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抗衡衰亡的现代医学
15454000000023

第23章 医学新视野(4)

目前,器官移植还无法解决排异反应这个难题。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相同型号”的器官。上面提到过的肾脏移植手术,肾脏是从其孪生兄弟身上取下的,器官之间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可以有效地排除排异反应。因此,手术的技术只是一方面,被移植的器官是否发生排异反应才是影响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最大因素。1999年不幸病逝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就是因为在骨髓移植中发生了排异反应。

值得庆幸的是,医学正在不断地取得突破。近年来,在基础医学研究和高分子合成材料发展的基础上,人工脏器取得了重大突破。医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特殊材料制造人工脏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生排异反应。

1997年,英国克隆“多莉”绵羊的成功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曙光。人们乐观地预测,克隆技术将为器官移植开辟光明大道,将排异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到零。

可以设想,如果心脏病患者急需得到一个好的心脏,但他人的心脏移植极有可能发生排异反应。那么可以让医生从病人的心脏中取出一个细胞,利用克隆技术在短时间内“培育”

出一个与病人原来的心脏一模一样的心脏。人们完全不必为可能发生的排异反应而担忧,克隆器官比人体原来的器官要好得多。

目前,可移植器官的种类不断增多,除了人的大脑以外,几乎所有的重要器官都有人工移植的记录,从早期的肾脏移植发展到现在的心脏移植、肝脏移植、骨髓移植、胰腺移植和肺移植。在科学日益昌明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的一切器官都可以移植。也许到了那时,人真的可以“长生不死”了。

心脏移植

我们人类有一双手、一双眼睛、两只脚,心脏却只有一个。但1978年10月,有一件事轰动了世界医学界:法国阿尔努-詹克研究所的心脏病专家们,给患有严重心脏病而住在医院里慢慢等候死亡的48岁商人皮埃尔·昂萨多成功地植入了一颗死于交通事故的15岁少年的心脏,于是皮埃尔·昂萨多成为用两颗心脏活着的人。新植入的心脏同有病的心脏是并联的,有病的心脏只是负担正常工作量的15%,而新植入的那颗心脏则成为保证病人生存的主力。手术后几个月,皮埃尔·昂萨多就康复出院,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

虽然皮埃尔·昂萨多是具有两颗心脏的人,但他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接受心脏移植的人。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是南非医生班纳德于1967年成功完成的。后来一段时间,由于死亡率高,医生们停止了对心脏移植的尝试。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免疫仰制剂环孢菌素A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排异反应,使心脏移植手术效果日趋良好,在世界范围内又重新掀起了心脏移植热潮。到80年代末,有记录的心脏移植数已超过1万多例,至今已累积了25331例。我国也成功地进行了数例心脏移植手术。现在心脏移植已经度过实验阶段,被作为中长期心脏病的治疗手段。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心脏移植的年存活率已达80~85%,患者存活1年以后再出现排斥发生率明显减少,5年存活率也已达到80%。

左边的小心脏是被替换下来的心脏,右边是已经移植到位的正常大小的心脏由于心脏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有时可因肺部疾病影响心脏,此时便需要心、肺同时更换,这就是心-肺联合移植。1981年3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将一名因车祸脑外伤致死的15岁男性的心脏和肺脏,同时移植给了一名45岁心功能衰竭的女性患者,使她获得了长期的存活。从此开辟了心-肺联合移植的新领域。然而,由于此项手术更加复杂,目前3年存活率大约只达70%,因此尚有许多问题要去解决。

肾脏移植

肾脏移植始于1954年,一位叫缪瑞的医生给一对双胞胎姐妹做了这种手术,至今她们都很健康。迄今全世界移植手术的总例数已超过16万人次,我国肾移植数也已达11000多例。

移植后存活3年以上者有1845例,存活5年以上者有772例,存活10年以上者103例。在1万多例手术中能活10年以上的只有100多例,是否存活率太低了?是的,这也反映出这种手术的难度以及有许多医学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首先,一个最主要的难题是外来的肾脏能否在接受移植者体内“安家落户”,因为至今仍没有好办法让接受者不排斥他人的肾脏,这种现象医生们称之为“排异反应”。

因此,如何防止“排异反应”是器官移植能否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那么,什么是排异反应呢?要讲请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再讲一下人体中的免疫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好比我们身体的防御体系,它具有识别自身组织以及“外来入侵者”的本领。对于自身组织它加以保护,而对于“异己分子”,则该系统中的卫士——免疫淋巴细胞便会紧急动员起来,包围入侵者,同时释放出某些毒素、抗体将它们杀灭或是溶解,这种过程就是排异反应。医生们常将机体的这种过程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因为器官移植时还会发生另一种反应,即外来的免疫系统也会排斥宿主组织,尤其是当给那些无免疫功能的病人移植外来组织时更加激烈,这称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这种现象在骨髓移植中非常普遍。

为了让移植的器官能在接受者体内长期定居,医学家们目前都在想办法来制止这种排除异己的“相互残杀”,这就是医生们所说的“抗排异治疗”。当前,抗排异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免疫耐受治疗”,就是在移植前预先注射能保护移植器官的药物,使其不受免疫淋巴细胞的攻击;另一种方法是免疫抑制疗法,就是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无力对移植物发起攻击。后者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在肾脏移植中,最有效的是以环孢菌素A、硫唑嘌呤和糖皮质激三联用药来抑制受体的排异反应。后来医生们发现,用单克隆抗体治疗肾脏移植的急性排异效果也很好。最新的研究则指出,决定排异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白细胞上存在膜抗原,而膜抗原是由染色体上某些基因控制的。因此,今后应通过改变控制移植抗原的基因,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这是属于基因工程的问题,有待于人们继续探索。

肝脏移植

从外科的角度来看,这是最困难的一种移植。大夫在取下供主肝脏时,为了不损伤血管和胆管,得花费整整4个小时。在取下受主的病肝时,更得小心翼翼,以免损伤毗邻的腹腔中的成千上万根微细的血管。植入时得连接好5个主要部位:腔静脉上、下部分,门静脉、肝动脉和纤细的胆管。

同肾脏移植相比,肝脏移植的缝合长度要多2倍。

肝脏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复杂器官,在植入后到病人临死时都必须工作,所以稍微受损伤都是不行的。使用了环孢菌素以后,匹兹堡大学肝脏移植受主的1年存活率,已由1979年前的33%增加到今天的66%。

骨髓移植

骨髓是充盈于骨内腔隙中的柔软组织,其中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骨髓是人体中,尤其是出生后的最主要的造血器官之一。因此,骨髓的某些疾病会造成人体的贫血,要是骨髓细胞发生癌变,形成白血病,则更会威胁人的生命,在这些情况下,医生往往会考虑对患者进行骨髓移植。

世界上最早从事骨髓移植的人是美国医生托马斯,他首次将一位正常孪生哥哥的骨髓输给了患白血病的兄弟。由于他成功地完成了骨髓移植术,于1990年获得了着名的诺贝尔奖金。

一般说来,进行骨髓移植时,先要将有病的骨髓抽出,或者将骨髓中的癌细胞杀死,然后将健康与合适的骨髓注入患者体内,让它们在病人骨内腔隙中“安家落户”,并且不断地繁殖来纠正病人的“贫血症或是以此来治疗白血病”等。那么什么是合适的骨髓呢?这是指移植进去的骨髓不会发生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宿主抗移植物的反应”,或是“移植物抗宿主的反应”,因此,一般只有“同卵双生”,即孪生兄弟或姐妹之间才可互相进行骨髓移植,因为他(她)们之间的骨髓与组织不会发生相互排斥反应。此外,不是孪生者,或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可以进行骨髓移植呢?这要进行“基因配型”才能确定,通常他们之间互相提供骨髓的可能性是25%。

目前全球大约进行了3万多例骨髓移植。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同基因骨髓移植(孪生者之间),并取得成功。当前摆在我国以及全世界医学家面前的任务是如何能成功地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不是孪生者之间的移植),甚至异种骨髓移植。对此困难仍很多,或许也可以这样说“任重而道远”,但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脑移植

1994年春天,瑞士发生了一起严重车祸,突遭横祸的一对相恋男女被送到医院时已将命归黄泉。医生们发现,男的四肢和躯干血肉模糊,支离破碎,而脑袋却完好无损;女的则相反,头颅粉碎破裂,身躯完整无缺。一名在场的医生忽然开口道:“两人合在一起,正好重新拼成一个人。我们何不进行头脑移植?”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

医院火速征得家属同意后,手术立即进行,果然相当成功。当“病人”渐渐苏醒时,医生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拥抱。他们确信,这将在人类医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他们甚至为这个“新人”取了一个漂亮的名字“维西亚”。这是最新一次成功的换头手术。

时下,美国有不少医院开始将这项技术商业化,即推销“冷冻头脑再生”——目前换头手术仍无较大的成功把握,因而最好的办法是将死者的头冷冻保藏,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进行手术。据说,这项业务生意还不错,连一些社会名流都“踊跃购买”。举世闻名的“好莱坞影后”伊丽莎白·泰勒,不久前就同一家医学中心签订合同,并预付了3.5万美元的“合同费”。她要求该中心确诊她死亡后,立即切割下她的头颅,马上冻藏起来。届时,再抽出她的脑细胞,注入一名活泼可爱、美丽逗人的女婴头颅中。这位至今世界影坛的耀眼巨星,渴望能以此再造一个新的伊丽莎白·泰勒。

肺脏移植

肺脏单独移植,从1963年以来,做过38例,但效果不好。纽约蒙特菲俄医疗中心的维什大夫做了7例肺脏移植手术。肺脏移植受主存活最久的仅为10个月。供移植的肺脏很少有不受感染的,还难保不受损伤,移植时还要求尺寸合适。

尽管环孢菌素对单肺移植也同样有效,但是大夫们倾向于实行心肺整套移植。患有肺气肿或其他严重肺病的人,通常心脏也有毛病。心肺整套移植手术,1981年由斯坦福的里兹和舒姆威首次进行,他们的第一位病人仍然活着。自从使用了环孢菌素以来,22个移植受主中,有13个存活下来。

得克萨斯州的一个33岁的教师斯塔克,患有严重的肺高血压,后来在斯坦福接受了心肺移植,尽管术后有一阵肾衰竭迹象,但目前已经出院了。他能游泳,举重物和慢步行走。他对在自己胸膛里搏动和呼吸的竟是别人的心肺感到不可思议,但他并没有异样的感觉。

胰脏移植

1966年首次进行胰脏移植。因异体排斥现象严重,大夫们不得已不做了。

抑制免疫反应的新药出现后,大夫们有了做胰脏移植的兴趣,给那些需要经常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做,也可借以防止眼疾和血管并发症。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苏瑟兰和纳加里安大夫做了80例,其中24人已完全不需注射胰岛素。

肠脏移植

肠脏移植,由于肠子里细菌太多,病人容易受感染,免疫功能下降,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做。不过在使用了环孢菌素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两个大夫用狗做肠移植试验,成功率达到60%。据专家声称,不久即可为病人施行这项手术。

脏器移植的黄金时代终于到来了。研究者认为,环孢菌素是消除异体排斥的高效、安全药物家族中的第一种。如果基因工程技术能通过改变基因的办法使组织很好地配合就更好了。有人认为,今后,人们再不会因为一个脏器衰竭而死亡了。

异种移植

我们一般所说的,器官移植大多是在孪生兄弟或姐妹之间进行,再其次是非孪生兄弟间或双亲与子女之间。然而孪生毕竟是少数,而器官移植的需求量愈来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例约数万人,而且还以20%的速度在增长,因此每年有数千人死于等待器官移植。为此科学家们认为利用与人类接近的动物器官移植势在必行,也就是说异种移植是今后器官移植的大方向。

1984年10月的某一天,一位名叫费伊的女婴降生人间。不幸的是她心脏发育不良,即有先天性的缺损。按照医学记载,这种病人是不能生存很久的。美国加州的医生们决定用一种像猴子的叫做狒狒的动物心脏来更换小费伊的有病的心脏。在医生们精心的手术下,小费伊恢复健康了,开始时与普通的婴儿一样,会哭会笑,但不幸的是过了一个多月,小费伊的肾肌受到了损害,终于离开了人间。小费伊是世界上第一例接受动物心脏移植的人。

1992年6月某天,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医生们正在紧张地工作,原来他们正将一个狒狒的肝脏移植给一位患乙型肝炎而肝衰竭的35岁男子。手术也是成功的,术后也恢复得很好,但后来由于某种还不清楚的原因,病人9月份死亡。

异种移植为什么常用狒狒呢?因为它属于灵长类动物,它与人类比较接近与相似。有科学家建议用黑猩猩,因黑猩猩更接近人类,但黑猩猩太少了。另外,用灵长类动物做异种移植还受到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的指责与反对。为此,不少科学家建议用家养动物作为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而且首先考虑的是猪,尤其是英国科学家专门培育成的叫SLA的小型猪。原因是这种猪完全成熟时体重约110~135斤,与人体体重相近,更重要的是,猪与人在某些最主要的“移植参数”上十分相近。例如除了上面我们讲的猪与人体重相近外,在消化生理、肾的构造与功能、呼吸频率、心肺血管的解剖与生理等都比其他动物更接近于人类。

当然,异常器官移植比同种移植困难得多,它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超急排斥”,就是说受体(人)的组织细胞是不能接受这种异种组织细胞的,于是发生剧烈的、迅速的“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使移植物很快失去功能,导致移植失败。因此,今后一方面要加强对供体动物的选择研究;一方面仍要设法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造血组织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