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读经典(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
15431700000136

第136章 沆瀣一气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

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

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

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都说这一对考官和门生,正好叫作“沆瀣一气”,也就是他俩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一样,连在一起了(“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沆瀣一气”,比喻人们气味相投。现在,这个成语大多用于贬义,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