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40

第40章 对影相期邈云汉

——读冷枚《邀月图》

冷枚(1669-1743),清代画家。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他是着名画家焦秉贞的弟子。冷枚颇得师传,善画人物,亦能作界画和山水。在他七十四个生命春秋里,“北漂”贯穿了他一生的大部分岁月。在康熙朝至乾隆朝为内廷供奉,除了雍正朝十几年于民间鬻画为生外,他专门为皇家服务,所以其作品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个别省级博物馆中,精美画作在民间很难见到。

冷枚所作人物画工丽妍雅,格调明快,气息韶秀,制作体例端庄,形规考究,线条缜致,赋色冶艳,富有装饰意趣。尤其是他的宫廷画兼工带写,张弛有度,屋宇精细如界画般严谨,其笔触从未脱离描摹历史之场景、歌功颂德之形迹。从他的一幅幅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冷枚从初惟少年的中规中矩、谨严缜密,转向中年的稳妥劲健、老年的沉着精进,渐熟渐请,渐厚渐老,乃至灿烂。

西安美术学院馆藏的这幅绢本立轴,设色淡雅,作于1739年,款题:“《邀月图》,己未仲夏写,金门画史冷枚”,款下钤“冷枚”(白文方印)、“吉臣”(朱文方印),纵88.9厘米,横42.4厘米。此图完全不同他所长雍容华贵的宫廷气象,也许是年至古稀之年,性情已然豁达,表现文人的题材,定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此作具有他作品中罕见的恬淡风貌,流露别样平和宁静的心境,自然凸显出它的珍贵了。

时值中秋,朗月高悬。桂枝新发,花蕊点点。清风送爽,暗香浮动。一儒士携子及侍童,三人行至山道石坡,主人举首望天,迎出半轮明月。这里不免产生疑问,画家为何不画满月?或许是出于构思的需要,着意而为之,或者是流传中被人误裁。不管半月,抑或圆月,然而境相各异,内涵不同,读解必然有别。且看儒士手捻长须,若有所思之状,露出几分怅然、似有似无地发出几声喟叹;左侧侍童恭敬侧立,盘托鲜桃清酒;可是身后之顽儿,此刻却全然不理会其父的心境,仰脖竟然将壶嘴放人口中,偷偷尝啜,原本静谧的月夜,平添几分谐谑之趣,增加几分轻松的画意。

此图为画家去世前四年所作,反映了他深厚的造型功力。画面笔墨洁净,工致严谨,颇得其师焦秉贞嫡传之法。由于长期供职宫廷的关系,未能完全尽脱刻意描摹的影子,然而人物塑造手法概括,刻画深入又高度洗练。画中人物面容五官鲜明,表情细腻微妙,形貌具象贴切,动态自然和谐;头饰纶巾被浅浅的月色映透,微风轻拂中泛出冥冥天光;袖袍用铁线描勾勒,凝力沉着,灵动飘逸。层层晕染突出立体之感,赋色包含韵致秀雅。构思藉造型之功,得力于写生之助。

在大千世界里,自古以来,月亮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色彩、人文情怀的,它永恒存在于天地、自然之间,它的光华似乎能穿透人性的一切。现代人行色匆匆,时时忘记了头顶悬着的那轮皎洁的明月,依旧沉浸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之中。明月陌生地注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映照出了无数卑微低贱的灵魂,却投射不出几个光明磊落的人格,所以时时想把自己隐入云层。然而,就是在这迷人的月亮身上,集中了古往今来多少凡夫俗子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就像诗人那样,不断地对着月亮,用心聚焦,用情仰望,简直是把它诗化了!同时,自己也被它化成了诗。一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月下独酌》,读之令人陶醉。

花间一壸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苛,相期邈云汉。

赏月,本是极富诗意的审美情怀,它能引发人的喜悦与优愁,亦能启发人们对艺术的联想;仰望一轮满月,会让我们充满对圆满生活的希冀,想象今月曾经照古人,牵引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场景,以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古诗中演化出一幕幕壮阔明丽的意境,美妙之极。就有与之对饮的渴望;想象古月下海誓山盟、义薄情天,就会加深对恋人忠诚的相许。然而此时,直面画作品读:在萧瑟疏枝与虚空背景的烘托下,主人公内心的忧郁失落与秋意寂寥相呼应,原是乘兴而来的“邀月”,可似乎忘却“把酒问青天”的乐趣;也似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况味。然而,我们也仿佛看到站立的士人背后“归隐”的情结,四周寂旷阒静氛围之中,隐含了“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遁避世迹的心志,画旨意韵尽含其中。

人只有出人儒、释,杂染道、禅,坚守自己的一分尊严,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高瞻远瞩的眼光、宽厚宏博的学识、圆通达观的思致……只有这样,虽然遭际逆境,饱经优患,哪怕心劳日拙,依然瞻眺玉轮,把一切看成是上天对自我的试炼、对你的期待。如果,你能度过苦厄,经历风雨磨砺,仰望正视,随缘自适,把坎坷和痛苦视为宝贵的人生体验,就像对明月的向往一样,与之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我生此在的意义,在对话中憧憬着人生命运的终极,把它当成永恒过程的一个点,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参照物,一个心心相印的同行者,连接着来世的归宿。不管它高悬,征程豁亮,不管它隐匿,四野漆黑,于变不惊,一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