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说话懂得礼仪
15429800000012

第12章 学会诡辩地说话(二)

3.矛盾法

矛盾式的基本方法是:从诡辩中寻找出隐含的或外显的矛盾点,然后以简洁的方式挑明,造成一针见血的辩论效果。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矛盾式反诡辩技巧。

(1)悖示型。这种方式的要点是:

①以具有隐含矛盾的诡辩为对象;

②构造一个事例,以该事例的解析显示诡辩的隐含矛盾。例:

A:我这个人吃软不吃硬,谁对我好就听谁的,否则,天王老子的话也不听!

B:不信。

A:有什么不信?我从来就这样做!

B:你父母谁对你不好?

A:他们对我一样好。

B:假如你去理发,你母亲让你留长发,你父亲让你剃光头,你听谁的?

例中B使用的就是悖示型矛盾式技巧。例中诡辩的结论是“谁对我好就听谁的”,这句话听起来就有点不对劲,但从表面上又说不出什么来,原因在于它包含的矛盾是隐含的。B构造了“剃头”的事例,通过解析,显示出了其内在的矛盾,确证了“谁对我好就听谁的”实质上是不可能彻底做到的。悖示型技巧的特点是构造事例显示诡辩的悖谬。使用中要注意:其一,它使用的事例可以是虚构的,但不允许采用感性夸张的手段来使用它,而应该重在对它进行理性解析。其二,表述事例不允许采用非客观性的修辞手段,而应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作客观的叙述和分析。

(2)悖问型。这种方式的要点是:

①以具有隐含矛盾的诡辩谬点为对象;

②把诡辩隐略了的矛盾的另一方面用发问的形式强调出来;

③发问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结构上只有一句问话,不做任何发挥和解释。例:

A:你说过“如果我输了,就从马路上爬回家去”,现在你输了,请爬给我们看吧!

B:我是说过,但我从来不说真话,所以我不爬。

A:你真的没有说过真话吗?

B:当然。我说假话是出了名的,如果你能证明我说过真话,我马上爬给你看!

A:你刚才说“我从来不说真话”,请问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例中A使用的就是悖问型矛盾式技巧。B诡辩的依据是“我从来不说真话”。如果肯定地表述这句话,那么它便具有了不可摆脱的内含矛盾,因为它没有把自身考虑进去。A抓住这个被忽略的方面,把它强调出来,使诡辩者既不能承认其真,又不能承认其假,结果不得不同意说过真话。悖问型技巧的特点是只用简单的提问来显示诡辩的内在矛盾。使用这种技巧要注意:其一,找准隐含矛盾点是第一关键;其二,在悖问之前,可以做一些铺垫工作,目的是使诡辩者自己确认某种东西,以防他再做狡辩。

(3)联结型。这种方式的要点是:

①以具有外显性矛盾的诡辩推论为对象;

③将两个矛盾点精炼之后联结在一起,通过比较,鲜明地显示出诡辩的谬误。例:

A:庄子说得对,辩论分不出胜负的。

B:辩论可以分出胜负。

A:谁来评判胜负呢?你评判我不同意,我评判你不同意,那么让第三者来评判吗?怎么知道他的评判是对是错呢?可见他的评判还需要别人评判。这样一来,实质上是找不到最终的评判标准的。所以,辩论是分不出胜负的。

B:我看辩论可以分出胜负。

A:你只讲空话,说不出道理,可见已经理屈辞穷了,还是服输吧!

B:你不是说辩论分不出胜负吗?怎么又说我们俩的辩论是你胜我负了呢?

例中B使用的就是联结型矛盾式技巧。A在表述中首先断定“辩论分不出胜负”,继而又断定他与B的辩论是B输了,这样一来,其论断过程就具有了外显性的矛盾。B将其矛盾点指出并联结在一起,达到了驳斥诡辩的目的。方法简单、效果显著是这种技巧的突出特点。然而这种简单仅仅是从形式上说的,其实,它对使用者的辨察能力要求是较高的。谁都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当对方的语言出现两个明显的矛盾点时,我们往往不能敏感地发现,直到别人点明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只有能在人人都见到的东西里发现新的东西,才能有效地使用这种技巧。

4.诘难法

诘难式的基本方法是:找出诡辩者的意图或花招的核心点,以简洁、直击要害的诘难截击诡辩,使它无法实现其意图或无法完成其诡辩。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诘难式反诡辩技巧。

(1)驳问型。这种方式的要点是:

①以隐藏花招,玩弄伎俩的诡辩为对象;

②以简洁的问句点透诡辩者将要施展的伎俩,使之无法进一步发挥。例:

A:你未曾失去过的东西,你是不是还具有它呢?

B:你未曾失去过蹄子,请问:你是否有蹄子呢?

例中A的问话是一个藏着花招的复杂问句。如果给以肯定回答,诡辩者就会说:“你未曾失去过角,所以你长着角”;如果给以否定回答,诡辩者又会说:“你未曾失去过头,所以你没有头”。这种诡辩的特点是先引人上钩,然后再加以利用。驳问型技巧就是在这种诡辩抛出诱饵时,给它以截击,点明其预谋。使用这种技巧要注意:驳问是浓缩诡辩者将要施展的诡计,再以问的形式加以表述,它既有“仿”的色彩,又有驳的要素,但是绝不可加入冗长的分析,因为它会破坏这种技巧简洁性的优点。

(2)求疑型。这种方式的要点是:

①以含有某种无理要求的诡辩为对象;

②根据诡辩的谬点,设计一个疑难问题,以此疑难问题向诡辩者寻求答案。例:

A:快拍摄了,怎么还不做准备?

B:拍醉酒场面,您不给我们来一点真的酒席,我们进入不了角色。

A:不喝酒就拍不了醉酒场面吗?

B:当然!

A:下一场拍服毒镜头时怎么办?

例中A使用的就是求疑型诘难式技巧。这种技巧的特点是从诡辩的借口上截击诡辩。使用中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找到诡辩的借口之后,要设法让诡辩者自己肯定一下,这样可以立牢根基,使诡辩者无话可说。例中A的“不喝酒就拍不了醉酒的场面吗”的提问,就是这个目的。第二,设计的疑难问题是从诡辩的借口中引出来的,它必须与诡辩者的借口有可推断关系。如果没有可推断关系,疑难就没有什么“难”度了,当然也就无法收到使诡辩者哑口无言的效果了。

(3)追证型。这种方式的要点是:

①以论据不足或虚假的诡辩为对象;

②从诡辩的论据上找出破绽作为突破口,要求诡辩者对论据中的破绽做出解答。例:

A:你买的是小孩票,不能入场。

B:我应该买半票。

A:为什么?

B:因为我只有一只眼睛能看东西。

A:一只眼睛怎样?

B:两只眼睛的人买全票,一只眼的人自然应该买半票了!

A:一只眼睛看不全吗?

B:当然,只能看到一半!

A:你看清半票是多少钱了吗?

B:当然看清了,三角钱。

A:你只能看到一半,所以,应该用六角钱买票才对,是吗?

例中A使用的就是追证型诘难式技巧。这种技巧的特点是通过破坏诡辩的根基,达到截击诡辩的目的。使用中要注意两点:第一,不管怎样破坏诡辩,都要达到一个目的——则使诡辩的论据丧失证明能力。破坏的途径可以是正当的,也可是不正当的。只要能使诡辩失去支柱就可以。第二,在表达方式上,要以追问的形式逼迫对方,直到陷对方于理屈辞穷的境地为止。逼迫的特性,是这种技巧力度的主要来源。

5.经典论辩法

经典论辩法就是在论辩中运用古人或今人总结出的经过实践证明的典故进行论辩的一种方法。

典故的论辩意义:一是它有着鲜明的形象性,其历久而不失生动,久经考验;二是典故中的道理为人所公知共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用典故说理,常有良好的效果。

6.投石问路法

人们为了弄清河水的深浅,往往先向河水中投下一块小石子,以试探河水的深浅。投石试探法作为论辩的谋略,是在不了解对方的意图时,为了更稳妥地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先向对方投下一颗“石子”进行试探,借以摸清对方的意图和态度,掌握实情,摸清底细,作为下一步行动的依据。

7.求同存异法

求同存异,是指为谋求在基本原则上的一致,对于某些次要的非原则性的问题却可以保留不同的意见。在人际交往和国际事务中,为谋求共同的利益,达到共同的目标,不要在次要矛盾或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应尽量找出双方的共同点,谋求目标一致、行动统一,避免或保留彼此之间的分歧和意见,以对付主要的矛盾和共同的敌人。

8.正反论辩法

正反论辩法,是在辩驳对方时,既提出打算让对方接受的正面观点,提出正面论据,也涉及到反面的观点和反面论据。通过正反两面的对照比较,确定正面观点的正确性,从而使对方接受正面观点。

9.侧面论证法

侧面论证法是指在论辩的过程中,论辩者在一时找不到依据,或者根本没有此类依据作为论辩的准则时,引用侧面的、类似的依据作为论辩的准则,以驳斥对方,说服对手,达到预期的目的。

10.外力借助法

外力借助法,常用比喻借助外力,以制服对方。是指在论辩时,不直接反驳对方,而是以对方话题中的漏洞作为突破口,就势接过对方的话头,顺水推舟,突然出击,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让对方措手不及。

11.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法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它一反按常情、常理、常识、常法、常规等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跳出“顺势思维”的圈子,向相反、相异的方向和角度进行“逆向思维”。此法用于论辩,是指论辩者善于从截然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来论辩说理的一种方法。

12.“扩大范围”法

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度总统府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一位妇女新闻社的记者向他提问:“总理阁下,你作为一个62岁的人看来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健康?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的饮食?”

应该说,这位记者的提问很具体,尤其是“是否有特别饮食”更为棘手,面对难题,周总理反应机警,从容不迫,他避开对方在“运动”或“饮食”具体细节上的提问,而代之以更为宽泛抽象的内容作答,他说:

“谢谢你。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

由于周总理使用了这种“扩大范围”的避而巧答,使语言含蓄模糊,因而答话也变得既非常礼貌得体,又不失风趣幽默。诸如此类情况,在一些外交场合尤为多见。有人甚至曾把某些“扩大范围”的避而巧答戏称为“伟大的废话”。其实,善于说“废话”,有时也确是外交人员在某种情境下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本领。

13.“转移目标”法

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兵临城下,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一位政治局委员提议斯大林同志随机关、工厂撤离莫斯科,以保证斯大林的安全。这时,斯大林回答说:“这个问题我要和斯大林同志本人商量一下。”说着便转身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明明自己就是斯大林,却还要说“要和斯大林同志本人商量”,很显然,斯大林不愿撤离莫斯科,他是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故而在此使用了“转移目标”的避而巧答法。

在“转移目标”的避而巧答中,这“目标”不能随意乱“转移”,而应该和所提问题之间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使回答体现出一个“巧”字来。如小幽默:

学生:请问一只老鼠的寿命有多长?

教授:哦,这要取决于猫了。

在此,教授避开了学生的提问,把目标转移到“猫”上去了,而“猫”与“老鼠”之间是有一种微妙的关系的。

14.不言而喻法

不言而喻法,是指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借助动作、表情等,向对方展开心理攻势,表达自己的意见,虽是无声,胜似有声,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论辩谋略。

15.以谬治谬法

以谬治谬,是面对论敌的荒谬言论,先不急于驳斥,反而设置一个更加荒谬的“圈套”,佯顺敌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对方诱入“圈外之圈”,以谬治谬,以恶还恶,使谬论不攻自破。

16.“众所皆知”法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问王蒙:“请问50年代的王蒙与80年代的王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这个问题时间跨度大,三言两语一时很难概述清楚。王蒙答道:“50年代我叫王蒙,80年代我还叫王蒙,这是相同处;不相同的是,50年代的王蒙20来岁,而80年代的王蒙50多岁。”

王蒙的作答显然是在用“众所周知”的话语来回避记者的潜在用意,从结构上和信息的角度来看都会属冗余,但他却颇能体现作家的机智和幽默,引起人们欢悦的情绪,无怪乎在场记者对王蒙的妙语备加称赞。

由此可见,避而巧答,的确不失为摆脱窘态,制造谐趣的一种妙法。

17.步步为营法

步步为营,指军队每前进一程,都设下一处营垒,形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法用于论辩,是指对于那些难以应付的对手或不易说服的事理,采取分层进击的办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稳扎稳打地一层一层进行辩驳的方法。

18.有理有节法

有理有节,是在国际事务和人际交往中,所表现的一种节制和礼仪,即做到自尊而不傲慢,热情而不献媚,冷淡而不失礼,愤怒而不失控,进退有度,不卑不亢。

19.应答完满法

辩论防御的基本任务是坚守阵地,巩固立论。面对对方的攻击,得体完满的应答就成了挡住攻势,巩固本方命题的主要手段。从实际情况看,不同的应答方式有不同的效果。最佳的应答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目标:一是有利于巩固本方立论;二是不给对方留下漏洞和缺口;三是不中对方的圈套,避免陷入新的危机;四是能为本方出击作好铺垫。为此,在应答内容上要做到:

(1)不违背逻辑法则。立论、论证要缜密、全面、辩证、瞻前顾后,追求完满。从内容到表达要严密完整,注意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做到主论点与分论点的一致,引证的事实、论据、数字的前后一致,语言表述上的前后一致,本方参战者之间的一致,防止出现前后矛盾,左右撞击,彼此混战,自毁长城。这样的防线才可能无懈可击。

(2)要慎用“常理”。在论述应答中对于常理要斟酌。因为,有些常理是有条件的,并没有普遍意义,如果依据这些常理推断结论难免出现片面性。比如说:“他的脑瓜不笨,为什么成绩上不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同贪玩的小明经常在一起,还能学出好来?”显然,这样用俗话推理得出的结论就过于武断,以偏概全,易于授人以柄,招来攻击。

(3)要防止语失。在论辩中,要把握好思维与表达的关系,处理好应答的速度节奏。要沉着冷静,尽量严密思考,不可只求快捷而造成语失,特别是自由辩论阶段,彼此反应速度很快,有时可能没有想好就脱口而出,造成语失,成为对方进攻的口实。因小而失大,极易陷入被动和慌乱,在防御作战中应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