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15427700000008

第8章 独幸胸中丘壑在

——读沈周《长风吹玉图》

沈周出身于士大夫诗画及收藏世家,其画其文,独具风范,享誉当时,传名后世。幼尝沉浸家学,耳濡目染,读经尚文,聪颖过人。及长智识广博,蒙养丰厚;为人性情坦荡,乐观旷达。早年承继元人笔意,格法追随黄公望、吴镇、王蒙等人,然不循人“空寂”之境。至中年广泛涉猎诸家画法、各派风规,逐渐形成自己的气格乐郁、润泽中和之艺术风格,独特面貌。画幅也由早期盈尺小景拓展为大幅巨幛。画法则由以前精工巧致的“细沈”风格趋向于“粗枝大叶,草草而成”的“粗沈”风格。五十岁开始学习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的书体,虽然依旧临仿学习古代大家的作品,但已脱逸出诸家藩篱,已有别“浙派”的行家之法,渐成自家面貌。画艺诗文精湛,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跟随从习者甚众,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为“吴门画派”,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长风吹玉图》是明代画家沈周的大幅立轴作品。以高远纵深的构图,写冬日雪后山林之气象,画境肃森色暝,气象静穆清宁,韵味涵虚温润,景致旷远峻险。群玉诗翁独下帷,格调高古笔澄明。图上有画家的题诗:

独骑萧萧江上行,长风吹玉万稍(梢)鸣。若非诗骨禁寒得,妆点难成此段清。

上无年款,然从笔法风貌看,估计为沈周六十岁前后而作。满幅高山大岭,壁立千丈,银装素裹,枯木乔柯,深谷险径。村舍隐约其间,雪山重峦叠嶂,气势突兀。杂树丛聚,寒枝如舞,风吹梢鸣,天声盈耳,颇具音韵。树干用笔古拙而灵活,以淡赭略润树身及茅屋。山头布以矾头,用小斧劈皴法。中景树以双勾而成,远树及苔点以圆笔点写。况味肃然,思致渊雅,石嵯黯日,冬山欲昏。雪后洁淡气象扑面而来,萧疏散逸中透出纯然幽远的境界。苍林俱寂,一高士骑驴缓辔行于板桥之上,童子负梅紧随其后。溪流水波潺湲,悠然点出“踏雪寻梅”题意;长风吹玉,澡雪尘襟,并衬出文人驰骋桀骜之心境。

此图气氛萧然,洁净恬淡,笔法劲健,顿挫跌宕。用坚利挺爽的粗线笔道为支架,中锋兼做小斧劈。笔致温润、凝练厚重,秀韵苍郁、骨法沉雄。间用渴笔皴擦,湿笔层层晕染,交互渗透,柔中带刚,曲中含秀。以王维独创的“空勾无皴”笔法,营造“色沉光清”之澄明氛围,匠心无痕。环境铺陈暗示“仁者乐山”之天然依托,体现画家深厚的造境功力,同时流露作者追求“天人合一”理想境界之文人气格。

清人王原祁说:“画中雪景,唐以前但取形似而已,气韵生动自摩诘开之。”但从画面风格及遒劲有力、风格老辣的黄体书风可以断言这是沈氏晚年的一幅精心之作。沈周晚年习黄体书法,作画多用秃笔。承前启后,风貌澹然。从下部的杂树和山头的远树苔点,仍隐约可见巨然、王蒙的影响。但从整体看画面风格,已经浑然相融,形成高度娴熟,充分彰显个性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传统中和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