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细说经络按摩
15439000000005

第5章 脏腑经络与按摩保健

脏腑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学说与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中医医疗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故有"不明脏腑经络,动手开口便错"之说。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是心、肺、肝、脾、肾的总称,六腑是胆、小肠、大肠、胃、膀胧、三焦的总称。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神;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6种组织器官。奇有"异"的意思,恒有"常"的意思,六者虽名为腑,但功能有异于正常的腑,都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作用,故名奇恒之腑。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机体各部分平衡协调的通路。通过经络的循行和相互联络与交会,遍布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被联络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络全身的有机整体。其中,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主血脉;心开窍于舌,其体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五行属火;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于心与小肠,故心与小肠相表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于喉,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相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为后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体在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四肢;手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故脾与胃相表里。

中医按摩学是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通过按摩手法作用于脑穴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调节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整体协调平衡、祛病保健的作用。由于经络系统内外沟通,内脏病变可表现于外,故根据脏腑所主,从外在症状便可以推断病变属于何脏何腑,从而选取恰当的部位或穴位施术。如根据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的理论,可以认为食欲不振、口中无味、唇白、便塘、四肢肌肉消瘦等症状属于脾之病变引起,治疗应以脾胃经穴为主施术。再者,根据脏腑的经络所属,脏腑之病变可以所属经络的循行部位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经络证候诊断也可推断病属脏腑。

由于经络相互络属和沟通,脏腑病变常相互影响,故而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便可通过经络影响其他脏腑,进而影响整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按摩时可根据经络的络属关系以及疾病转化规律恰当地取穴施术。如肝郁犯脾表现暖气吞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从肝脾两经配合取穴;肺热下迫大肠,表现咳喘便结等症状,常在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取穴。经络的相互络属,维持着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如果经络不通,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各脏腑组织器官不能协调一致,就会造成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出现阴阳失调的病理现象。通过按摩可疏通经络,使脏腑协调,阴阳相济,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此外,经络的传导作用不仅可使内脏情况表现于外,还可将外来刺激传注于里。按摩保健则是根据这个原理,在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体表相应部位施以各种手法,使其产生酸、麻、热、胀等得气感,传之于里,从而调节脏腑功能活动,改善机体生理功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总之,脏腑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按摩临床与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先人长期医疗保健实践经验的总结,离开脏腑经络,按摩将无从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