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13

第13章 巧意无尽待通宵

——读明佚名《乞巧拜月图》

夏秋之夜,风云俱净,苍穹朗朗,碧空如洗。横亘长空的茫茫银河贯穿南北,就在它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泪眼盈盈、遥遥默对的星星,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关于它们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其浪漫凄美,天长地久,妇孺皆知,人神共仰,真可谓“千古流芳”。

在华夏农耕文明的漫漫岁月里,中国素有“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习俗。每年一到这个夜晚,相传人间的喜鹊就会腾云驾雾飞到天上,成群结队为隔岸相望的织女与牛郎搭成一座聚首相会的鹊桥,成全这一年一度的幽会。据说有心人这天到豆棚瓜架之下、曲径花丛之中,还可以偷听到这对情人的窃窃私语。

优美的故事委婉动人,其实都是美好的想象,借以表达心底的良好愿望。故事中的织女不仅聪明美丽、性情温柔,而且心灵手巧、善解人意。所以,凡间的妇女在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还有那些情窦初开的少女渴望寄托爱情,正在感受着幸福的女子还想接着陶醉,少不了向仙女求赐美满姻缘,期获嘉许。人生一世,心怀灵犀,得之怕失,失之复求,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共同见证七月初七。久而久之,民间就将它称为“乞巧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人林杰的《乞巧》诗简要地说明了它的渊源和盛况。上溯至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即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计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描述,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输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髙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其实“七夕”最早来源于对神秘天相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先民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出现了对牵牛星、织女星的关注。它也来源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尤其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非常突出,凡事往往以“七七”为终局。至今不少风俗还与此相关联。不仅如此,“七夕”还反映了数字崇拜现象,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之日。同时,“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情和意的连接,古与今的契合,浪漫神游,脉脉不语,体现了中国人包括自我在内的对世界一种深刻而温情的认识。

自古以来,每到“七夕”这一天,各地均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仅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等,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有的地方还举行剪窗花、比女红,看看谁生得一颗玲珑心、一双纤巧手。

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中,婚姻对于一个小女子来说,是维系终身幸福与否的头等大事,尽管女子已经做好“三从四德”的思想准备,然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宰着她们的人生,左右着她们的命运,到头来一生的幸福却不能由自己做主。传统习俗像无形的桎梏,紧紧套在女子的身上,钳制着她们向往自由的心怀、遏制了她们追求姻缘美满的愿望。

天幕渐渐幽暗,云影慢慢散去,女眷们迫不及待地从各处聚到庭院中,屏息静气,四顾张望。这些平素熟悉的场景到了今晚却有点神秘兮兮的味道;在充满希冀的夜晚,每人心中都有憧憬,都有秘密,甚至都有点异样的感觉。她们非常用心地摆上时令鲜果,对着天空一轮皎洁的明月,虔诚祭拜,乞求住在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智和灵巧的双手。其实更是希望乞求有缘巧配,即使陪伴自己一生的那个人不能英俊、富有才干,那也要善良和体贴、诚实和忠厚。

可是青春的萌动是任何外力都压抑不了的,也锁不住男欢女爱的勃勃情愫。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借夜深人静的这个晚上,即使无缘见到心上人,也要望着星空祈祷,心中默默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生来世,不离不弃。但他们中又有多少人愁结系怀,无缘海枯石烂,错过挚诚相守……明月时时有,无法问青天。千古之月阴晴圆缺在不断更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却永无止境,她(他)隐隐惦记心仪的另一个人,孤独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此图无款,就绘写水平来看,应属明代人物画中的精品。上绘官宦人家的两位翩翩女子,一主一仆,婉约端庄,二人行止含蓄,仿佛能听到她们细叙的闺密软语,款款移步于庭院月台,驻足望月。主人气质优雅,秀外慧中,侧身微倾,纤手举起银针,神情专注,仪态恭谨,做引线穿针之状。旁边丫发弯腰屈膝,凝神睇望。二人皆着明代服饰,衣饰上佩挂蓝花飘带,妥帖得体,高洁简致,素色淡雅,不失绮丽风采;仪容洁净,不失婉约娇俏的风度韵味。

弯弯的月牙,应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上弦月。它静静地悬挂在天上,柔和的月光散开来,漫漫洒向大地,也洒在了佳人身上。湖面水波无痕,泛出一片银光,透露出清冽之气。奇石嶙峋,树影婆娑,水岸竹丛、青石边沿,夏花闭目,芳草依依,清气弥漫,阵阵幽香。曲栏几经回折,平添了几分空寂,衬托出江南清雅秀逸的庭院景色。湖石以没骨法人画,与人物对比鲜明,具和谐之致、秀劲之韵、典雅之美。表现技法巧拙互用,娴熟自在,细微与粗放并置,刻画细腻,笔力劲健,气息清幽,景象平远。

特定日子里的特定女子,动态优美可人,神情宁静,意趣盎然。设色渲染和多遍罩染平涂的重彩手法,精巧而厚重华彩。想必他定是吴地一方的画坛高手,在江湖上磨炼了得,仿出唐寅那般描绘仕女的风范,其下笔才能有这般功力以及画内包含的悠悠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