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教,孩子更优秀
15434200000042

第42章 从生理断奶到心理断奶

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5.43%。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自身心理素质低如自卑、依赖、孤独、抗挫折力弱、缺乏创造性等。调查中还发现,各种心理障碍中神经症状的比例最大,占42.86%。有些学生因失去了完满幸福的家庭,失去了身体健康,失去了做人的尊严等,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造成心理疾病,在心理康复的临床观察中概括为“心理断奶期”。

给你提提醒儿

在生理上,父母亲都知道有一个时期叫做断奶,在这个时期父母逐渐给孩子增加固体食物。而在心理上,你是否知道孩子也要经过一个心理断奶期呢?

“心理断奶”是指孩子存在心理上逐步与父母及其他成人割断关系,并逐步走向自立的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步入成年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于“心理断奶”期的孩子,感情波动最大,他们向往独立和又难以自立,常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而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但在行动上却常表现得幼稚和偏颇,一遇到困难、挫折,往往会气馁、苦闷、彷徨,长此以往,性格容易变得孤僻、脆弱。

良好的“心理断奶”可以促进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此间,父母的言行和生活习惯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漠然视,将不利于这一代人今后的独立成长。因此,如何让孩子快乐、健康地度过断奶期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你支支招儿

家长首先要“心理断奶”

“王老师,你帮我去看看琦琦吧!我找不到她了!”中学女生吴琦的妈妈打来的电话,让班主任王老师一阵紧张。原来,吴琦从小学到中学,每天上学都是妈妈接送。上中学后,母女俩还约定,每天都要通一次电话。那天,电话断了,妈妈顿时没了上班的心思,怕女儿出事。接到电话的王老师一路找到教室,发现吴琦正在上课,只是手机没电了。接到王老师的电话,吴琦妈妈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都说孩子离家有个心理断奶期,其实家长也有心理断奶期,在孩子长大离开家后,有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首先,家长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用其他活动来填补,自己忙了自然就不会总记挂着孩子。其次,家长关心孩子,应抓住关键的时间点,比如:刚入学时、考试前、就业时等,尤其是孩子遇到问题主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对待,和孩子作坦诚深入的交流;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放手,要相信他们能处理好生活中的问题。

消除孩子的“被抛弃感”

陈女士的孩子今年4岁,由于工作繁忙,照看宝贝的任务全由外婆担当,不管在家或是出门总由外婆抱着或跟着,是宝宝的“贴身随从”。宝宝很粘人,离开一会儿就又哭又闹,进幼儿园肯定不能适应。为此,她非常担心。

幼儿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害怕陌生的事物。对此,家长也要多些耐心的劝说,给他讲一些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好处,比如会交到很多好朋友、会有好玩的游戏、“老师会很喜欢你”等等鼓励的话语,使其对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并喜欢上幼儿园。

一些幼儿第一次离开家长投入一个陌生环境,会害怕父母是不是不要他了,会有被抛弃的想法,故而伤心哭闹。家长应多加耐心劝说和沟通,给足孩子心理上的安慰。同时,与幼儿园多接触、熟悉环境和老师,加深孩子的好感。

提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罗女士的孩子在家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替他料理好的。她担心,孩子到了幼儿园该怎么办?老师不可能随时跟着他!还有,在家里,自己一般都是给孩子用坐盆解决大小便问题,而幼儿园却是统一的坐便器,这可怎么适应?

一旦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洗手、吃饭、穿衣、饮食、睡觉、如厕等,这些行为都需要学会自理。独立能力差,在心理上会造成挫败感和不安,在生活上会造成诸多不便。入园前,家长应教会孩子自行解决小解和大便问题,并学会提出“我要小便”或是“我要大便”的要求,还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防止在适应过程中出现憋尿、憋便的情况而不能适应。入园前,最好提早培养孩子端碗、夹筷、系扣、洗手等行为自主能力,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吸引他。洗手和吃饭则均可配些欢快的儿歌,边唱边学会。另外,根据季节变幻,家长应多备几套衣服,防止着凉。

让孩子逐渐脱离家长进入新角色

吴女士的孩子今年5岁了,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的小孩玩,对不熟悉的人也总是避而远之。哪怕碰到熟人,也总是躲在大人身后,不敢亲近。

从家到学校是一个挑战性的转折过程。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孩子会有陌生感和不安全感包围,面对陌生人和事会紧张、不安。在一些幼儿园,初入园的孩子会有“亲子班”或“半日亲子”活动,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进入游戏和活动中,使他逐渐脱离家长进入新角色。家长在帮助孩子适应过程中,不要过分娇惯孩子,遇到问题要客观面对。多走出家庭,给孩子一个“放生”的环境,多让孩子接触更多伙伴,建立更多的良性情感的体验,这样会更易融入新环境。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校后的心理调适

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家长的考验。家长此时要调适好自己和孩子的心理,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打击孩子上学的热情和自信心。

有的孩子对陌生环境会有畏惧心理,家长可以在开学前带孩子先到校园里四处转转,让孩子对上学产生美好的期待。对调皮的孩子,家长在入学前常常吓唬道:“你在家不听话,我们管不了你了,到了学校让老师好好管你。”这么说会让孩子产生对学校和老师抗拒。

有的孩子没有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甚至坐不住。可以在下午四五点时陪孩子画画、看书。有的孩子是择校上小学的,学校里没有熟悉的同伴,可能会觉得很孤单。刚开学那几天,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主动结交新朋友,帮助他慢慢记住同班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