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时,左补阙(谏官)韦绶由于学识渊博,为人忠厚恭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经常参与政务,负责起草重要文告和诏令,成为德宗非常信赖的心腹大臣。
当时,各地的军阀大多拥兵自强,不受节制;朝中的大臣也互相勾心斗角,矛盾很多。韦绶每次值宿内廷,总是事务纷繁,忙得喘不过气来,经常一个多月还不能回家休息。
书绶忙于公务,虽家有体弱的老母,也无法早晚在身边侍候奉养,心里感到很不安。所以一有机会,韦绶就想提出辞职的请求。可是每当他刚刚开口,德宗就马上皱起眉头,使韦绶不敢再说下去。
就这样,韦绶担任了整整八年的翰林学士。由于长期操劳,心力交瘁,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使德宗终于不得不同意他辞官回家休养。
书绶有个儿子韦温,从小聪明绝顶,七岁时每天读书几千字,十一岁就考试及第,被补授咸阳尉。韦绶由于长期在外,开始还不太相信,特地把儿子找来面试,要他写一篇文章。韦温举笔一挥而就,把父亲的疑心打消了。
韦温既然有这样出众的才华,当然升迁很快,不久就官为监察御史。但他也是个非常孝顺的人,父亲因病家居以后,他就辞职回家服侍汤药,经常废寝忘餐,衣不解带,达二十年之久。
韦绶在临死以前,特地把韦温叫到身边,告诫他说:“内廷是个是非之地,翰林学士这个职务你千万不能担任,弄不好就会有杀身之祸的。”韦温含着眼泪点了点头,表示一定牢记父亲的遗言。
父亲去世以后,韦温又接受朝廷任命,先后担任过右补阙、御史、礼部员外郎、谏议大夫等职。由于他为人正直,直言敢谏,受到了唐文宗的赏识。公元835年,文宗决定授任他为翰林学士。
可是文宗没有想到,对于这样一个别人求之不得的要职,韦温却一再坚决辞让。最后眼看无法推托,他就只好将老父临终的遗命禀告文宗,表示自己不能违背对父亲许下的诺言。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话是说一不二的,现在韦温竟敢用父命来拒绝文宗的恩宠,这不能不使文宗感到生气。退朝后,文宗声色俱厉地对近臣说:“我一心想重用韦温,可他却坚决不愿意,难道没有他就不行了吗!”
站在一旁的户部侍郎崔蠡,看到文宗这样盛怒,就上前劝道:“陛下,韦温虽然固执不肯受任,但他秉承父亲遗命,也是孝心的表现。您就成全了他吧!”文宗说:“韦绶不让其子入翰林,这是一种乱命。乱命怎么能成全呢!”
崔蠡说:“作为儿子,连父亲的乱命都能遵行不改,这不是说明他的孝心更加难能可贵吗?”由于封建统治者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崔蠡的这番话说得文宗很难对答,只好渐渐平下气来,打消了对韦温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