处暑时节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民间也有“处暑寒来”的谚语。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绝不亚于暑夏之时。在江南一带有相当多的年份处暑之后炎热不减,所以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清嘉录》中这样形容处暑:“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处暑过后,大约还要经历十八个大汗淋漓的日子才能迎来秋凉。

处暑时节虽有暑热的余威,但这种天气也只是夏天的回光返照而已口处暑以后,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可能急剧下降,天气也很可能骤然转凉,因此这一时节是比较明显的降温转折点。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地区的雨量也日益减少,天气日渐干燥。

处暑时节正处于祖国医学上说的“长夏”时期。祖国医学认为,长夏主湿,脾主长夏。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伤脾。湿为阴邪,而阴邪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最终水湿停聚,引发水肿或腹泻。另外,此时节天气尚热,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更容易助长湿邪,损伤脾阳,所以此时节易见腹满、腹泻之症。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咳喘等疾病的复发留下隐患。因而长夏养生切莫因为天气渐干而忽视消暑清热、健脾祛湿。

时序进入处暑,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节的起居作息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做到早睡早起。科学的养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睡眠的姿势最好是右侧卧,微屈双腿,全身放松,一手屈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为好,最好不要张口呼吸。不过脑血栓、胃溃疡、高血压、肺气肿、心衰患者,可千万不要采用这种睡眠姿势,以免影响病情。

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强调了子午觉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这既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子午之时,阴阳交接,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只有静卧,才能保证气血的恢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资料还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白天精力不济,夜晚睡不着的现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可见,少寐对养生是极为不利的。《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

处暑养生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秋季参加健身活动,有利于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系统及内脏器官的功能,起到调心养肺,提高大脑皮层的灵活性,使人保持头脑清醒和精力旺盛的作用。另外,秋季健身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力,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外部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降低发病率。

处暑养生,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多补充水分,以避免秋燥。

小贴士

充足睡眠好处多

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体的精气神内守于五脏。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代谢率降低,体力就能得到恢复。

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可以恢复智力、体力,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促进发育

睡眠与儿童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的生长速度在睡眠状态下增快,所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问是儿童身高增长的条件之一。

健美皮肤

睡眠对皮肤健美有很大影响。这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皮肤表面毛细血管循环增强,加快了皮肤的再生,使得因劳累过度所造成的颜面憔悴得以好转,皮肤细纹得以减少。所以说,睡眠也是皮肤美容的基本保证。

气温变化快,防病不懈怠

处暑时节天气渐冷,空气渐干,且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快,因此应注意预防疾病。此时节应注意以下疾病的发生。

宜防秋燥

秋天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因此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过高过低都会感觉不舒适。当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时,人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这时就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发展为“秋燥症”。

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提出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和一些流质的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

宜防儿童腹泻

秋季,是幼儿易患腹泻的季节,尤其是一周岁以内的婴儿,极易感染发病,家长应重视预防和治疗工作。

秋泻主要是靠轮状病毒传播的。病毒颗粒通过水源、食物,在胃肠中滋生发病,可造成局部流行。另外,照管人员双手不洁,污染奶具、玩具、用具等造成的感染也很常见。幼儿一旦发病,常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症状,每天腹泻可在10次以上,粪便呈蛋花汤状,而且量多,患儿多数有脱水现象,易出现中毒、血压下降等现象。如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预防和治疗幼儿秋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患儿的奶具、玩具、用具等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二是如果患儿的体温高,可采用物理方法降温,不必使用退热药和抗菌素。三是多次少量地给患儿喂些清淡的流质食物,如果有呕吐症状,应暂停喂食,使胃肠充分休息。四是及时足量补充水分和盐分。如果反复呕吐,应及时将患儿送医院输液治疗。

宜防疟疾

民间有歌谣:“八月谷子黄,摆子要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这里充分反映了过去疟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疟疾,又叫做“冷热病”“打摆子竹,是夏秋之季最常见的传染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和红血球中,以血红蛋白为营养,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

得了疟疾最主要的症状是发冷,并抖得厉害,医学上称之为寒战。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热度可以高达40℃。3~4小时后就出大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常感到无力、疲乏、厌食、头晕、背部四肢酸困。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见昏迷、谵语、脖硬乃至危及生命。所以,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

也可用药物提前预防疟疾。常用的药物有乙胺嘧啶等,一般每星期吃药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但是需要经常服用。中药预防在这方面也大有作用,如常山、鸦胆子、青蒿等均有很好的预防疟疾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