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这样教才对
15432000000051

第51章 50 个性是孩子成长的支撑——不要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家长都是认可的。既然孩子都不相同,孩子就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个性。个性是孩子成长的支撑,孩子自身潜力的发挥往往依赖于孩子的个性。因此,孩子个性的发展不应受到限制。孩子只有自由成长,才能更快地找到成功的捷径。

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就是压制孩子的自发性成长。家长对孩子施加不合适的管束,把孩子放在自己心目中“好孩子”的框框里来培养,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都是在限制孩子的自发性成长。父母为了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好孩子”,对孩子施加命令、压力,支配孩子的行动,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地就变得老实听话、很好对付了。可能这时父母还会为自己的教子有方而暗暗得意,其实自己的行为已经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挥,让孩子的潜力失去了发挥出来的可能。这样,孩子就成了一个很大众化的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有个性特点的孩子到哪都很受欢迎,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家长培养出来的“好孩子”虽然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没有自己的特点就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倒不是说这样的孩子不好,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孩子在进入社会的时候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本领。大家都会做的事情,怎么才能显现出自己呢?就是靠自己的个性来展示一个不一样的自我。这是孩子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非常重要的条件。

下面我们来看看胡女士教育女儿的事例吧:

胡女士有个6岁的女儿,孩子天生就非常可爱,见到人就笑,也是大家喜欢的对象。

孩子逐渐长大,就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爱好。孩子很喜欢画画,一有空闲就拿笔不停地画,在地板上画,在墙上画,在桌子上画。开始家长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可孩子总是将家里所有的地方都涂得乱七八糟,妈妈就有点生气了。可是,说孩子她也不听,说重了孩子就会和妈妈哭闹。妈妈不想任孩子这样“胡闹”下去,就多次用家里的小木棒打她,还对她说:“你再这样把家里画得又脏又乱的,我以后就扭断你的小胳膊!”

女儿很害怕,再也不敢在家乱画了。

以上事例中,胡女士教育孩子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教育下,孩子的个性会得到自由发展吗?显然不会,反而还会限制孩子个性的发展。其实,胡女士应该尽力给孩子提供一切便利,促进女儿的个性发展。胡女士对孩子的教育已经走入了误区。“棍棒教育”、“严厉管教”是早已过时的教育方法,根本不能适应现在的孩子。而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才是教育观念的主流,才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最佳途径。

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尽可能顺着孩子的个性倾向教育孩子,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孩子自自然然地健康成长起来。这样,孩子的心理一直都会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千万不要不顾孩子的个性特征,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的生活。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教育自己的儿子说:“你的一言一行,都应当效法你的老师。”一天,儿子遵嘱父亲的吩咐,伺候老师吃饭。结果老师吃,他也吃。老师喝,他也喝;老师侧身,他也侧身。老师窥见,忍不住笑了,放下筷子打了个喷嚏,这个孩子无法强迫使自己也打喷嚏,只好打鞠躬向老师道歉说:“老师这种妙处,学生实在难学啊。”

这只是一个笑话,可现在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家长啊,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向老师学习,要向电视里报纸上的优秀人物学习,到最后,我们突然发现,孩子怎么那么像别人?一言一行,说的话,做的事,现在的想法以后的理想都那么接近。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没有个性,确实,太多本来有棱有角的孩子经家庭、学校、社会步步改造,最后都沦为平庸之辈了。

所以,不要因为孩子与众不同而觉得惴惴不安,那恰恰就是他特别的地方。不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学习,但不是盲目地模仿。孩子需要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只要不是恶劣的习惯就应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这就成了孩子成功的一个契机。

当然,个性发展需要一个方向,在这样一个大框架内可以让孩子去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家长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会让父母或者别的孩子生气。如果家长让孩子过分自由,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那么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让孩子养成坏的习惯和个性。因此,不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不等于让孩子放任自由。孩子可以自由发展,但不是盲目乱闯,家长也要做好监督和指正工作,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家长不能眼看着孩子走到水坑里而不闻不问。孩子的自由是在家长的指导下的自由,家长的指导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进行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朝着“成才”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