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话术:一看就会的说话指导手册
15438800000019

第19章 口吐莲花,错话也能变好听

我们不希望自己在人际沟通时出现失言情况,因此应当极力避免这种尴尬的出现。但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不可能在对话中字字都是金玉良言,即便是公众人物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怎样才能将错误的危害降至最低呢?也许下面的几种主要的方法就可以帮助说话者减轻情境的尴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双方的交谈兴趣。

转移话题

当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时,一个比较普遍的补救方式是赶紧转移话题,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的场景。比方说,当说话者在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谈论到自己的爱好,这时他马上进入说话状态,说话开始滔滔不绝。谁知对方却对这一话题十分不感兴趣,两个人的对话瞬时呈现出“一边倒”状态。如果说话者有足够的洞察力,就能够意识到自己所说不合时宜,这时应当赶紧换一个话题来缓和气氛。

当双方聊天时意见不和或是一方触犯了另一方隐私时,赶紧转移话题也可以缓解当时的尴尬。只要双方还有余地交谈,说错话的人就可以立即转弯、开辟新的途径。比方在单位里,某人在休息时间与对方聊天,顺便问急了对方的家庭:“您儿子在哪里上学啊?”

对方笑容马上戛然而止,这时说话者意识到原来对方的孩子前不久因参加学校斗殴被勒令退学了。这时他赶忙说:

“那您老家是哪儿的?”

“陕西。”

“哦,我去过西安两次,第一次是出差,第二次是旅游,过去看了看兵马俑……”

这样顺着刚才的“错话”转移话题,一下子就让谈话变得正常,双方的情绪也都恢复平静。在失言的情况下,作为说话者应当主动转变话题,让两个人迅速解脱。

幽默

幽默比起转移话题,有时更具有实用价值。因为转移话题只是让“失言”不再继续,起着“纠错”的功能。而幽默呢?在使用得当、精彩的情况下,他不仅能让尴尬得到缓和,甚至有可能让说话者的“失言”变成妙语,活跃了谈话气氛,还让双方感到愉快。

好莱坞经典电影《巴顿将军》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情节。美苏两军在德国境内会师,双方的主要将领参加了一个庆祝宴会上。席间,一位苏联将军久仰巴顿的大名,带着翻译走过来向巴顿敬酒。然而巴顿的性格刚烈,并且骨子里不喜欢苏联人,便对着那位翻译说:“我从来不和任何俄国混蛋干杯!”翻译战战兢兢的讲这句话转达给了苏联将军,那位将军脸色骤变,说了一句:“告诉他,他也是混蛋!”巴顿听了后,举起酒杯说:“都是混蛋?那我们为混蛋干杯!”苏联将军听了后,脸色立即“暴雨转晴”,哈哈一笑,举起了酒杯。

尽管是事端的制造者,但巴顿在对话中充分利用了对方的那个“也”字,马上让紧张的对话变得缓和了很多。再比如清朝大臣纪晓岚一日不小心喊了乾隆一句“老头子”,这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之罪。乾隆当时脸色骤变,说要听听纪晓岚的解释,不合理就要治罪。纪晓岚立马想到了对策,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上您是万岁的,人过了六十岁就可以称老,一万岁的人难道不老吗?皇上您是一国之主、万民统帅,这不就是‘头’吗?皇上您贵为天子,上天之子难道不是‘子’吗?所以微臣将皇上您称作‘老头子’是再合适不过了。乾隆听罢,哈哈大笑,不但没有治纪晓岚的罪,还大大的夸奖了他一番。幽默就是这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看说话者能否将对话中或身旁的元素拿来加工。成功地运用幽默,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达到举重若轻、化尴尬于笑谈的目的。

顺势借力,运用幽默缓解气氛、为错话打圆场,这样的方式双方都会接受。这不仅反映了说话者的口才与反应力,还表现其高超的社交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言语“危机”中点石成金、化险为夷。

自嘲

自嘲是不是对自己进项糟践?绝对不是。在谈话中进行自嘲,其实是一个人拥有高度自尊心的表现。可以这样理解,对自己进行嘲讽,不就是不给其他人嘲笑自己的机会吗?与其让这难听的话从对方口里说出来,倒不如自己抢先说出。在交谈过程中如出现不慎言语,自嘲也是另一种解脱方法。

小张一天在上班的路上接到一份传单,上面的内容是关于健身俱乐部的。她边走边看,当进入办公室的时候不禁将上面的一句内容念了出来:“30天减掉20斤。”正巧当时文员小赵也在,她是一个体型微胖的女孩,刚参加工作不久。听到这话,小赵的头马上低下了,众人都在看小张。这时他如梦初醒,赶紧又说:“这下好了,我那个胖媳妇可有地方去了,要不然我将来就没地方睡了!”这时大家哈哈一笑,小赵也觉得舒服了很多。

另外一个故事也能说明这一点。1942年,戏剧家洪深在桂林写了一个剧本,剧中有一反面人物叫张经理,可是戏上演的第二天就被禁演了。原来,广西银行经理也姓张,硬说这个戏是讽刺他的,不让演。洪深为此立即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宣布:“我写了一个戏,其中有个反面人物叫张经理,想不到本地也有一个张经理,并提出了抗议。现在我决定,把张经理改成洪经理,今后我写的戏中的坏蛋全都叫洪深。”

由于他的自嘲幽默和灵活,救活了一出好戏。自嘲就是这样,在意识到自己失言的时候,马上用自己更加“惨不忍睹”的情况或经历,或将语言中的不易一方变成自己,来证明自己刚才的话不是因为对方的缘故。通常这种表现是幽默的另一种形式。只不过它的主要对象是自己,所以对于说话者使用而言更容易上手。

装糊涂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怎么劝说周瑜抗曹的?激将是一方面,但在做到让周瑜下定决心又不让其迁怒于己,靠的就是装糊涂。当念完那首曹操所作、内容充满对东吴二乔仰慕之意的《铜雀台赋》后,周瑜勃然大怒,大骂曹操。诸葛亮却说:“为了国家大事,东吴怎么能吝惜区区两个民间女子呢?”周瑜说道:“那大乔是孙策将军的夫人,而小乔,正是我的结发妻子!”诸葛亮听罢,慌忙说道:“这些情况我的确不知道,在这里却信口胡言,真是死罪!”周瑜却说:“我和曹操势不两立!”一下子把矛头转换了对象。

诸葛亮真的不知道吗?肯定不是。在拿话语激过对方后,赶紧表明自己不知实情,对方也就不会迁怒于自己。我们平时说话尽管不能像孔明这样料事如神,却可以借住这种“装糊涂”的方法,来为先前的错话打圆场,这样就比单纯地道歉要更有效果。如果不是说出什么“弥天大罪”的话,相信对方应当是可以理解你的失言行为的。

表情和动作

表情和动作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欢愉更加精彩,也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失言带来的尴尬。一般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形,在办公室内毛头小伙对女性同事开了不该开的玩笑,对方笑容戛然而止,这时主人公或是耸肩,或是做鬼脸,或是用头做撞墙状……这些动作经常令刚才尴尬的气氛变得缓和很多。适当的用非语言的方式来纠正语言上的失误,也是一个交流高手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