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15438100000026

第26章 四、与蛇相关的典故和成语

古人在吟诗著文时,常常用到与蛇有关的典故和成语。有些典故字面上没有蛇,但说的就是蛇,如:

腾风、乘雾、眼听、胎生、大泽、常山、化蛟、食鹿、衔珠报、打草惊、画添足、头角露、甲鳞成、击先头。

继而后续,蛰以存身;泉有方渠之异,珠有?云之珍;盘帐而蒙逊旋师,绕柱而炀宫肇祀;或乘彼龙星,或出乎象骸;毛若彘豪,音如磬声;变李密之衣冠,见冯?之绶笥。

另一些典故和大部分关于蛇的成语中,多有蛇字出现。我们举部分例子,以概其余。

(一)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产生于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这段话是齐王的使臣陈轸对楚怀王的大将昭阳讲的。当时昭阳为楚伐魏,打了胜仗,得到魏国的八座城,又移兵攻打齐国。陈轸劝昭阳说“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不要像画蛇添足一样,反而于事有害。昭阳听了陈轸的话,就不再攻打齐国,率军退走。

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多此一举。事情做过了头,节外生枝,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正所谓“过犹不及”。

此外又有“为蛇画足”等说法,也是由“画蛇添足”而来的。

(二)杯弓蛇影

《晋书?乐广传》载:“尝有亲客久?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风俗通?怪神》记了一个与此相似的故事,说应郴请杜宣饮酒,“北壁上悬有赤弩,照于杯,形如蛇。”杜宣以为杯中的弓影是蛇,饮酒之后生病。后来应郴认为杯中的“蛇”应该是弓影,就在原处设酒,向杜宣说明杯中并没有蛇的事实,杜宣的病也就好了。

后来,就有了“杯弓蛇影”的成语,用于比喻疑神疑鬼,引起不必要的忧虑。

古诗中常见“杯弓蛇影”的用典。除了本书前面引用过的诗句之外,还有李东阳《次韵体斋病起见寄二首》其二:“疑蛇已辨杯中影,病鹤长怀海上心。”谢应芳《顾中英临濠惠书,词甚慷慨,诗以代简》:“酒杯己辨弓蛇误,药杵无劳玉兔将”等。

(三)春蚓秋蛇

《晋书?王羲之传》中,有一些对于书法的评论,其中说到萧子云的书法“无丈夫气,行行若?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后人便用“春蚓秋蛇”形容缺乏功底和气势的书法。

(四)打草惊蛇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记载:南唐王鲁为当涂县县令,“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这本来是说下属受到控告,王鲁自己也受到警告。以后一般用“打草惊蛇”比喻做事不够严密谨慎使对手有所警戒和防备。

(五)牛鬼蛇神

源出唐代杜牧《李长吉歌诗叙》:“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这里的牛鬼蛇神,比喻李贺的诗虚幻怪诞。后来,这个成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一般用来指各种坏人。“文化大革命”中,它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成语之一。

(六)惊蛇入草

语出《宣和书谱?草书七》:亚栖和尚自谓“吾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是用“惊蛇入草”来形容书法的灵活劲健,富于动感,字如鸟从林中飞出,蛇向草丛窜入。

(七)虎头蛇尾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虎头是说开始声势很大,蛇尾是说后难为继。但虎头蛇尾也有另一种解释。元代康进之《李逵负荆》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大约是用“虎头蛇尾”比喻一个人开头说得好听,背后却在捣鬼,终于露出了蛇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