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报告集
15441700000013

第13章 出版传媒产业发展与实现价值增值的研究(4)

陕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这些为陕西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传媒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扎实的资源依托。《陕西省文化发展纲要》指出从现在到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的产值、税收、从业人数明显提高,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GDP的增速。到2020年,实现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使文化产业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根据《纲要》精神,在实现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文化强”的宏伟目标过程中,做大做强陕西出版传媒产业便是首当其冲的重要战略任务。

(4)实现陕西出版集团整体改制、转企、上市

加快企业转制进程,通过转制,明晰产权、授权经营,建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包括资本、书号、刊号、报号、版号、产品、人才),实施全员聘任、末位淘汰及员工持股计划,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产业发展。招商融资,吸引出版传媒企业资本、行业外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按照业态各个环节的政策要求,分别推行公司制,初步形成多元经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组建从松散的联盟,到紧密地结合;从项目合作到出资成立公司;从分媒体板块在创业板上市,到整个集团整体上市。

3.发展目标

根据基地构架,以2008年为基准,经过5-8年的努力,陕西出版集团成员单位将由目前的7家发展为30家;年销售收人由目前的7亿元达到30亿元;资产总额由目前的10亿元达到50亿元。

该项目的建成,将在陕西乃至全国出版传媒业界、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基础,集研发、设计(编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陕西出版传媒产业基地一旦取得成功,必然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五陕西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困难

1.发展观念及增长模式的桎梏

虽然文化体制改革已推进了四、五年,出版社也一直是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但多数员工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完全按企业的运作模式经营,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同时,由于企业单位同事业单位在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相当多数人员对市场化经营和转企改制仍存有很大顾虑,改革积极性不高。整体上讲,广大职工的市场化意识和企业化观念的还比较薄弱,还应不断加强改革和市场观念的宣传力度,努力推进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变。

多数出版传媒单位的收人、利润过度依赖教材、教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竞争和发展的要求;出版物市场过度依赖中心城市,农村出版物市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开发;产业发展过度依赖规模、数量的扩张和品种、定价、广告等的增长,经营方式粗放,质量效益亟待提高;出版物产品过度依赖传统媒体,书报刊等传统出版增长乏力,出版内容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对新兴业态重视不够;行业发展过度依赖行政保护,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体制、机制的阵碍

出版传媒产业的管理体制、产权体制、国有资产管理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多数出版、发行单位还是事业单位,长期依赖行政保护和垄断利润。一些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机制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陕西图书出版业各组成单位无论具体业务有何不同,均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缺乏依业务内容进行的区别对待与分类管理。这种统一的事业单位性质及国有出版的身份,一方面使得出版单位即使经营不善也不会有倒闭的可能,远离市场,具体运作中只知寻求政策保护,依靠行政计划产品运转,市场竞争力低下。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均设有主管主办单位,内部的人员变迁及经营状况甚至具体的经营问题均须报主办单位审核备案,使得出版单位的发展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出版单位的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办方意志的执行,政企不分,企事混合,严重影响出版市场的壮大与发展。

在运行机制上,由于事业性质的掣肘,真正的企业化机制并未建立,人事管理套用行政干部级别,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行政管理者多,生产经营者少,人力负担沉重;在分配上则基本是大锅饭的方式,真正以绩效为标准的收入分配及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报酬待遇差别不大,职工积极性不高。在劳动保障上由于无失业之忧,医疗、养老、住房等福利待遇人人均等,职工缺乏危机意识,发展动力不足。出版企业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力,急需通过体制机制的转换改革,来推动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3.人才的匮乏

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陕西图书出版业中本专科以上人才约占总人数的65%,拥有专业技术职称者约占70%以上,从数量上来看,人员素质并不低。但这些人才多为传统型人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和市场经济具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四类对陕西图书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的专业人才严重缺失。一是策划编辑人才,二是版权贸易人才,三是营销人才,四是现代经营管理型人才。策划编辑是将出版单位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核心人才,是出版单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版权贸易人才及营销人才则是将出版单位产品推向市场,转化为利润的一线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种和市场化、社会化结合最紧密的现代出版人才。这四类人才的短缺,对陕西图书出版业品牌的形成、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及产品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大力培养、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已成为陕西图书出版业快速发展的首要之举。要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一支髙素质的出版传媒人才队伍。

4.资源整合的艰难

出版传媒产业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受“小而全、大而全”和攀比思想的影响,各地产业同构化严重,造成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区域市场分割,资源无法合理流动和有效开发利用,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集约化经营效益,阻碍了出版传媒大市场的形成和出版传媒专业化分工。

陕西省出版资源分散,尤其是中小学教材布局和经营较为混乱,严重影响我省出版业的发展。教材属公共产品,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基础,但我省中小学教材布局分散,除集团所属出版社有一部分外,各高校出版社、中央驻陕出版社、地方出版社也占有很大一部分。集团内部也分散在三、四家社。这些教材由于种种利益因素,有些在出版社手中,还有些由民营借壳出版社、实际掌握在私人手中。由于分散经营、各自为政,所以一直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无法奠定陕西出版业的经济基础,也使得陕西的财政、税收流失,严重影响了陕西出版业的发展。

5.产业政策缺乏、投资渠道的不畅

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人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也只是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人书报刊分销、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等领域,内容领域尚未放开。但已为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及新闻出版单位广告、发行等领域创造了政策条件。然而,出版传媒产业的发展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极大,按自身发展规律前进的余地较小。相关政策、法规一直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出台较慢、较少。内容版权保护的水平与国际还不接轨,尚还有待提高;盗版、盗印、非法出版等违法现象依然严重,对正版出版传媒产品造成很大冲击。部分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行为失范,扰乱了出版物市场秩序,制约着出版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数字出版的发展,除了作为内容提供商外,还需大量引进互联网运营商、通讯运营商,走混合经济发展之路。当前,我们在观念上和政策鼓励方面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陕西出版传媒产业由于是依靠教材教辅的部分积累发展起来的,产品结构单一、规模较小,本身吸纳外部资金的能力较弱。因而,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陕西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出版传媒业是真正意义上的朝阳产业,依然用数字出版举例,2005年产值约50亿元,2006年竟飙升至252亿元,哪个行业有如此发展速度?而且随着三G技术的普及,数字出版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要实现将陕西雄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产业优势,产业的投人和培育必不可少。因此,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拓宽和畅通投融资渠道,就成为当前推进陕西出版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出版传媒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更是陕西文化产业未来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决领导下,在全省出版传媒人的共同努力下,陕西出版传媒产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辉、更加灿烂。陕西出版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将成为有实力、有特色、有灵活市场运作机制的全国一流的立体化运作的多媒体出版传媒产业集团,为陕西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不懈努力,为建设陕西“文化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