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15438100000013

第13章 二、蛇与其他动物的结合

蛇在神话传说中不仅与人结合成神怪,而且也与其他动物如龟、鱼、鸟等结合为神灵或神异动物。

(一)玄武――龟蛇的合一

汉代的画像石刻和建筑用瓦当上,常见玄武的形象――一条蛇缠绕着一只龟。这是当时人们信奉的四神之一。四神包括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玄武的名称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札记?曲礼》:“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玄武,龟也。”《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洪兴祖补注:“说者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文选》注:“龟与蛇交为玄武。”

《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在迷信观念中,四神与四方吉凶有关,所以建屋修墓都要注意四神的情况。建房时,大的建筑物东房上的瓦当要有青龙,西房瓦当要有白虎,南房上的瓦当要塑朱雀,北房的瓦当要塑玄武。

在埋葬习俗中也以四神的姿态说明吉凶。郭璞《葬经》说:“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形式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朱雀不舞者腾去。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形应,忌夫湍流,谓之悲泣。”

道教常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护卫神。并附会说:黄帝时,玄武托胎净乐国善胜皇后,由母亲的左肋产出。长大后勇猛,没有继承王位,而得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到太和山修炼,后得道飞升,被玉帝册封为玄武,而太和山也因此改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能与此山相当。宋代,真宗为避所尊圣祖赵玄朗讳,将玄武改为真武。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其祀像披发、黑衣、仗剑。其旁有龟蛇之像,或踏龟蛇。看来,玄武由龟蛇形象,演化为人形而有龟蛇相伴,经历了与人面蛇身神灵转变为人形神灵相似的道路。

在传说中,玄武也有时只显蛇形,有时只显龟形。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支诺皋下》中说:“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于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这里的玄武就先呈蛇形,后为龟状。

作为北方之仙,玄武又代表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为北方七宿的总称。

“龟与蛇交”的玄武形象从汉代流行到南北朝时期。河南邓县西学庄发现的画像砖墓,年代为南朝时期,墓室全部用模制的花纹砖和画像砖砌建。玄武题材的画像砖嵌于后壁,构图富于变化,为一条细长的蛇缠绕着一只行进中的龟,龟扭头回顾,与蛇首相对,蛇张口露舌齿,似在与龟私语。玄武的前后两边饰有花草,与汉画像石刻中的玄武相比,这里的玄武显得更有灵气和情感。

(二)蛇与鱼的结合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蛇与鱼、鱼与龙相变化的说法。实际上鱼龙变化也是由鱼蛇变化发展来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讲了一种叫做“鱼妇”的由蛇变化的鱼。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的??,也是一种蛇与鱼结合的神异动物,它的整体形状像黄蛇,但长着鱼翼,而且出没在水中。

以龙、蛇为图腾的夏后氏,也同鱼有些瓜葛。禹的父亲名鲧,鲧的意思是大鱼。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文化遗物中,有一刻有大鱼形的骨片,可能与夏人祭祀鲧有关。在有些古籍中,鲧又作“?”,如《楚辞?天问》:“鸱龟曳衔,?何听焉?”“伯?腹禹,夫何以变化?”“?何所营?禹何所成?”《离骚》:“??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九章?惜诵》:“行?直而不豫兮,?功用而不就”。鲧死后,据说“化为黄熊”或“化为黄能”,而《拾遗记》卷二说他“化为玄鱼”。或许,夏人的图腾体系之中既有蛇又有鱼,二者同是夏人崇拜的对象。

《山海经?南山经》说:柢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这是一种以鱼为主干,但长着蛇尾的虚构动物。

《南山经》还说:祷过之山“?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这里的虎蛟也是鱼与蛇的结合体。

(三)蛇与鸟的结合

《山海经?北山经》说:景山“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其鸣自?,见则邑有恐”。这是一种既像蛇又像鸟,它一出现就会引起当地人们惊恐的怪物。

《北次三经》说:阳山“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这种神话中的动物是鸟,而名“象蛇”,是因为它鸣叫的声音而得名。

蛇与鸟的形状、习性相差甚远。蛇以小鸟为食物;有些鸟又捕蛇、食蛇,是蛇的天敌。然而人们还是创造了蛇与鸟合一的神话动物,可能是原来以蛇为图腾的人群与以鸟为图腾的人群合一后,为了取得共识、调和矛盾,虚构出这类半蛇半鸟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