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陕西·2008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报告集
15441700000096

第96章 将西安建设成为一个博物馆式的城市的构想

整个西安古城能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这是一种设想,一种提升西安外向力、影响度的探索。

1.设想将西安市城区建造为博物馆式的城市,或者原生态的古文化博物馆,是本人2000年在昆明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期间,到丽江参观时产生的念头。2006年,我们曾向社会呼吁,整个西安古城能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时,我们曾向媒体发布我们初步的构想,即将整个西安古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城墙内的老城,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式旅游城市。并以之为辐射中心,点线面有机融合,构建关中历史文化博览园。2006年6月10日《西安晚报》以全版的篇幅刊出这一构想,迅即得到了省市不少专家的呼应和关注;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近百家网站转载了这一报道。2008年5月到山西平遥古城参观,深受震撼与刺激。相信陕西人此地一游都会有大致相似的感觉,觉得我们陕西常被外人讥为拿着金碗要饭是实境的表达。如何把我们这个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产业小省,文化产品穷省的面貌予以改变呢?上上下下近年都做了不少的努力,也有一些成效。我想这个想法或者创意可能是一条路径,或者就是一个意蕴厚重的文化产业,一个魅力永不会消失的文化产品。诚如是,那么这个话题有重提的价值和必要,因为它仍有直指现实且与现实对话的意态,仍有将学术研究转换为城市设计进而促生文化产业的巨大的创造性空间。于是又将这一思考展开,试想引起决策部门及各界的关注且引发讨论的可能,进而寻求落实到现实中来的潜质和可能。

2.这一动议,首先源于对这一城市个性、特色与价值的确认和定位。地域性的文化传统,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瞬间成为我们关注与珍爱的对象。事实上,我们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把这些,特别是地域性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我们前进的障碍与垃圾来清除与扫荡的。现在突然发现这些都是国家级的宝贝,是中华民族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国内而言,如果说北京是首都,上海香港深圳是现代化的都市,那么西安则是当仁不让的文化古都。我们应该对这个城市有特色与定位的自觉意识。这不是纸上谈兵口头禅,而是要将它深化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意识之中,细化到城市设计规划布局之中。应该从这个层面做起。它是自周秦汉唐以来或作为国都或作为西部重镇,如中国历史一样纵向贯通历史而不曾间断。国内是从这个定位上看我们的,全世界也是从这个定位上看我们的。在这旅游成为生活方式重要补充的时代,眼球经济异军突起,能有历史趣味文化品位而被人所看且百看不厌,那就意味着是资源也是财富。这也是我们的特色个性与价值之所在。这是值得珍惜具有无限增值潜能的文化资源。

3.西安市城区建造为博物馆式的城市,仍有雄厚的基础。虽说现实仍有诸多变化与破坏让人叹惋,但仍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历史传承至今的格局仍无大变。街坊如菜畦,街道如棋局,城墙城河城隍庙,大明宫,曲江池,碑林钟楼鼓楼清真寺八仙庵,易俗社,东西南北大街,仍可见出旧时模样与痕迹。前几年一个出租司机说,甚至一个台湾客人来西安乘他的车随意转悠了一整天后说,没想到几十年后西安还是老样子啊。发生在城池宫阚街道角落的故事仍记录在各种典籍,仍展演在现代种种艺术形式之中,仍留传在民众的口头传说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在各界的努力下,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等的修筑,大雁塔周边文化广场、古文化街以及顺城巷石板街的建构,东岳庙大唐西市重建的动议与动作都是人心思古的具体实践与成果。这些都为回归长安古城风貌作了很好的铺垫。

众所周知,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也是世界上建都历时最长的古城,达1100多年;在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外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和中心。这个在唐长安城皇城城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城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墙。以这样的城墙作为围墙的博物馆,自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老城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也必然是最大的博物馆。如果成为博物馆,城中划为步行街,禁止汽车进人,可以供设游客乘坐的电瓶车、马车等,不仅方便游客,而且保证城市环境卫生。要让游客坐地铁进了古城,有穿越历史隧道进人周秦汉唐的感觉。

4.将文史研究带人城市规划之中,以众多的细节恢复古长安历史与文化氛围。

尽管过去几十年,老城内的古老建筑遭到大量损毁,但还保留有钟楼、鼓楼、碑林、城隍庙、清真大寺、卧龙寺、广仁寺、东岳庙、宝庆寺华塔、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等一大批价值非凡的古老建筑群和文物,还有大量的四合院老民居。如果系统规划出来,就能将整个古城带动起来。对于破坏了的,可以恢复,因为都有依据。对于民居,可以进行改造,更好的方法也许是政府出政策,订规划。

关注名人故居。我曾去过苏州的寒山寺,对此感慨万千。寒山寺中外闻名,就是由于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西安古城里,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刘禹锡、杜牧、王维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诗人创造了多少诗,如果我们认真去运作,该有多少个“寒山寺”?我们应当对在城内产生的伟大艺术、科学技术进行考证,在具体产生地挂牌纪念。我们还应对古今名流所居住之地考证,挂牌纪念。如这是白居易、李白故居,韩愈在哪,宋伯鲁在哪编省志,范紫东在哪写秦腔,柳青住哪儿着《创业史》,张寒晖在哪儿创作《松花江上》等等。当然,所在地环境要有醒目地标示,进行与其文化创造内容相吻的适当装饰。这方面有关西安诗词、名着、科技发明等创作地理位置的研究资料很多,做起来很方便。

让历史在场,即营造历史断面的现场感。即以艺术和技术的多重手段使曾经的事件、人物、情景清晰地叠加于所发生的地点。如玄武门,则介绍李唐王朝着名的事变;如这个地域处在鼓楼、钟楼一带,就以钟鼓楼为背景介绍这个地方的渊源、地域环境、风俗特点;如这个地方是某个朝代的中枢省,发布命令的地方,这个地下出土过100多个金印,就这样介绍,呈现它的特色。大家都这么搞,西安的历史就回来了。而不是泛泛地上下五千年幼儿连环画式布局一通,从女蜗补天三皇五帝到如今,看似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体现,实则抽空并抛掉了历史的具体性与情景性,看似崇高,其实只有景观,只有技术而没有文化;只有躯壳,没有灵魂。诚如有学者所批评的,这种做法,在美丽的更新中,使城市越来越没有文化气息。

5.名分的恢复。要把老城建设成为一个博物馆,可考虑恢复这一城市古长安的名称,将古城历史明晰地从500多年恢复到2000多年。不只是恢复了长治久安的吉祥意蕴,更是唤醒了它原本积淀的2000余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情景。不只恢复西安城古长安之名分,恢复其城池2000余年的历史记忆与经历,唤起原本积淀的“长治久安”和谐永久的祝福与祈愿。

同时也可考虑恢复它另一美丽的别称:凤城。甚至可以使城区及三秦大地的地名与历史合力而产生凤文化圈,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平台。另有专文,此不展开。即便一时难以就位,那也应积极地做好铺塾与过渡,叫响传统的名字长安与凤城。像南京城即别称金陵又别称石头城一样,要底气丰沛,理直气壮。这名分原本就是一个意义世界。可以寄寓美丽的思想和祥瑞的想象。

别称长安、凤城这一城市名称的恢复,对于街道,部门、学校等那些带有历史意义与价值,对于带有吉祥祝福意味的命名要尽量恢复。3000多年未曾中断的城市留给我们的应是不同时代文化层的遗存,而不是口头或写在纸上的一个概念。还要恢复学校、剧社等文艺团体的名称,使其历史性的光辉和人文意味的内涵得以释放,逐步取消数字崇拜的抽象序列的命名形式。原有命名印证或记载、渗透了当时文化氛围、历史上的光辉,这些光辉会随着原有命名的丢失而消失。恢复原有的命名形式非常重要。同时,对城区街道进行历史追溯。西安城内的每一个街道在历史变迁中,都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其命名也特别有意味,必要时立碑、挂牌,或通过壁画、浮雕来展示它们的历史。要了这些,无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旅游者,一进城区便如同进人一个文化场,自然会感知到厚重而浓郁的历史氛围感。

6.凝铸文化链,展开大制作。一座古城,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向度凝铸多样的文化链。古与今,中与外,城市与乡野,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顺理成章地展开西安城市的大创意与大策划。当我们以文化链的目光来观察西安陕西乃至更大范围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城市的魅力历千年而不减。它本身就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链。我们只需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层解读中将它恢复联系就是了。它将这一方与周边地带凝聚成内涵丰厚情趣恒久的文化平台。曾在这座城街巷奔走留下脚印身影的十多朝代特别是周秦汉唐的帝王将相们,他们的陵墓及其陪葬墓数以千计呈辐射状地布局在这方热土上,成为世界格局内难得的城内外呼应陵墓大观园;如凤城的命名与朱雀大街以及凤阙甚至凤栖原、凤翔、凤县、礼泉、五凤山等,形成相当规模的凤文化圈等,可与龙崇拜比并而论,看来简单,联系想来就不简单了。国内有城隍庙的城市不多,而我们城墙城池城隍庙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意象可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聚合与遗存。而城隍本身原就是城墙与城河之神。在这里一街一巷一屋一树一砖一瓦都会成为有意味的形式,都会成为吸弓I后人挤身其中的文化空间。更不用说鸠摩罗什与玄奘在此译经,佛教八大宗派中六大祖庭在这里,中国民俗八大节日六个源于此地,中国历代都有重要的历史转折性的事件发生在这里,有多少故事要追述,多少情景要展演,有多少哲思要吟味,有多少创意与策划将滋生。大型情景歌舞剧《长恨歌》便是成功的创意与策划。南门迎宾仪式也是创新式的大策划。

7.恢复民俗,展示具象性的原生态古都风情。有学者曾对入境外国游客做过调査,只有30%的游客对历史文物感兴趣,70%的老外是冲着民俗风情来的,因为民俗风情是原生态的。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很想了解东方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如此说来,西安那些古老的历史,对多数外国游客没有吸引力。对此,我们可以策划类似入城仪式的活动,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形式,散布在城区的各个地域,表演化、形式化。在缺乏礼仪感的现代社会里,礼仪所唤起的神圣感和参与性对人的吸摄力特别强大。过去我们只注重物质的文物,忽视了最贴近普通人的民俗。而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活动初步展开,陕西省已有上百项目进入保护与展演名录,这方面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城内可以建民俗街,杂艺百家都可以在这里演出,包括书法的展示教习。还可将不同的街道设立为周、秦、汉、唐街道,穿周、秦、汉、唐服装。居民家家户户有对联,成为一个对联城市。城中建立各种专题性的博物馆,钱币的、古陶的、饮食的等等。以古城为平台,一点点做,可以把东岳庙、城隍庙等一系列民俗恢复起来,使西安的历史文化,成为一种活生生、亲近、具象的文化显现出来,引发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的感觉。

8.稳妥计划,平稳过渡。如果实施的话,以政府为主导,学者为主脑,居民为主体。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慎重态度。要不然国内外以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有问题,刚把许多真古建拆掉破坏掉,又费神费力地修假古建。但我们应截然划一道线,城内高楼林立,从此不应再建,古建拆除不少,从今珍惜保护。要有较为稳妥的计划,平稳过渡推进。以半个世纪为期。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等多步计划。逐步实施推进,不可毕其功力于一役,不遗余力,大动干戈。只要政府、企业从城中迁出就行了。以散落在各处的现存标志性建筑为中心,如钟楼、书院门、湘子庙街、古市、皇城,形成各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文化建筑群落。对消失了的一些牌楼古建,经过充分考证之后,可适当重建。最少形成一个四合院的街道。上述所说的,没有哪个提得超越现实、没有可能性的。很多东西不用投资,如西安的古街道考证,已经有专着出来,我们只需拿来使用就是了。

这是一个引起我们无限憧憬的阳光产业,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它所滋生的经济空间是可以预期的,无限广阔的。如果古城博物馆的设想实现,一定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带来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对于整个民族的振兴,民族的自豪感的增强,都是无法估量的,也利于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其得到国际性保护,确定西安国际性地位,不断提升西安的外向力、影响度。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做起来就更不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