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01

第1章 锦瑟无端五十弦

风荡沧海,云回苍山。

几年前,应一平接受西安美术学院的邀请,从海外回到母校图书馆工作时,内心的喜悦与惆怅是交织在一起的:昔日同窗在学院的教学科研中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而自己漂泊多年,其中荣辱甘辛经历,颇有身心疲惫之感。于是,回归学院,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亦以报效祖国的热忱,投入到新的岗位之中。

记得应一平回来不久,学院就开始备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图书馆建设可谓是百废待兴。应一平身先士卒,不辞辛苦,更新阅览环境,添置藏书设备,治于事而劳于心,负其任而承其责。随后的学院教学评估中,焕然一新的图书馆获得了教育部专家的好评。

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了大量的宋、元以来的书画作品,其数量与质量均为全国同类院校的翘楚。然而,多年以来,保管工作严密有余,研究利用却不够深入,常常令人有奇珍家藏、遗珠蒙尘而不觉不识之遗憾。

应一平由于工作需要,加之自己多年来对书画热爱之忱铭怀于心,习字作画也坚持不懈,及自小对文史知识的喜好而积累的国学修养,开始默默地对馆藏历代绘画进行细致的梳理。

掠过红尘闹市的喧嚣杂芜,看惯世态人事的惊涛骇浪,再回归于平静的书桌,应一平甘苦自识,寒楼独居,板凳冷坐,文赋未空。长安月色抚慰着游子归来的波动心绪,使应一平身心沉浸于历代名画之中。早年对水墨实践的心得和多年的人生经验,此时化做个人的心志。勤学好问,衣食俱废,常常是手抚佳构,思接千古,遥感天地。望云听雨,看花临泉,陶冶着自己的情操,也启迪着个人的心扉。

由于历史悠久,加上手工操作的性质,中国书画自古及今,每遇乱世多被舍弃,而逢盛景多有仿作,于是乱治之间,便有许多的托伪冒名之作。加之斗转星移,文化语境渐为流失,构成了后人鉴定的困难。于是馆藏的作品中认定难度较大,诸如署名、材质、技术、断代等问题常使一般人或望而生畏,或莫衷一是。

应一平细心地考订、甄别、释文、论证,研读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对馆藏精品进行了充分深入地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藏品中有少许高仿作品,多为常人误认,指为原作。应一平不以拔高作品的年代和身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无名画家的精妙佚作而遗漏忽视,耐心细致,孜孜不倦地多方考据,从而使这些作品的身份认定取得了突破性的合理证论。

人静心妙,诗穷句工。应一平数年间的刻苦努力,披星戴月,在笔下流淌出数十万字的研究心得,可谓是春种秋收,成果累累。他连续主持编辑了《西安美术学院馆藏历代绘画精品集》(中国图书出版社2007年)、《中国历代绘画·西安美术学院珍藏》(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两部巨制,尤其是后者,豪华精制,洋洋大观,为国家级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多年来出版的最为经典的单本画册,人选参展2009年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为中国美术图书出版事业赢得荣誉。

应一平的古画研究,重视文献立论,按图索骥,不舍细末。读画推想,多做穷究之理。于是细末资料如屡屡丝线,被应一平从大量的古籍文献中牵扯出来,化做实证的论据。精诚所至,持论公允,语态平和,多为不刊之论。

常人论述古画多有艰涩孤渴之感,常使读者云生雾疑,望而却步。应一平喜文学,修养精深,文辞华美。于是论作中语句精妙,加上由画及人,由物及心,多做切身之思。尤其是数百年间的古画作者,多是奇人隐者,高僧老道,淑女贤士。于是奇景幽境,人事闲谈,在应一平的文中被一一指说出来,作品画面中的人物往来,山水变幻,花鸟翻飞,古柯幽木,沉潭清泉,风雅云集,品藻月旦都被应一平解读诠释出来,使人读后也生发出“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为秋冬之际,犹难为怀”《世说新语·言语》)的感慨。

临近岁末,一日与应一平闲谈,知其编辑文集。忽见其眉毛渐白,顿觉劳心之甚,用功之勤。巨藏编成,耗费时日,也耗费了诸多心智。然而应一平矢志不移,无倦无悔,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赵农

2009年12月5日于风物长宜之轩(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