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细说经络按摩
15439000000009

第9章 哪儿生病,摸摸穴位就知道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先人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归纳而成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有路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络在人体内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它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在体内有规律地循行,把人体的各部器官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还具有沟通上下表里、通行气血的功能。

医学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体内的脏腑器官、各个组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经络则对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左右、前后各方面都有着多层次的、特殊的联系作用。经络有主干,也有分支,内部连属于脏腑,外部联络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贯穿表里,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周流全身内外。体内脏腑与体表肢节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特殊联系而实现的。

经络学说理论认为,全身体表和体内脏腑存在着特殊联系,并指出了体表的一定穴位和体内脏腑之间的内外统一关系,这个特殊联系规律在诊断方面的运用,可以根据从体表穴位或体表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包括压痛、自发性疼痛、过敏、皮下结节或皮肤色泽改变等,作为推断内脏病变的诊断依据。

经络穴位,古称"腧穴"、"气穴",一般称为穴位。经络穴位压痛或称穴位压痛,是经络穴位诊断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以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以穴位压痛为核心,抓住穴位压痛与内脏病变的"内外相应"规律,通过对患者的经络穴位检查,以穴位压痛反应为依据的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穴位是人体经络之气聚集和出人体表的部位,它与经络、脏腑、气血均有密切的生理与病理联系。当人体患病时,常发现体表某处或穴位出现敏感反应,包括酸楚、疼痛,以及压痛等病理现象。这些穴位上的压痛、自发痛,以及检查按触体表穴位发现的皮下结节、条索物、皮肤凹陷、隆起等异常变化,都是由于穴位反映内脏疾病的结果。

《黄帝内经》中早已对穴位压痛有了论述。《灵枢》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如心胸疾患,在手厥阴心包经的郑门出现压痛反应;肺脏疾病,在手太阴肺经太渊出现压痛反应;其他经脉及其脏腑病变,也可在各经相关的原穴出现压痛反应。

古人在医疗实践中,还观察到在人体发病时,于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出现自发痛,体表穴位的特殊变化,如皮下结节、皮疹、皮肤色泽改变等异常现象,并用来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临床上较多出现穴位压痛的部位,可见于躯干和四肢部。如胃疾患,在上脘、中脘穴有压痛;肝胆疾患,在期门、日月穴有压痛;肠道疾患,在天枢穴有压痛;呼吸器官疾患,在肺腧、大杆有压痛;肝胆疾病,在肝腧、胆腧有压痛等等。上述的穴位压痛与疾病的关系,正是古代医学家所提出的一些特定穴,这些特定穴的压痛反应,就可以用来诊断相应内脏的病变,故有人称之为"经穴诊"。

针灸实践证明,穴位不仅具有反映疾病的特性,而且还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所谓"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就是在按压经穴时,病痛会得到缓解。经络穴位诊断法,就是根据穴位具有反映病痛的原理,对上述的腧、募、原、合等特定的穴位进行审察、触按检查,以发现穴位上的异常反应作为诊断疾病的辨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