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读经典(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
15431700000173

第173章 今是昨非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散文、辞赋也写得很出色。他的许多作品,内容较为充实,富有真情实感,朴素自然而意境深远,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前期著名功臣,到了他这一代,家道早已衰落。他从小就很爱读书,曾对前途有过美好的憧憬。

可是,他生活的年代,正是门阀制度全盛时期。当时人才的进退,根本不以德才为依据,而是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因此,陶渊明想要通过仕途来发挥才干,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只不过是幻想罢了。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由别人推荐,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小官。这些给大官们当助手的差使,免不了常受人指使,谈不上伸展抱负。

那时,东晋统治者穷奢极欲,政治斗争复杂。陶渊明为人磊落耿直,看不惯官场的腐败风气,不愿干那种奉承拍马、同流合污的勾当,因此一再丢官。

离开官场,回到家中,耳目清静了许多。可是,家无隔宿之粮,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日子非常困苦。

亲邻好友看到如此光景,就劝他仍然去做官,以改善家庭生活。陶渊明自觉没有其他经营生计的本领,也只好这么办。于是,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又出任彭泽县(今属江西省)县令。

这年十一月,郡(县的上一级)里派督邮来彭泽县视察。陶渊明对此毫不在意,心想我才做了八十多天县令,没半点差错,随他检查就是了。

陶渊明满不在乎的态度,可急坏了身边一个老于世故的小吏。他对陶渊明说:“督邮是郡太守的代表,千万不能怠慢呀!应该穿戴整齐,老远恭迎才好。”

陶渊明长叹一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表示不肯为了保全低微的薪俸,而向作威作福的上司低头。

他当场解下印绶,疾书一篇《归去来辞》,愤然离去。辞中写道:“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那次弃官后,无论是生活窘困,还是大官们举荐,陶渊明都没有再出来做官,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由于参加了劳动,接触了人民,他的许多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至今还为人们传诵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