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29

第29章 磊落超拔妙韵生

——读陈洪绶《玉人捧珍图》

历史上一些百年无人比肩的大家,他们大多在幼年时就显示出了在绘画艺术上的超人天分。传说陈洪缓四岁为富家子弟伴读时,在主人家新粉的墙上画了几尺高关公像,关公手捻长须,肃穆谨严,不怒自威。主人见后,急忙率领举家叩拜,并将此室设成香堂。

清代学者张庚在《国朝画徵录》中这样评价陈洪缓:

陈老莲人物画: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明万历中后期,大明王朝官宦横行,狂征暴敛,又遇上大旱年馑,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民不聊生,风雨飘摇。陈洪缓就生在这样的动荡年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能成为青史上流光溢彩的人物吗?事实证明他的传奇不仅靠着他天生、敏锐的艺术灵感,也缘于他的人格品德的形成,也与他对绘事的忘我钻研以及对学问不偏不费的吸收密切相关。陈洪绶年轻时曾经在杭州金门府临李公麟七十二贤画像石刻,他花了十天工夫已临得很像,颇得形似,众人看后交口称赞。但是他本人并不满足,感到缺乏神似,故而又临了十余天,此时临品反而不像了,他却自鸣得意,认为己心乃出,如有神遇。他不仅广泛汲取前人的绘画经验化为己有,吐故纳新,还很重视民间艺术成就的熏陶。通晓音律,寄情歌咏,与当时不少曲家有着很深的情谊。比如说他的经典作品《水浒叶子》,就是在当时着名的曲评家张岱敦促下完成的,不少梁山好汉的形象与当时戏曲人物造型颇为相像。陈洪绶作为票友时常参与戏曲活动,最为有名的一次聚会是在杭州富豪汪然明的船舫“不系园”上。这次活动被莫逆好友张岱记成美文,收入到他的作品集《陶庵梦忆》。其中的《不系园》中这样记道:

甲戌十月,携楚生往不系园看红叶。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人:南京曾波臣,东阳赵纯卿,金坛彭天锡,诸暨陈章侯,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余留饮。章侯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波臣为纯卿写照,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与民复出寸许紫檀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章侯唱村落小歌,余取琴和之,倾听而牙牙如语。纯卿笑曰:“恨弟无一长,以侑兄辈酒。”余曰:“唐裴将军勖居丧,请吴道子画天宫壁度亡母。”道子曰:“将军为我舞剑一回,庶因猛厉以通幽冥。”勖脱缞衣,缠结,上马驰骤,挥剑入云,高十数丈,若电光下射,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惊栗。道子奋袂如风,画壁立就。章侯为纯卿画佛,而纯卿舞剑,正今日事也,纯卿跳身起,取其竹节鞭,重三十斤,作胡旋舞数缠,大噱而罢。

其中画佛、唱村落小曲的“章侯”就是陈洪绶,“波臣”是曾鲸。这是史上有载他们唯一的一次邂逅,两位大师在西湖的桨声灯影中不期相遇,在激情中一边行古剧唱和之雅事,一边于清风明月下享受“天堂”风景。文人、票友,才子、佳人,原本就是一场聚会,因出场的人物个个文采飞扬,风流倜傥,名声响亮,烨彩流光。恃才并个性张狂,快乐而心情舒畅,引起我的兴趣,录此证明陈洪缓不仅是名头了得的大画家,还是纵情声色、潇洒奔放的性情中人。他与曾鲸这次在历史的时光通道里偶然见面,又就此相别,从此无缘人生的再聚。不知他们之间有没有淡淡的思念,还是各怀一腔才情,我行我素行走在地北天南。

打开这幅《玉人捧珍图》,只见绢色淳厚。画里三仕女各捧奇珍,仪态款款,似乎要移步出绢,一股典雅沉静的太古之风扑面而来,大有“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之态。画中女仙粉面丹唇,发髻高盘,十指尖尖,手捧珠蚌。她鞋尖轻动,宽大的衣袍微微拂起,执羽扇和捧珊瑚的侍女相随而行。玉人面部脱略形似,眉目精细入微、流转传情;衣纹如石纹,用笔行中锋,清刚圆劲的细条在长短、轻重、抑扬、顿挫中令人物表现出节奏韵动感。执扇女回眸望瓶,使“孤一并二”的聚合关系产生了一种变化和联系,为简洁的画面平添了“笔断意连”的情趣;人物视线从蚌中珍珠,转至右下侍女,再向左下引出画外,构成了一个大的回转,画面气韵灵动、流畅自然。

除了陈洪绶的家乡诸暨,他住得最多的地方要算是杭州了。此画左上有款题:“执谿老莲陈洪缓画于锦带桥”。其中“锦带桥”就是杭州西湖白堤上中间的那一道桥。遥想当年,作者或一边于湖边堂下作画,一边抬头看一眼远处保俶塔四周的旖旎风光,那是何等之惬意。陈洪缓虽书名为画名所掩,但书法不事雕琢,浑然大气,他四十岁以前结字肥圆,顿挫有力、曲张有形、富于变化,终于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真义”的具体体现。中岁以后,字体趋于逸动,用笔敦厚古朴。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出别样美感的。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缓作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溢美适畅的享受。

虽未能考其创作详细时间,但于书法风格来看,此图当是陈洪缓四十岁以后艺术创作的高峰期间所作。“遗貌取神,人莫能辨”,信手得来,堪为珍品。从人物塑造巳然看出陈洪缓保持个人的独特风格,体现出深厚的功力,画品境界大相不雕、信言不美,在个人艺术风格与传统造型之间达到了巧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