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3岁同步育儿全书
15455000000040

第40章 儿科诊疗室

婴幼儿时期的宝宝,时常会因为无意识的活动、兴奋、闹情绪或身体某处不舒服,而出现不自主地自我伤害的情况。为了防止宝宝出现这种情况,应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宝宝自我伤害。

接种疫苗

乙肝疫苗要在6个月时,进行第三次注射;宝宝在出生满6个月时就要注射流脑疫苗,一般基础针只注射1次,但在流行地区3个月后要复种一次,第二年必须加强一次,才能维持有效的抗体水平。

缺铁性贫血

宝宝从出生到l周岁阶段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其中血容量增长很快,铁元素是人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铁摄入不足,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影响生长发育。婴儿多在6个月至2岁时发生缺铁性贫血,凡6岁以下的宝宝,血色素低于11克,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处理方法:宝宝从母体获得的储存在肝脏中的铁只能满足4个月内生长发育的需要,而4~6个月的宝宝逐渐长大,每天需补充10~20毫克铁,才能满足需要,而无论人乳或牛乳中所含的铁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所以要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蛋黄、动物肝、瘦肉及绿叶菜等。还可以采用经卫生部门认可的铁强化食品。另外,还要定期检查血色素。一旦发生缺铁性贫血,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采用药物治疗。

感冒气喘

一般在感冒流涕、发热后的一两天,有些宝宝会开始咳嗽,伴随着咳嗽的逐渐增加出现气喘的现象,宝宝呼气延长,呼吸急促,每分钟达50次以上,甚至还会憋气。妈妈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宝宝的呼吸道阻塞,咳嗽、气喘时口唇青紫。

处理方法:对于气喘最好的护理其实还是预防,加强身体锻炼,增加户外活动,增强宝宝机体抗病能力,减少感冒;合理地穿衣,不要忽冷忽热,家中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应尽量与宝宝隔离,如果不得不与宝宝接触,最好戴口罩;另外,还要从居家空气开始,定期通风换气,室温不要过高或过低,并保持一定湿度;在室内烧烤食物时,一定要开窗;避免宝宝接触小动物,家里更不要养小猫、小狗。另外,尘螨是诱发小儿气喘体质发作最重要的过敏原,要注意一些细小的生活习惯,每天起床后一定要叠被,不要给宝宝买填充玩具和毛绒玩具,家中避免使用地毯和挂毯。必要时可给宝宝应用疫苗预防,可从鼻腔内喷入或滴入减毒病毒疫苗,可以预防或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病症。对已发生气喘的宝宝,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宝宝上医院。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性的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特征是:宝宝如果经常感冒,几乎每月一次,感冒后又特别不易好,迁延良久的话。

处理方法:生活中,不要总是担心宝宝冷,老是给他穿上厚厚的衣服,捂得过分严实,也不必气温稍有变化立刻增减衣服。宝宝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对症下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干预这才是比较好的方法。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做全面的检查,例如:血的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和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功能。如有免疫功能缺陷者,可根据化验结果进行免疫刺激疗法,用胸腺肽、转移因子等,有体液免疫缺陷者可应用适量的丙种球蛋白。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或“抱耳风”。常见于2~15岁的儿童,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痄腮”发病较急,开始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和全身疼痛等症状。一两天后,一侧耳垂下方肿大、疼痛,说话或咀嚼食物时加重,有时还会出现张口困难、流口水等。部分病人患病3~4天后,对侧的腮腺也会发生肿大,甚至波及颈部及前胸上部,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如治疗不及时,有的还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影响小孩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因此,小孩患了腮腺炎不可大意。

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做检查,但在集体环境中如医院、学校等应留观3周,对可疑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一旦发现孩子患了腮腺炎,首先要立即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采取煮沸或曝晒等方式进行消毒

要卧床休息。病情轻者或退热后可适当活动。饮食上要合理安排,多吃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食品,以免刺激唾液腺使之分泌增多,加重肿痛。另外,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的排出

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用温盐水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如果发热超过39℃,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擦浴等方法,或在医生指导下服退热止痛药等

盗汗

出汗是正常的,尤其是小宝宝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甚至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宝宝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而一些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

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

处理方法: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微量元素,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如果怀疑宝宝出汗是因为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如怀疑宝宝出汗是因为有心脏病、糖尿病(低血糖时)、结核病或睡眠时呼吸不顺畅等病症,可以带宝宝到儿科诊所或医院检查,听听心跳声是否异常、摸摸肚子有无肿块、上呼吸道是否通畅或有无过敏体质等,以除去心中的疑虑。

惊厥

6个多月宝宝惊厥(俗称抽风),最常见的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此症在婴儿时期发病,其中3~6个月发病的比例几乎占了2/3,因为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相对需要的钙质较多,如果饮食中缺钙,而维生素D的缺乏致使钙吸收得少,就很容易因低钙惊厥。这种惊厥一日发作多次,每次只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有时发作不是全身惊厥,只是眼肌、面肌或手指足趾的细微颤动,不发作时精神和饮食正常,也不发热。还有一种惊厥多发生在6个月到3岁。一般多发生在感冒初起突然高热时,发热好几天才出现的惊厥多考虑其他病因,比如流脑、中毒性脑病等,当然这些病都很重,有其他特殊的临床表现。

处理方法:宝宝如果出现手足搐搦症,要尽快去医院诊治,适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便会很快治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在准备送医院的同时,应进行家庭急救:家长和保育员首先要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失措。应迅速将宝宝抱到床上,使之平卧,解开衣扣、衣领、裤带,采用物理方法降温。用手指甲掐人中穴(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上1/3处),将宝宝头偏向一侧,以免痰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用裹布的筷子或小木片塞在宝宝的上下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保障通气。宝宝抽风时,不能喂水、进食,以免误入气管后发生窒息或引起吸入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