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读工作简明教程
15427500000039

第39章 学术论文撰写与答辩(3)

(1)编号登记资料收集后,首先要按先后顺序编号登记。登记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文献资料登记簿》,内容包括顺序号、资料名称、编纂者、出版时间、资料来源、提供或摘抄人、资料种类、备注等。二是建立《实物资料登记簿》,内容包括顺序号、资料名称、发现时间、地点、提供资料者姓名、单位、住址、实物种类、应付报酬、备注等。三是建立《口头资料登记簿》,内容包括顺序号、资料名称、被采访人、性别、年龄、职业、住址、采访人、采访时间、采访地点、资料种类、备注等。如有条件在备注栏内要写明资料的价值、可靠程度、是否已经鉴别等,以供以后考证和利用时参考。

(2)建卡归类在整理资料时,要严格按照一事一卡的原则,按规定篇目或项目格式填写或制作卡片。若原一张卡片记两件或几件事的要分开。全文复印或抄录的,若有必要,也按一事一卡原则进行整理。卡片建立后,要将之分别归入基本篇目的类别之中,便于采摘利用。

(3)编列代号根据各种需要编制各种代号,通常是用“篇目分类号”、“主题年代号”、“资料种类号”、“登记流水号”等几种方法。

篇目分类号:根据编写提纲或调查提纲的篇、章、节、目进行排列,即每张卡片所摘资料的主题性质和内容,用代号在卡片上标明其所在的篇、章、节、目。

主题年代号:按资料的主题所反映的事件或人物年代,标明于卡片的规定位置。

资料种类号:按资料的形成和种类用代号以汉语拼音,即图书为A、报纸为B、期刊为C、档案为D、口碑为E等一一注明。

登记流水号:按每张卡片的先后顺序,将制卡时间标明。

(第四节学术论文的结构形态

一、总体构思模式

学术论文的构思,是依据有条理的思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术论文构思的基本模式,尽管并非所有的论文都一律如此,但这种模式的确体现出了论文构思的基本规律。正如毛泽东所说:“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予解决的办法”。

这种思路是论文结构的基础。沿着这条思路,将分散的材料依据题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安排,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对论文布局谋篇的思维过程。

学术论文的结构一般由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构成。这种结构正是上述总体构思模式在论文中的反映。

(一)绪论

又称引论,是学术论文的开头,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一般要交代写作动机,提出主要问题,揭示中心论点,对全文作概括性的论述。如果是驳论的一类的论文,一般摆出错误论点,以作反驳之靶。绪论部分要求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绪论部分在写作上,一般采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写法。别林斯基就非常反对论文的开头废话连篇,离题千里。绪论中也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只提出问题,然后在本论中展开。

(二)本论

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内容之所在。这个部分是论文的主干。它对论文提出的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阐释,并从这些问题的结构联系中分层展开论述,阐明中心论点。本论部分篇幅较长,其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推进结构

这是一种直线推动、逐层深入的结构关系,提出中心论点后,逐层深入、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备个分论点呈现出一种纵向联系的结构关系。

例如《论曹禹戏剧情境的创造》这篇论文,一开始就鲜明地提出了对戏剧情境的理解,从戏剧情境的创造这个角度来探讨曹禹的戏剧艺术。接着按照时间的顺序,选择《雷雨》《日出》《北京人》为例,阐述了标志着作家戏剧情境创造的三个阶段,将它们作为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放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进行评析,表现为一种直线推动的结构关系。

2·并列结构

这是一种并列、平行的结构关系,包括各分论点的段落相互平行,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各分论点呈现出一种横向的内在联系。

朱光潜的论文《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在绪论之后分为三个部分,对中西诗的情趣上的异同进行分析阐述,即①人论;②自然;③宗教和哲学几种。显然论文的主体部分是一种并列结构关系。

3·综合结构

一般较长的学术论文往往综合运用推进结构和并列结构两种方式。或者总的结构是推进式,其中一部分又用并列式;或者总的结构是并列式,其中某一部分又用推进式。于光远的论文《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其总体结构是推进式,四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展开,其中的第三个论点提高经济效益的两个途径,分别从提高劳动有效性和增加投入劳动量进行了论述,就这一部分而言,它是一种并列结构关系。不论运用哪种方式,都可以用标号或小标题,依据论文的结构关系分成几个大的部分。

(三)结论

是学术论文的结尾部分,是本论部分分析论证的必然结果。结论归结全文,对论文作概括综合,或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结论要切实、公允、干净、有力、与绪论相呼应。

二、内容的基本构成

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它运用抽象思维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但就质就量而言,它都应列为议论文的高级形态,在论点的精确、新颖,论据的真实、确凿,论证的周密和逻辑性等方面,它比一般议论文有更严格的要求。

(一)论点

论点,这是指作者在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是科研成果通过语言文字的一种集中表达。论点是一篇论文的灵魂,是论文基本构成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论点是作者依据材料,经过分析,提炼而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性认识,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提出论点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正确:这是指科学性而言,即要求论点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客观实际,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这是对一篇论文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特别是对论文的中心论点,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反复提炼,慎重考虑,其内涵和外延都必须有准确的规定;不能含混,这样才能确保它的正确性。

鲜明:这是对论点表述的清晰度,透明度而言,即要求作者态度明确,观点明确、表述明白。论文所提出的论点,应当倾向明确,指向单一,不含糊、不笼统。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一目了然,清楚突出,而不能态度暧昧,模棱两可。

新颖:这是指对论点的创新意识而言,一篇论文的论点除了正确、鲜明外,还要求有新鲜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古语云:“陈言务去,言必已出”,“文章最忌随人后”。写论文,不能人云亦云,重弹老调,重复别人的观点,而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给人新鲜感。

以上三个方面应该相互统一在具体论文之中。

一篇有分量、有价值的论文,应当形成一个论点系统。其中统帅全篇,贯穿始终的是论文中的中心论点,从属中心论点之下的有若干分论点,分论点由中心论点派生而出,并按照一定的联系次序来阐述、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之下又可以由若干小论点构成。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全篇的纲领,具有统领全文、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论点应当有利于开阔思路,展开论述。

以于光远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为例:

中心论点:我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在于找到并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分论点系统:

1·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方面有益的效果。

2·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这个指导思想是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工作的现状提出来的。

3·提高经济效益不外提高劳动有效性劳动量两方面,其中提高劳动的有效性是主要的。

4·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有许多工作要做。一定要依靠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依靠政策的正确性,依靠加快经济制度的改革。

每一个分论点下,还可由若干小论点组成系统。《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一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逻辑联系是严密的,先说对经济效益含义的理解,接着讲这个指导思想的提出,再说提高经济效益的两个途径,最后讲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一定要依靠科学,依靠政策,依靠改革,从而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二)论据

论据就是阐述或证明论点的依据、理由,是为确立论点服务的。论文是论点的灵魂,但需要以论据作基础,用论据加以证明,否则论点就会架空,就确立不起来。论据有两大类:即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是指具体的事实材料,包括现实材料、历史材料、数字数据等。引用事实材料做论据时,要求真实、典型、新颖。事实材料作为建立论点的根据和理由,首先要求真实,事实材料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确凿无疑、恰当可靠,只有用这样的材料作论据,才能保证论点的科学性,具有说服力量。但不是说真实的材料都可以用来作论据,真实是事实材料的前提,是基本条件,此外,还要求材料典型。典型的材料,是指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材料,有代表性的材料,“事实胜于雄辩”这个事实必须是真实而又典型的,才能使论点正确、深刻,立得起来才能使人信服。所以要通过比较,鉴别,精心选择那些突出,强烈而有代表性的事实论据来论证论点。同时,事实论据还要求新颖,作者应当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尽量选用新鲜,生动的材料作论据,或者从新的角度处理旧材料,从旧材料中引出新意。重复使用太陈旧的材料总让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会减弱论文的说服力。

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第一部分:

论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据:

1·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承认为真理的事实概述。

2·哥白尼太阳系学说,被实践证明了是真理。

3·马克思主义学说,被革命实践证明是真理。

4·列宁主义在苏联被证明是真理。

5·毛泽东思想被中国革命证明是真理。

这里列举的五个事实论据都是真实而且典型的,并且从不同角度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的正确性,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论点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