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北星身材高挑,但并不瘦弱,粗壮有力的大腿给了她巨大的力量,发达的大臀肌赋予了她出色的爆发力,通过近年来严格的训练,大腿也练得更加的粗壮饱满,臀肌也更加的强健结实,即使在速滑选手中也显得出类拔萃。这些条件都是天才型选手必不可少的,再加上出色的身体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想更多超越高水平选手,成为世界第一,要走的路还很长,腰腹力量的不足以及上肢力量的匮乏有时也限制了她的发挥,加上本不强壮的胸肌,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王北星成功路上的一大阻碍,但只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和自身不断地追求与超越,相信奥运冠军将不再是梦。
1992年,7岁的王北星参加了小学运动会,没想到,她在中长跑上的优异表现让一位业余教练看中了,希望王北星的父母让孩子参加速滑队,父母和北星都同意了。就这样,王北星进入到了速滑运动的天地之中,不断地挑战自己、追赶时间。枯燥的速滑在王北星看来却有着无尽的乐趣,而当时恰好是中国速滑名将叶乔波最辉煌的时期,就在王北星开始训练的那一年,叶乔波在冬奥会上连夺两银,为中国冬季军团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叶乔波一直都是我的偶像,她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看着她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我就下定决心,将来有一天,我一定要拿到世界冠军。”王北星说。11岁时,王北星家搬到另一个城区,于是,爸爸妈妈让她改练就近的短道速滑。按说,由速度滑冰改练短道速滑比较容易,没想到,王北星却执拗得很,每次训练时,她总喜欢一个人孤单地滑着外圈,每次比赛她几乎都是最后的那一个,但如果队里派她去参加速度滑冰的比赛,她准能抱个第一名回来。教练建议王北星重新回到速度滑冰的队伍当中,她回到了齐齐哈尔市青少年重点班。“其实回想起来,两年的短道速滑训练,对我的弯道技术帮助非常大。”随后,王北星于15岁进入省队,18岁远赴加拿大,跟随外教训练至今。出于对项目的热爱,王北星一路走得都很坚定,每每训练不顺利,或者比赛不如意时,她也会赌气说,“不练了!”但仅限于说说气话,下堂训练课,她准会精神百倍地出现在训练场。
“我从来不给自己留后路,在省队是这样,去加拿大也是这样。”王北星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速滑运动员尚没有享受到脚型鞋的待遇,冰鞋都是号码鞋,而王北星的冰鞋因为不太合脚,尤其在穿新鞋磨合时,她的脚总会被磨得“惨不忍睹”。“跟腱那儿的肉都磨开了,隐约都能看到白色的筋膜在里面。但也不能不训练呀,一般贴个创可贴就上冰训练了。”说起来似乎轻描淡写的,但谁都可以想象到王北星当时的痛苦,每次穿上冰鞋,便是一阵阵钻心的疼痛,每一下滑行都会疼得她龇牙咧嘴。此时,顽强的王北星便咬牙猛滑,直到脚跟麻木到没感觉了……那时候,每次训练回来,王北星总要擦拭冰鞋上留下的鲜血。
即便如此刻苦,王北星在同龄人当中也不属于最为出色的选手,直到盐湖城冬奥会后,她遇到了去加拿大的机会。在叶乔波之后,中国的速度滑冰一度陷入低谷,在长野冬奥会和盐湖城冬奥会上只拿到第13和第14,为了尽快提高运动成绩,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速度滑冰部派出了一批年轻选手,远赴加拿大卡尔加里。
“从我去加拿大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我要一直留在那儿。”18岁的王北星告诉自己。的确,在身边的队友来来回回地反复于加拿大与国内时,王北星选择了坚守,并且将并不出色的自己打造成为一名世界优秀级的运动员。
在加拿大的生活和训练并不顺利,尤其对于习惯了集体生活的运动员。在国内时,饭菜都是现成的,卫生也会定期有人打扫,而放在宿舍楼里的洗衣机,更是极为方便。这一切在中国运动员看来极为寻常的事儿,到了加拿大便成为一种奢望。王北星和队友们租住在一个小小的公寓里,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都要自己来。“那时候卡尔加里正是冬天,非常非常冷,路面上都是冰。我们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买菜、买米,还要背着很沉的东西,经常摔跤。”而烧菜做饭更是小队员们的弱项,买好材料和油盐酱醋后,王北星和队友们只能照着菜谱一点点学习,逐渐将饭菜做成了可以入口的味道,“刚开始怎么做都特难吃,不过几天以后,我们就能控制好调料的量了”,王北星骄傲地告诉记者,她和队友们逐渐适应了独立生活,开始实行轮班做饭制,每两人一组值班一周;周末,大家集体进行一次大扫除;晚上,大家用手搓洗衣服和床单被罩……“没有什么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现在已经很会做饭了,中餐、西餐都做得非常不错,有机会可以给你露一手。”王北星笑着说。
过了生活关,王北星还有一个语言关,由于和外教沟通不畅,王北星便努力地学习外语,速度滑冰部为队员们安排了外语老师,王北星的外语突飞猛进着。为了尽快练就听力,她还坚持收看动画片。“动画片的发音非常清晰准确,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王北星忍不住向记者传授起了经验。
凭借动画片上学来的英语,王北星感觉和外教沟通还不太够。于是,王北星便借助英语词典,先认真细致地研究自己的训练计划,想清楚不太明白的问题,准备好相应的单词,查好词典后记录下来,再去找外教沟通。久而久之,王北星逐渐过了语言关,有时候,她还会教外教凯文一些中文,“凯文现在会说很多中文了,很棒!我们俩的交流完全没有问题。”
在加拿大五年多的时间里,王北星感受最深的还是想家,“出去之前还不觉得,现在才发现,哪儿都没有家里好。”王北星说,每次回国,只要飞机一降落,她就会感觉到异常的亲切,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家乡黑龙江。“我这次回来是四点多落地,到首体差不多六点半了,正赶上北京的下班高峰期,但就是堵在大街上,我也觉得特亲切,特兴奋,终于回家了!”
于小洋王晨
于小洋为王晨我国花样滑冰冰上舞蹈运动员,二人为冰舞搭档。
于小洋,女,生于1986年6月6日,王晨,男,1986年6月19日出生,两人都为黑龙江哈尔滨市人,1992年开始练习滑冰,2004年荣获亚洲锦标赛冠军,全国冠军;2005年获得第十届全运会亚军,2006年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2007年获得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第九名,亚冬会季军,全国锦标赛亚军,2009年夺得全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冠军。
希望中国冰舞不断发展
冰舞规定舞环节,要求选手们必须根据规定的音乐、规定的轨迹和规定的步法完成动作,以此来考察他们的基础滑行技巧以及对舞蹈的诠释能力,对选手们的基本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2009年4月10日,率先进行的这项比赛中,10对选手次第登场,他们的舞姿虽“千篇一律”,但特色鲜明的着装,各具风情的表演,仍令现场观众如痴如醉,回味悠长。
国际滑联冰舞技术委员会从众多舞种中遴选了24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舞种作为规定舞内容。
每个赛季开始前,委员会将从中选择3个舞种作为当赛季的预选舞种。每次比赛前,会通过抽签,从预选舞种中锁定比赛的规定舞种。本次比赛的规定舞种“芬兰快步”2008年6月才被正式引入规定舞的竞赛,属于非常年轻的舞种。在1995年多特蒙德欧锦赛上首度亮相的“芬兰快步”,因其欢快的节奏和舞风,被誉为“闪光的香槟”。
当天的冰舞赛场,最引人瞩目的三对选手当属黑龙江队的黄欣彤/郑汛、于小洋/王晨和江苏队的王佳月/高崇博,在2月份结束的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上,这三对选手分获七至九位。2005年的十运会上,他们包揽了这个项目的前三名,只不过当时高崇博的搭档是杨芳而已。合着欢快诙谐的乐曲,只见他们身着光鲜的霓裳羽衣,在冰面上蹁跹起舞,比翼双飞,男选手优雅的风度与举止,女选手飘逸的舞裙与长发,无不令现场观众心旷神怡。
根据规则,选手们在规定舞环节中的得分由技术水平分和节目内容分决定,其中节目内容分涵盖滑行技术、节奏、表演、音乐配合四个方面的得分。最终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这三对实力明显高出一筹的选手在规定舞环节后暂居前三:王佳月/高崇博得到2574分排名第三;虽然郑汛在比赛中因失去重心而差点摔倒在地,但她和黄欣彤还是以2721分获得第二;于小洋/王晨则奉上了完美无瑕的表现,以002分的微弱优势力压队友排名首位。
哈尔滨大冬会上,于小洋曾因在创编舞环节中出现重大失误而泪洒赛场。4月10日,身着一套绿色舞裙的她笑靥如花,看来已明显走出了一个半月前失利的阴影。赛后,她神情轻松地表示,自己和搭档王晨在比赛里发挥出了训练时的最好水平,他们会在创编舞和自由舞环节中再接再厉,争取将四年前的银牌换成金的。王晨则将暂时领先的功劳记到了青岛赛区组委会的头上:“要感谢组委会,以往参加的许多比赛,只有在比赛当天才有试冰的机会。而这次,我们在比赛开始前两天就可以进场训练,所以踏上冰场后根本不需要熟悉的过程。”
夺得这块金牌后,王晨显得很冷静,一边安慰自己的搭档,一边介绍说:“其实我们之前来并没有什么夺金的想法,我们只是想把自己的最好水平发挥出来,这样就足够了。当然,这套节目我们已经很熟练了,能够夺得今天的金牌,我们感到很开心。”
泪光闪烁的于小洋说:“我们一年没有拿过任何比赛的金牌了,这次真的很不容易,很多朋友可能认为中国冰舞没有发展,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请相信我们的决心。”
“我们会按部就班的努力,向中国双人滑学习。”于小洋/王晨最后表示了决心。
赴美编排意外摔伤
2009年8月21日上午,国家花样滑冰队冰舞教练奚红雁为两对弟子于小洋/王晨、黄欣彤/郑汛安排了两堂训练课,但于小洋只上了第一场冰,而且还是一个人单飞的状态——男伴王晨并未出现在训练场上。
少练并非于小洋偷懒,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训练非常刻苦、努力的孩子。“中午要去上海参加一个队里安排的活动,因为赶时间只能提前下冰了!”于小洋道出“减量”原委。除了赶时间,于小洋透露,在美国编排期间意外摔伤也是导致自己不能上量的重要原因。
于小洋将右胳膊的T恤袖子挽高至颈部,记者发现从她的右肘至右肩部位,都留有明显的医用胶带缠过的痕迹。“刚把胶带撕下来。每次训练都得缠上厚厚的缠带,不然受伤的地方就会特别疼。”于小洋是回国前十天受的伤,“当时我和王晨正在做托举,因为动作都是新编排的,还不太熟练,托到半空的时候因为两个人都在旋转脚下不稳我就掉下来了,先是头着地,紧接着是右肩。”
由于伤势较重,随后几天于小洋一直未能上冰。“那几天包括外教和队友们,每天见了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伸出两个手指,‘这是几?’,然后问‘你叫什么名字?’。”于小洋忍俊不禁地说,“别看摔得挺重,其实那几天我的头脑一直是非常清醒的。就是右肩非常非常疼,做不了任何动作。”因为在美国没有医疗保险,于小洋一直拖到回国后才走进医院。
“检查结果是锁骨错位,医生建议要静养一周,可是马上就比赛了,而我们的新节目因为这次受伤至今还没有成套合乐,怎么可能能休息呢?”于小洋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能练上肢,活动活动下肢也好啊!”
男伴保护意识很强
说到因托举受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男伴出了状况。但于小洋对男伴却没有丝毫的埋怨,“主要还是我们对新节目不熟,稳定性不够造成的。说不上谁的责任,王晨是个保护意识非常强的舞伴,不管什么动作只要感觉不好,他就不会去做,以避免受伤,而那天我们两个人的感觉都非常好,失误只能说是意外失手吧。”于小洋透露,“那天王晨为了保护我还把腰给扭伤了呢,这也是他今天没有上冰的原因。”
扮《猫》冲击冬奥资格
于小洋和队友们是2009年8月18日从美国费城飞回北京的,之前两个月他们一直在费城编排新节目。为了在2009年9月底的冬奥会落选赛上如愿拿到入场券,今年国家花样滑冰队专门为冰舞项目聘请了世界冠军多姆尼娜/巴沙林(俄罗斯)、亚军贝尔宾/奥古斯托(美国)的节目编导为他们编排新节目。于小洋介绍,为了给裁判带来不同的感受,新赛季他们的自由舞一改以往大气、抒情的表演风格,而选用了由外教推荐的百老汇经典音乐《猫》,“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这种比较抽象的音乐,有些难度,但是我们很有信心。”
编排方面,“以前我们的节目大动作比较多,因为要模拟猫的动作,这套节目小动作比较多,比如步伐和眼神。”于小洋转动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神,蹑手蹑脚地在演示着。9月初的全国冠军赛是于小洋新赛季的首场演出,由于距比赛只剩下不到两周的时间,而新节目至今没有成套合乐,于小洋的焦急心情可想而知。不过她表示,“冠军赛我们肯定要参加的,因为新节目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肩伤能快点好起来!”
关颖珊
关颖珊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托兰斯人,1980年7月7日出生。她5岁开始滑冰,7岁夺得自己第一个花样滑冰冠军头衔。97年出版自传《关颖珊:冠军的心声》,到现在已经是第六版。连续四年被美国滑冰爱好者选为年度最佳花样滑冰运动员。
辉煌战绩
在长野冬奥会前的1998年全美花样滑冰比赛上,关颖珊在安吉利卡着名小提琴伴奏下演绎的一套无懈可击的动作完全征服了观众和裁判,一位裁判曾在赛后惊叹自己完全陶醉在其中。关颖珊最终轻松战胜15岁的97年世界冠军利平斯基夺冠,并成为为冬奥会最大夺冠热门。1个月后的冬奥会上,关颖珊果然在短节目过后一马当先,在自由滑中同样伴着安吉利卡的小提琴曲,但在完成的7种三周跳中有一个落地不稳,结果不敌同胞利平斯基屈居亚军。赛后关颖珊承认比赛中有些压力,没有完全放开。
奥运会关颖珊第三次夺得世界冠军,随后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一年后带着夺得奥运金牌的希望复出。
由于观念分歧,2001年10月关颖珊与师从了近10年的着名教练卡洛尔分手。
2003年,关颖珊在新教练斯科特·威廉姆斯的指导下第五次夺得世锦赛冠军,成为历史第一人,之后再次更换教练师从于拉菲尔·阿乌图尼安。
2004年,关颖珊夺得世锦赛铜牌,同年连续第九年在全美锦标赛上进入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