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嫁衣余香录——编辑文化学研究
15427300000009

第9章 编辑文化学与编辑出版(2)

选择,是编辑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之一;选择,也是编辑工作最本质的特征。小到一篇文章,大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成都是如此。一代一代的编辑承上启下的选择,才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以积淀和流传。之所以如此,关键是编辑对信息的大量接收与正确选择的结果。选择产生了优化,产生了新的信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经过编辑选择的优化了的新的信息,就成为编者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既为社会增添了厚度,也成为提高刊物自身质量和声誉的关键环节。

对于编辑来说,选择的过程,必须始终伴随着信息,还潜藏着一个创新的问题。但这里的创新,是在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和进行的。也就是说,选择的过程,显示和体现着编辑的见识、思路和观点。世纪之交的编辑,特别是青年编辑,既要掌握时代信息,知晓时代的需求,了解时代的动态,又必须牢固地掌握专业信息。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是资源,是财富,信息使编辑的视野开阔。有人对编辑的界定提出如下释义:“(编辑指)收集和研究有关出版的信息,按照一定方针制定并组织者译力量实现选题计划,审读、评价、选择、加工整理稿件或其他材料,从内容、形式和技术各方面使其适应出版,并在出版前后向读者宣传介绍。”以此来看,掌握本专业的信息,并以此来选题和组织稿件,是编辑过程的前奏。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信息量的储存,决定着稿件的选择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以及时准确的出版文化信息来不断开拓新的选题。

编辑化了的信息,或有序化、载体化了的信息,才具有广泛的、延续的、持久的传播与贮存价值。那么,怎样才能将那些连续性、无序化、多样性的文献信息接取、转化成为有序的、载体形态化了的信息,使之具有久远传播与贮存价值?

首先,要强化信息感受力,加大出版物的信息储存。信息、知识的传播载体形态是编辑的物质属性,这种从属关系是其本质的互为规定性决定的。这对于编辑来说,既要获取大量信息,又要传播和贮存有价值的知识。也就是说,编辑离不开信息、知识,信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积累与贮存也离不开编辑。信息的获得是一种职业感受,孤陋寡闻,信息滞后,这在选题、组稿、审稿诸问题上,对于编辑来讲,就成为一个落伍者,是一种失职。编辑一旦失去了其应具有的信息基础,编审过程中的超前性、预测性都无从谈起。

其次,应加强编辑人员辨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是信息网络将地球缩小,将人类距离拉近,信息无处不在。从编辑学角度讲,编辑加工筛选是由于编辑主体的智力参与。换言之,就是其在编辑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文化参与意识和责任。这一系列的选择过程,就体现了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和主体意识。主体参与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价值的信息在起作用。同时,编辑要强化超前意识和预测能力的获取,同样是以信息为先导的。辨识和筛选的基础和前提,是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获取与价值的判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编辑在选择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这一种而不是那一种,编辑的价值判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编辑不但将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纳入整个择稿的过程中,以此作为稿件取舍的标准之一,而且附会着一层潜移默化的审美需求。即在认定稿件价值的同时,审美性选择也自然成为编辑择稿的隐性条件。这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感受,是在选择过程中发生的真、善、美的统一体。有人说编辑鉴审过程中的审美性选择,是文化选择的最高形式,这的确是经验之谈。

三、编辑与信息反馈

作为编辑,在筛选择取文稿前,凭借全方位的有判断价值的信息,来取舍稿件。但发稿、印装出版后,并未时过境迁,信息反馈是最后一个重要方面。有人据此称为“豹尾的力度”。

编辑工作流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工程,既有信息输入、输出,也有信息反馈。信息反馈与信息输入、输出,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果没有有价值的信息的输入,或者信息输入滞后,那么,就必然影响有价值信息的输出(择稿)。这样,作为刊物本身,信息反馈就成为空话。

对于编辑来讲,信息反馈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一般来说,它是衡量和检验编辑主体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倾注在文稿各方面综合信息量的总合,它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质量。由反馈信息可评估学报质量。所以,信息反馈,是编辑所获取的有价值信息量的一种检测,更成为编辑主体的一种无形的促进。其实,编辑主体得不到自己编发文稿的信息反馈,或者反馈比率很低,对事业心强的编辑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刺激。正如前文所说:信息输入、输出与信息反馈之间三者的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输入、输出与反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得不到或没有信息反馈的编辑主体来说,必然要在信息输入方面尽可能地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有利于编辑主体的选择。这一关把好了,输出的信息才能成为反馈信息择取的前提条件。通常认为,信息反馈不但是对编辑主体择稿的肯定,也是对其刊物质量的一种客观评估。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主体在对待信息的介入问题上,应是全方位的、多渠道地获取的。

责任编辑思想素质与编辑原创

责任编辑,是接受作者书稿的第一人。责任编辑所从事的工作,又是整个出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于责任编辑及其相关的讨论,近年来专家和同行们都做过有益的、全方位的探讨,但就责任编辑的思想素质与编辑原创性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入讨论和不断研究。思想素质与编辑原创,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原创性得以实现的深层次背景,后者是文化积淀与传播的必然要求;前者是做好责任编辑工作的思想理念原则,后者是做好责任编辑工作及其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一、编辑思想素质

面对负责具体书稿的责任编辑来讲,其编辑思想素质的具备及其程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空谈,而是必须具备的一定层次上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体现,它是做好责任编辑工作必须具备的,而且是一种潜在的深层次的东西。具体说,编辑思想是有其基本范畴的,主要是指自己所从事的编辑出版活动的性质、规律、原则、职责及意义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积极而崇高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通常意义上,这种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编辑的使命感。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精华,每个时代都必然产生影响当代和后人的新科学和伟大的历史文献。处在出版与读者之间的编辑,其使命感是将这些代表当代文化的科学精品和历史文献,以尽可能快的书刊的形式送人传播渠道,让世人了解中国和世界所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以此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高科技发展的当代,一个具有使命感的责任编辑,总是在深切地关注着时代,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力图反映时代的巨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沿,世界范围内技术革命和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大趋势……其实,这就是时代和社会赋予责任编辑的神圣使命。生逢盛世的编辑,不要因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失去了为当代和后人积淀和传播文花财富的良机。既要有功于当代,也要泽惠于后人。

二是文化积淀与传播的职责。纵观古今,编辑出版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积累和传播思想文化知识,为后人留下灿烂的历史文化,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及其发展。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汰除糟粕,去伪存真,择取精华的过程,出版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是这样,世界范围内也无不如此。足以传世的文化精品,就是时代文化的精华,也是有文化积淀价值的结晶。文化精品的整理与传世,还需要有文化积淀与传播思想的编辑来完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编辑不仅是文化的积淀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深厚文化意识的编辑,应该是在自觉承担传播思想文化知识职责的同时,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一种高瞻远瞩的大视野、大文化的眼光,以极大的热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关注最能揭示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本质的文化精品,最能代表时代艺术价值的艺术结晶。

三是强烈的责任感。这就要求编辑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以文化神圣感和社会使命感来要求编辑的全过程,推出文化精品。责任感,对于编辑书刊的人来讲,应该说古今是一以贯之的,只是时代不同罢了。历史地看,历史上为文化积淀与传播做出过贡献的人,其主体构成大体上都是为社会立德、立言的文化人。从现代编辑史上看,尤其如此。诸如张元济、陈独秀、鲁迅、邹韬奋、叶圣陶、胡愈之等人,他们或关注社会发展,或关心民生疾苦,或弘扬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的传播,或为民族的振兴和进步、国家的独立和强盛而倾注了心血,这一切都再现了编辑职业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当新的世纪到来之际,我们面对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面对上一个世纪百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程中的编辑文化人,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今天,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作为新时代文化事业选择和传播的代言人,我们要从对民族、社会和时代负责的高度,发现和推出有价值的科学精品和文化精品,这是责任编辑必须具备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而事实一再证实,能否以高度的责任感选择和推出有价值的优秀的文化精品,在很大程度上与责任编辑的胸襟和历史责任感有直接关系。

以上三点,是责任编辑思想素质必备之大要。看起来属老生常谈,没有多少新鲜感,但在具体编辑审稿过程中实在是显得要紧,尤其是在目前“三审制”的体制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编辑思想素质的重视程度如何,应该引起出版界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出版,原本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对编辑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选择、常识的选择。有了高素质的编辑思想,再加上全方位的知识结构,伴以原创性高要求,才能从较高层次上谈编辑审稿,也才能谈编辑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积累,这是做好责任编辑的思想基础。最终落脚点,编辑的独特思想必须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出版思想。具体表现在:首先,这种高境界的编辑思想,推出的是文化精品,它不允许粗制滥造的出版物面世。其次,这种高境界的编辑思想倡导的是“创新”和“特色”,而不允许平庸、低层次之类的出版物面世。再次,这种高境界的编辑思想,往往超越时代,有超前意识,为书刊出版带来生气和活力,显示一种积极上进的追求。

二、责任编辑与编辑原创

作为责任编辑,不但要在众多的来稿中选择能体现编辑思想和有价值的学术文稿,而且还要具备文化积累与文化传播的长远眼光。文化创新,就是一种文化积累,书稿的原创与否就显得特别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价值的文稿与作者的原创要求相一致。这里至少应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讨论责任编辑与书稿的原创性时,有必要谈一下责任编辑与“三审制”的深层运转问题,这虽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要谈责任编辑严格把关,在审稿过程中充分调动责编的积极性,并最大限度地体现责编的编辑思想,就必须处理好这层关系。目前,从各方面的出版信息可知,这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常认为,现行的“三审制”,一是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审稿层面上都存在敷衍塞责的现象,显得责任感不强;二是“三审制”有名无实,流于形式;三是审非所学,如同隔靴搔痒。这些现象的存在,自然影响了出版过程中书刊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责任编辑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书稿的原创性更是无从谈起。

责任编辑,顾名思义是要编辑承担责任的,这一点谁都清楚。但必须给责任编辑以“责任和权力”。有研究者提出“倒三审制”,变换了责任编辑的角色——责编复审。愚意,这种提法既欠科学,也不符合编辑工作实际。这样做实质是变相地限制了责任编辑的“责任”和“责任权力”,不能很好地调动责编的积极性。也体现不了责编把关的作用,无助于原创性的实施。实际一点看,应该是一靠作者,二靠编辑,尤其是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制”,是指编辑出版机构内部劳动分工负责的一种管理机制,重要的是指责任编辑对出版物内容的高度负责。责编学识素养高,信息源宽泛,才、学、识、德齐备,具备实施原创性内外在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责任编辑的编辑思想和编辑理念、编辑的学术判断力、学术道德等多重因素体现到编辑过程中,刊物质量与原创性自在其中。

其次,是编辑的原创性问题。原创的提法,是近年的事。“原创”一词,先前的字、辞典里是找不到的。由于出版界书刊质量的下滑,也由于书刊内容低层次的重复,甚至是变相的抄袭等原因所致,书刊的原创问题引起了出版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原创,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初始的原生态;二是指对旧事物的否定并推陈出新。通俗地讲,原创就是要突破旧有的框框,破除旧有的陈腐观念。编辑原创,应该是指责任编辑在审理书稿的过程中,凭借自己新颖的编辑思想和编辑理念、学术判断力、学术道德原则,对书稿进行全方位的审视,通过创造性思维筛选出来的具有独到见地且颇具学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

原创性,对作者和编辑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对于作者来说,看撰写的书稿有没有原创性,对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提升有无益处;对于编辑来讲,原创性是编辑劳动的职业要求。推向社会的成品,必须要有原创性,同样要有益于社会进步和文化的提升。尤其要紧的是,毫无原创性的产品,制约着文化的积累与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原创与编辑的原创是一致的。所以有人说,出版物的原创=编辑的原创+作者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