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轻松养育你的宝宝
15453700000084

第84章 宝宝体能智能的训练培养

宝宝体能的训练培养

说“不”的宝宝好可爱

宝宝在这个阶段常常能说出很多个“不”来,“不要”“不吃”“不睡”……或者你让宝宝拿一样东西,他也说“不”。一听这样的对抗语言,很多父母就发火了,其实,说“不”是宝宝语言和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我们没有必要为此担心。

爸爸妈妈一定要记住,宝宝向你说“不”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这表明宝宝已经具有独立行事的意愿了,他已经长大了。很多妈妈会为孩子学会说“不”而感到高兴,她们反而为那些在反抗期里没有反抗的孩子担心。但是,对于宝宝的反抗,爸爸妈妈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面对进入反抗期的孩子的反抗,尽量不要与之对抗,更不要训斥,否则会使宝宝感到愤怒或者恐惧,不仅会造成宝宝不语,还可能对宝宝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说话练习怎样才能收到好效果

要培养宝宝的语言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要进行得自然、有趣

如孩子“湿、吃”不分,洗脸时就可问:“毛巾放在水里就怎么了?”做饭时问:“妈妈做饭给谁吃呀?”有意识地让宝宝发“湿、吃”的音;有时可通过讲故事书,让宝宝说出一些物体名称来练习一些难发的音;有时也可教宝宝背一个短小儿歌。

★要耐心示范和讲解

成人在示范时,要照顾到利于宝宝听和看两个方面,以便他模仿。有时配合示范,还需要有适当的讲解,这是因为发音的部位不同,发音难易程度也不同。如唇音,主要是上下唇的活动,比较简单,容易被宝宝看到,易于模仿。而更多的音需要舌头参与活动,不易被宝宝看到,教宝宝发这些音时,就要告诉他发哪个音时舌头要抵住牙,发哪个音时要往上卷,然后成人带孩子试着发这些音。

★要多鼓励,要坚持正确要求

只要宝宝积极学,有点滴进步,就要鼓励,不断激起宝宝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宝宝说话含混不清,不好改正时,切忌打骂,那样做会造成宝宝恐惧、紧张,不仅话说不清楚,还可能造成口吃。另外,成人还要注意从宝宝学话开始,就不允许娇滴滴地说话,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矫正起来很困难。

妈妈要多与宝宝会话

别看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他一样能听懂妈妈的语言,妈妈的语言和表情永远清晰地印在宝宝的心灵上。而这些最初印刻在宝宝心灵上的柔声细语将会变成宝宝思维行动的精神支柱。所以,妈妈与宝宝对话一定要注意能够让宝宝感到愉快、兴奋、有兴趣,让宝宝感觉到一种生活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的气氛。为此,与宝宝交流时,妈妈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注视宝宝的眼睛

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与宝宝的第一阶段的沟通方式就是“目光交流”,他们会通过观察妈妈的表情和倾听妈妈的声音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每一个与宝宝接触的时间都要与之说话

每一次声音交流都会使宝宝的听觉变得更加敏锐,因此不论是喂奶还是洗澡,都要随时与宝宝谈话。

★对宝宝的呀呀自语积极回应

当妈妈对宝宝的“话语”积极回应时,宝宝会学着表现自己,情绪也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另外,在对宝宝的话语做出应答时最好同时抚摸宝宝,以强化与宝宝的交流。

宝宝话太多正常吗

宝宝不说话,爸爸妈妈就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有的宝宝又话太多,即使看动画片嘴里也闲不住。于是,家长又担心了,“我的宝宝是不是得了多语症?”

对于多话的宝宝,爸爸妈妈不用着急。因为一般来说,宝宝话多与他的情绪有关。虽然宝宝还小,但是也和大人一样有自己的情绪,有喜怒哀乐。当宝宝情绪亢奋的时候,或者感觉激动的时候就会不停地跟爸爸妈妈说话,这不仅是正常的表现,而且还利于宝宝的语言发育。因此,如果宝宝话多,不要加以限制,但应注意正确地引导宝宝说正确的语言。

当然,宝宝话太多也可能是多动症的一个表现,家长们还要注意宝宝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异常,若有,应及时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并且及早诊治。

不要忽略语法

所谓的语法,就是关于说话的规则。人们所说的话只有符合一定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也才可能被别人接受。因此,能否及时地掌握语法,对宝宝的语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阶段正是培养宝宝语法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阶段末宝宝会发生一次“双词句爆炸”现象。研究显示,从20个月开始,宝宝每个月所能说出的新词句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在21、22、23个月时,所能说出的双词句分别为50、100和250个。而到了24个月时则猛增到1400句,25个月时更是剧增到2500句,速度惊人。这时的宝宝经常从成人的谈话中观察一些语法现象,并自己“总结”出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然后,他会将这些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则不加区别地运用到各种他所能接触到的场合,当然有时可能会是错误的。不过,父母不必担心,这是正常现象,而且孩子会根据成人的语言不断地修改“自制”的语法规则,直到正确为止。

那么,爸爸妈妈要做什么呢?当然是尽量保证自己说话时的语法正确,这样宝宝总结出来的语法才会是正确的,宝宝也就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语言了。

宝宝智能的训练培养

在这一阶段,家长很容易就会发现,宝宝变得不再那么淘气和爱发脾气了。这也是宝宝心理发育趋向成熟的一种体现,这种趋向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宝宝自身的一些特点而发生改变。

因此家长不能忽视自己在平常生活带给宝宝的影响。有时候家长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对宝宝的性格以及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家长对宝宝的要求和态度也能影响宝宝的性格与心理发育,如果宝宝在做了一件事之后,父母给予表扬和鼓励,他就会很开心。并且还会在以后的生活里经常这么做,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但是,如果家长不对宝宝进行表扬,甚至不同意宝宝的做法,那么宝宝就会感到沮丧。家长应该抓住这一特征并合理利用宝宝的这种心理进行教育和培养,以帮助其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这种方法,宝宝也会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善解人意,而且宝宝的性格也会变得很健全。

随着宝宝的不断成长,宝宝到了这个阶段已经暂时进入到一个很听话的阶段。有时候大人会感觉到宝宝很体贴,并且善解人意,因此也越发疼爱自己的宝宝。实际上,宝宝很会讨大人的喜欢,已经大体知道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并且能感受到家人对他的爱,所以宝宝也会以体贴回应家人。同时,这阶段的宝宝很喜欢帮大人做一些事情,让人不禁觉得这个还不到两岁的小家伙是多么的乐于助人和善解人意。

现在的宝宝已经基本能够听得懂家长所说的话的意思了,宝宝可以按照家长示意去做一些事情,在他心情很不错的情况下,他会很乐意听家长的话,这些都让家长感到很欣慰。在这个阶段,家长还要教宝宝一些礼貌的动作和用语,让宝宝从小就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宝宝能够善解人意地对待他人跟家长的悉心栽培是分不开的,家长应鼓励宝宝的这种表现。

宝宝上进的表现

这个阶段的宝宝总为自己能做一些事情而感到骄傲,并且经常尝试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门框明明非常窄,宝宝偏偏要推着自己的娃娃车挤进去,在此过程中,车被门框卡住了,然后宝宝就开始吵着要大人过来帮忙,因为这个时候宝宝不会觉得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当宝宝从高高的椅子上摔下来时,他立刻哭着爬起来,然后再次爬上椅子,并且又哭又笑,小脸上挂满了眼泪和鼻涕。很多家长都跟不上宝宝的这种变化,大部分家长总是想帮宝宝处理一切事情,因此不让宝宝碰这个,碰那个,因为家长觉得宝宝处处都需要家长照看,要时刻在父母保护范围之内。殊不知,这些都是宝宝这个年龄阶段的上进表现。

宝宝已经长大了,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并不用完全依赖父母。这个时候家长不限制宝宝,更不要事事都帮着宝宝完成。家长可以在一边看,等宝宝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再从旁协助。要知道,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都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开发宝宝的智力,增强宝宝的信心。

当宝宝与别人出现矛盾,家长应该怎么办

当宝宝处于自我完善、慢慢独立的时期,想法不可能与其他宝宝全部相同,因为宝宝们之间的看法是有差异的。很多宝宝在出现与其他小朋友意见不一致时,会发生争执并且用强硬的姿态让别人肯定自己的看法。另外,有些宝宝会因为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而与别人发生冲突,甚至还有很多宝宝只是单纯地模仿别人。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正面的指导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告诉宝宝一些技巧,宝宝与别人争执时应先了解宝宝的想法,如果宝宝的想法是对的应该表扬,如果宝宝的想法是错误的,就应该及时教育宝宝。

让宝宝保持冷静的态度

当宝宝们发生了争执,家长应该在旁边劝解,可以先让宝宝冷静下来,然后告诉大人争吵的原因,但是一定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骂宝宝,接着听听宝宝的意见,让他们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警告宝宝

当宝宝遇到一些矛盾时,家长可以给宝宝讲一些谦让和协商的道理,如果宝宝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矛盾,那么家长不要偏袒自己的宝宝。如果自己的宝宝是主动攻击者,那么家长应该心平气和的教育宝宝,让宝宝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警告宝宝:“如果你再这样,我们就回家了”。发出警告之后,家长也要说话算数。家长不要追究这场矛盾的主要生事者是其他宝宝,还是自己的宝宝,反而应该从中化解矛盾,让宝宝们以后还能继续和睦相处。

退出争吵

告诉宝宝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要争一时之快,避免争吵的方法就是走开或者让步。

面对宝宝的正确处理应给予奖励

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要给宝宝定一个目标,让宝宝知道如果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遇到的事情,会得到奖励。这样会使得宝宝与人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如果宝宝在这方面有进步,家长可以适当地满足宝宝一些要求。

进一步增强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宝宝只有拥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而社会交际能力的强弱往往与在幼儿时期的教育有关,因此,在幼儿的时候就应培养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19~21个月的宝宝来讲,现在就应该及时的培养这种早期的社会交际能力。

早期的社交能力也是宝宝成长的基本需要。父母跟宝宝的相处已经是一种交际,而且这种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比如,宝宝跟妈妈的肌肤接触、表情交流,都是一种很亲密的交际,让家长和宝宝都感到快乐和温暖。

尽早让宝宝学习跟交际能力也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一种途径。比如,让宝宝跟其他人接触,能够让宝宝学习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感触别人的同时,并能激发宝宝用动作或者表情来进行交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智力锻炼。

宝宝刚开始在跟小朋友接触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玩玩具时,互相争抢玩具。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以为这是宝宝的身心还没发育成熟,导致其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隶属关系的概念。家长最好让每个宝宝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宝宝就不会争吵了。

在成长过程中,有的宝宝个性特别的明显,喜欢争强好胜。甚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为了争抢玩具而打其他的小朋友。家长发现这种行为,一定要制止,但不要用强制的方法来处理。家长首先要拉开他们,并且很严肃地告诉宝宝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礼貌的,而且不会招人喜爱。事实上,宝宝的这种行为正是模仿了哪位大宝宝的做法,那么可以让其在宝宝面前做好的榜样,但不管怎么做,家长切记不可在此行为发生后继续打骂宝宝,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更加促使宝宝养成不良的习惯。

在宝宝学习怎么与周围的人群相处的过程中,宝宝要先认识自己。对于1岁多的宝宝而言,已经能够理解很多语言了,并且也了解了自己跟家庭成员的关系,此时家长应该让宝宝学会自我介绍。开始可以先让他在自己的家人或者邻居面前介绍自己,但是家长不要强制宝宝介绍太多,简单的介绍对于1岁多的宝宝而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样简单的自我介绍,在宝宝的成长生活中,能够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

学习社交能力不仅是宝宝个人的事,父母的引导也是其关键所在。每个宝宝生长的家庭环境和接触的人群不一样,性格也就不同。如果家长老是让宝宝呆在家里或者很小的空间里,那么宝宝也就接触不到外界的新鲜事物,自然也就发现不了自己的性格特点,这样长期下去对宝宝的心理成长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到户外让宝宝接触不同的人群,尤其是同龄的小宝宝,让宝宝跟他们一起玩,家长就会发现自己宝宝性格的特点,也了解到了其他宝宝的性格,这样的交流对宝宝以后的社会人际交往是有很大帮助的。

宝宝最初最好的交流对象便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长应该经常跟宝宝交流和沟通,多了解宝宝,也让宝宝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宝宝缺乏父母的理解和感情上的交流,宝宝性格就会变得孤僻,而且会常出现不安的心理,也就不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喜欢与别人接触,从而会增加其性格内向甚至自闭的几率。所以家长不论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宝宝聊天。尽管这个时候宝宝还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需要聊天和交流。这个时期正是宝宝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产生兴趣的关键时期,家长跟宝宝聊天,能让宝宝感受到语言的奇特和美好,不知不觉中就能激发他说话的兴趣。即使家长平常在做事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跟宝宝的交流,让宝宝时刻处在充满语言的世界里,也能为宝宝跟别的小孩的交流做准备,从而促进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这一阶段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现在开始便是家长培养宝宝这种交往能力的最关键时刻。因此,家长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宝宝,科学合理地培养宝宝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