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十日谈
15443000000029

第29章 当代传记作家的史学素养

丁:南方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关于名记者邵飘萍的传记,名为《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作者散木本名郭汾阳,和我是大学同窗,在浙江大学大学任教,写作甚勤。这本传记的优点很多,特别是对材料的收集和相关事实的清理,显示了作者的史学功力。

谢:这本传记我也读过了。在几本关于邵飘萍的传记中,这一本是材料最丰富也是最翔实的,因为作者与邵家有亲戚关系,加之多年积累,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传记。书中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者时有新见,同时也注意吸收许多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虽然这是一部关于邵氏个人的传记,但因为作者视野开阔,这本传记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新闻制度史。这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完成的传记,较之作家完成的传记,水准明显高出一筹。

丁:我本人从事过多年文学评论工作,但我现在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在我的心中,史学高于文学,史学家高于作家。近年来,我们在书店里看到最多的一个书籍品种就是传记文学。我以为史学第一,文学第二,有史学而无文学,可以称为传记文学,但有文学而无史学,一般不能称为传记文学。我们把“传记”和“文学”并称,其实只是一个习惯,但这两者的关系不是平列的,在这个关系中是“史学”决定“文学”,而不是反过来。优秀的文学不一定是优秀的史学,但高明的历史著作,通常都具备优秀的文学品质。

谢:读完散木的这本传记,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代传记作家的史学素养问题。散木是史学系科班出身,但在这本材料非常丰富的传记中,他有一个问题没有处理好。这就是关于邵飘萍生活的时代和邵氏个人命运的历史关系,有许多不统一的地方。邵氏个人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但个人命运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关系,不能作简单结论。因为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对一个时代的新闻制度作完全否定,简单化了。

丁:之所以特别在意当代传记作家的史学素养问题,是因为阅读时下许多传记文学时,我发现那些传记作家普遍缺乏自觉的史学意识和基本的史学修养,前者是观念问题,后者是技术问题。因为缺乏史学意识,在当代中国的传记作家中,普遍不能以独立思考来理解和认识他们传记中所涉及的时代和人物。比如,在中国大量出现的关于鲁迅的传记中,对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基本都是否定性评价。这些传记作品为了写出传主的勇敢和伟大,通常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简单化了。其实传记作家应当先找到合适的历史逻辑,然后以此逻辑去叙述时代和人物的关系。

谢:鲁迅生活的时代,创造了他作为作家和学者的伟大贡献,如果否定了那个时代,鲁迅生活的社会基础就不存在了。鲁迅在他那个时代受到过各种各样的恐吓,但他的创造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这不仅是鲁迅个人战斗精神所致,也是因为有一个时代总体的政治文化精神存在。至少现在人们有足够的证据认为,那是中国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时代,不然我们无法解释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家和学者是从哪里来的。

丁:鲁迅个人办过许多杂志,写过许多文章,出版过大量个人著述,组织和参加过很多社团。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言论自由并没有完全丧失,这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基本历史条件。但是许多传记作家因为没有理解历史的自觉意识,所以在他们笔下,读者常常会有“那么坏的时代何以出了那么多的人才”的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记的真实性。

谢:再比如,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中,有极多涉及战争的内容,但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会感觉到这些传记作家历史意识的简单。如果一个传记作家只按一种意识形态来写作,在史学素养方面,基本可以判定为不具备常识。

丁:另外,散木关于邵氏身后的历史定位问题也没有处理好。不是说作者不应当把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确定清楚,而是说对邵飘萍的历史定位要有一个统一的历史逻辑,应当先处理好中国近现代历史间各个时代的关系,然后再为邵氏找到相应的历史定位,不然邵氏后来得到的荣誉,与他一生奋斗的理想就不统一了。这是散木当时想不到的一个历史困境。总而言之,今年国内有原创性的文史作品很少,散木这本《乱世飘萍》是一本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