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报告集
15441700000129

第129章 影响力经济与文化产业(2)

(1)在劳动力经济时代,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是劳动力本身,所以在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力。

(2)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因为科技的进步,网络经济使劳动工具网络化、使劳动的行为智能化,所以在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作为劳动工具的网络。

(3)在影响力经济时代,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文化,因为文化的作用影响着市场的购买行为,所以在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新的劳动对象——文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生产力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的变化上,在劳动力经济模式中,决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是劳动力本身,所以生产力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在注意力经济模式中,发生了从生产工具主导论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进步主导论的变化;在影响力经济中,文化是生产力的首要要素。

影响力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其实质内涵就是:影响力这个曾经被视为经济增长“外在因素”,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由一般的非生产性的传播要素,上升为“生产力”要素。也就是说,在价值生产与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成为第一要素。

3.影响力经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温床影响力经济是文化产业最完美的温床。文化产业是影响力经济的标志性产业,正像工业经济的标识物是铁路,注意力经济的标识物是网络一样,影响力经济的标识物就是文化产业,但并不限于文化产业,其中传媒产业是“影响力经济”的典型代表。

影响力经济的核心要素是文化,而文化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文化资源,没有资源的文化是不可思议的。文化生产力说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资本模式,在新经济模式中,生产力要素发生了变化,生产要素也发生了变化。在文化产业中,最核心的生产力要素是文化,如果我们把文化的因素从大唐芙蓉园中抽出来,大唐芙蓉园就成了兴庆公园,不同的就是文化。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支撑点,2006年6月,陕西省发改委编制的C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正说明了资源是文化产业的依托。

三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在影响力经济状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经济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机器和设备,而是文化资源,传统经济的要素是机器、厂房、设备,而文化产业的要素是文化,是文化在催生经济。要做文化——要从文化资源人手,只有有了文化,才能做文化,所以首先是文化资源的问题。

1.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支撑点按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我国的“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分“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面,行业范围覆盖了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9个大类和80个小类。9大类分别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文化产业核心层是具有传统概念上“文化”内容的层次,是直接体现精神活动的层次;文化产业外围层是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体现着文化产业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能力;文化产业相关层是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和销售行业,这部分本身并没有鲜明的文化内涵。

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虽然已经明确界定,但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规律还缺乏深人的认识和具体的研究。如果按我们上面所说的经济形态来划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其实也包含了两种经济形式,一种是传统经济,一种是新经济,也就是说既有传统经济形态,也有新经济形态,既有实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也有虚拟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行业。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时间还不长,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但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属性上看还是传统经济成分远远大于新经济成分。

传统的以提供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服务产品的“核心层”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在文化产业的总盘子中,还是传统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网络文化、文化旅游、休闲等“外围层”产品还在起步阶段,与文化产业这个“新兴的”产业并不相称,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关注虚拟经济中的文化产业问题,也就是说在新经济和影响力经济格局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问题。

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的关系,原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同志曾经有一段很好的叙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多民族创造、兼容和共构一个伟大文化共同体的辉煌。其文化累积之丰厚、文化形态之多样和文化哲学之深刻,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是一笔怎么估价也不过分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中国新兴的文化产业来说,启动并整合、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有可观的优势。”

2.共有性文化资源和独有性文化资源丹增在《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一文中指出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如何认识文化资源,并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同时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科学划分,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发和保护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棚。

文化资源可以分为:共有的文化资源、独有的文化资源、能够形成产品的文化资源、能够形成产业链的文化资源、能够市场化的文化资源、能够规模化的文化资源等几种类型。但是,我们所关注永远都是那些能够产业化的文化资源。

当然,文化资源,不管是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还是地域文化资源,从本质上看,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划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文物古迹、特色民居、历史文化名城等总体上说可以划为物质文化资源,而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民族节庆等则可归人非物质文化资源之中。当然,任何一种文化资源,不论是物质文化资源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可分为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共有的文化资源两种属性,所谓共有的文化资源就是不仅只在一个领域或区域存在的资源,所谓独有的,则是除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资源。

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资源的选择,首选是独有性文化资源。独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产业优势,而相反,共有性资源的可复制性强、市场竞争激烈,成本高、风险大,容易为他人做嫁衣。我们看在文化市场上竞争最残酷的都是共有资源,如西安,洛阳的丝绸之路起点之争;宝鸡、株洲的炎帝之争;黄陵和新郑的黄帝之争;桐柏,泌阳的盘古之争;天水和安阳的八卦之争等,争的不是专有资源而是共享资源,争的不是资源而是市场。

3.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陕西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是一座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优势,但也正因为资源过于丰富,以至于资源过剩,形成了资源的浪费,许多优质资源被闲置,甚至被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外省“掠夺”。我们过于强调我们是文化资源大省,并以此为荣,但却缺少积极有效的方式,利用、开发和整合这些优势,以至于让别人抢先开发并占有,致使我们的优势资源流失。

国家统计局此次公布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地区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人情况看,东部地区营业收人占全部的82%;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超过50万人的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和上海。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大于GDP的地区差距。

比如陕西的优势资源:周秦汉唐中周、汉、唐的资源都被外省抢拍成了电视剧,而号称是文化大省的我们都没有拍;又如,我们一直说的周秦汉唐的旅游战略,其实周的旅游一直没有做起来;汉武大帝、唐代题材大量流失,长安古乐也正在被日本抢购。做好文化资源的转化工作,就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盘活存量,把分散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4.文化产业的三个条件光有文化要素和文化资源,也不能成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需要创意,需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我们有很多的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产品,说明经济落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1)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文化是一个概念,概念是不能消费的,只有把概念转化成产品,才能进行消费。文化资源优势并不会天然地转变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只有经过创意、策划、设计、包装、运营、等多层次的运作,才能成为文化产品,进人市场,变成财富。在市场条件下,任何一个文化如果不重新解码和重新编码,不进行产品化,都不可能进人市场,如果没有月饼,你甚至搞不清中秋应该怎么消费。

周礼、周乐、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因为没有产品化和产业化,就无法进人市场,形成产业。唐文化是陕西历史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但无论什么文化,只有物化了之后才是生产力,大雁塔、无字碑,没有物化前的文化,不是生产力,比如大唐芙蓉园没有物化前不是生产力,曲江池遗址公园没有物化前也不是生产力,大明宫在物化前也不是生产力,而《仿唐乐舞》把唐乐舞文化产品化,成功地进人市场,截止2007年已成功演出2万场,收人4000多万元。概念中的唐乐舞不是生产力,物化了的《仿唐乐舞》就变成了生产力。老腔在陕西没有产品化,所以走不出去,而被北京重新包装成产品后,一炮走红。产品化是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的最基本要求。

(2)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通过文化市场在消费者购买、消费之后,才能实现,不能消费的东西无法市场化和产业化。

美国动画人物米老鼠,通过授权使用,一年的产品销售额达47亿美元,而小熊维尼的销售额竟高达57亿美元。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十几个亿美元的票房价值。美国《读者文摘》已发展成年收人25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企业。据称,美国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业。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文化资源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市场规模化。

(3)文化市场的规模化几年前,一本《学习的革命》,在中国掀起一场头脑风暴,并创下了国内单本销售数百万册的奇迹。科利华花费一亿元广告费、让1000万中国人去读的这本书,形成了规模,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规模。思想者,本是地狱之门雕塑群上的一个小雕塑,但经过粒化放大之后,成为世界最着名的雕塑之一。反弹琵琶,本是莫高窟群雕之一,但经过粒化放大之后,成为中国最着名的雕塑之一。羑里,经过放大之后,就成了周易圣地。横店,浙江中部的一个小镇,建有13个影视拍摄基地,因为产业集群的规模,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影视文化发展历史的博览园,产生了巨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文化资源的放大效应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只有达到规模化效应和规模聚合效应,才可能具有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总之,所谓产业,是一个产业链的概念,没有上下游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就没有产业可言,所以不具有“链”的意义就谈不上产业。产业的前提是产品,首先是文化的产品化,其次才是文化的产业化。为什么那么多中华老字号剩不下几个,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实现跨越性发展而有的却不行,就是因为它们认不淸时代经济特征,认不清时代独特的经济模式,影响力经济已经扑面而来,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僚原之势,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的主流。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就要认清时代的经济模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律,找到市场发展的空间,把今天的文化变成明天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