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做最成功的父母
15460300000050

第50章 十一?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

赢得孩子合作的关键在于懂得孩子们内心的想法,当孩子们认为你懂得他们的想法时,要赢得他们的合作就会变得容易得多,一旦他们感到被理解,便会愿意听取你的意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时,最先要考虑的是让孩子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才会心甘情愿。假如孩子并没有从心里懂得父母要求他们的意图,方法就不能适得其所。例如孩子的房间很乱,需要收拾一下。

这时父母会说,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按逻辑,孩子应义不容辞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了,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孩子可能在收拾房间的过程中又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干到一半就开始玩,把房间搞得比没收拾前还要乱。这样一来父母有些不高兴了,就开始训斥,孩子不听,就会抓过来打一巴掌,然后逼迫他把自己房间的玩具收拾好,装到盒子里,把枕巾摆整齐等。

孩子刚才玩得兴致很高,被父母这么生气地干涉后,从内心里很不情愿,结果产生逆反心理。他也许会躲在墙角,任你千呼万唤就是不理睬,甚至顶撞,对父母做鬼脸,就是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对发生的这种情况,建议由家长另找时间和孩子进行探讨。从孩子的本质来讲,他们愿意帮助父母干事情,因为这样做就会证明他们有能力。父母应该和蔼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他们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表示关注,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懂得帮父母的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这会使孩子很高兴,会更积极地进行配合。

下面介绍三种对赢得合作有帮助的方法:

首先,向孩子讲出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保证让孩子认可你的理解是正确的;然后用自己的经验?故事与孩子分享,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觉。

在上面两步骤成功地完成后,孩子准备好倾听你的意见了,此时家长可以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将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这完全是以探讨的口吻将孩子与大人的身份平等对待,孩子一般会合作,如果没有效果,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寻找共识。

因为,一种友善?关心及尊敬的态度是取得孩子合作的基本需要。

马丁太太的儿子伊凡放学回家后抱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向他大声斥责。马丁太太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是干什么坏事了?"伊凡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伊凡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妈妈。

马丁太太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伊凡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子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此时,马丁太太记起了上面的三个步骤,改变了她的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伊凡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记得我上三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

伊凡露出轻松的样子,现在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应该。"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错。"

马丁太太的目的是让伊凡不重复使老师生气的行为。她开始用讲述自己经历的方法,实现了她与伊凡情感上的沟通。马丁太太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很快赢得了伊凡的合作,愿意讨论问题,找出将来能对她有利的解决方法。这里面最大的秘密在于,妈妈能够站在伊凡的位置,分享他的感觉,使伊凡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卫的状态,随时考虑准备对付妈妈的办法。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疼爱,他们太在意孩子,不忍心加以约束,结果也会不尽如人意。5岁的科林总是在妈妈打电话时进行干扰,一会儿用手摸妈妈的头发,一会儿抓抓电话线,要么就在母亲怀里钻来钻去。妈妈开始总是不明白科林究竟是怎么回事,玩得好好的,一看到自己在电话里和别人讲话,就要过来捣乱。

其实科林的心理很简单,她想让妈妈多花时间注意她。她在心里认为,妈妈和别人说那么多话是不应该的,妈妈应该时时关注自己才对。这?也暴露出家长平时对孩子过分注意,而对她讲得道理少有关。事后,妈妈应将她抱在怀里,亲切又语气坚定地说,妈妈打电话是在办一件更重要的事,孩子是不能随便打扰的。

当然这种情况发生时也要注意避免互相制服。采取生硬的强制态度,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互相展示权力与权威,谁也不让谁。假如父母过分地听从孩子,孩子要怎样就怎样,证明家长已处在服从地位。孩子就有可能不去听家长的话,也不愿满足家长的任何要求。

6岁的男孩彼利已经上学了,本来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比如课间吃过饭,每个人都要将用过的饭盒刷干净,可彼利每天吃过饭都不刷饭盒,一定将用过的饭盒带到家里,等待妈妈为他刷洗。

妈妈同彼利谈了话,要求他自己洗饭盒,妈妈将不会再为他做这项服务了。彼利照做了,但:过了几天,慢慢懈怠起来。

一天早晨,妈妈正要给彼利装饭盒,发现饭盒没有洗,就让彼利过来完成这项工作。他却迟迟不肯出自己的房门,后来时间到了,校车已在外面等候,妈妈只好给他一些零钱,送他出了门。彼利这回可高兴了。彼利认为买中午饭可比刷饭盒强多了,有钱买东西吃,用不着去刷饭盒,干脆连饭盒也不想带了。

本来妈妈是想找个机会好好教训彼利一下,让他明白事理接受教训,应该自己干这件事,结果却大大出乎预料。这件事的结果不理想,做母亲的也有责任,她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处理这件事最妥当的办法是:母亲一旦认定饭盒应让彼利自己刷,那就应该坚持到底。既不帮彼利刷饭盒,也不给彼利午饭钱,让彼利认识到妈妈说到做到,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

4岁的汤姆原来是很喜欢水的,对洗澡一直很积极,可近来不知何故总是不听调度,在洗澡一事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晚上睡觉前,妈妈把热水温度调好,过来抱汤姆去洗澡,汤姆总是借故拖延,无理取闹。妈妈好话说尽,又是哄,又是骗,可汤姆到卫生间一看到浴盆扭头就跑,为此妈妈很头疼。

其实孩子心里的想法,是想和母亲较量一下,看看母亲到底能把他怎么样。如何解决这种母子之间陷入僵局的事,让孩子配合洗澡呢?千万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硬将孩子抱入澡盆中。孩子不洗澡和母亲僵持不下,能否先放放这个问题,暂且不洗澡,等双方平静以后,再来讲道理。

当孩子听明白又知错时,这件事就好办得多。要么,就先放好水,叫他一次,他不洗就不去理他,忽略他,看也不看他一眼,使他觉得僵持下去没有意思。由于他还是喜欢洗澡的,并已习惯了按时洗澡所带来的快感,就会要求洗澡,改正错误。千万不能求他,在表情上不能表现出乞求的意思,否则,他会认为这很好玩,和一场游戏一样,可以天天重演。

教子箴言

积极的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对话的重要途径,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受父母言谈处世的影响,孩子对他所处的环境也能以主动和自信姿态出现,能够从容理智地解决问题。

——(德国)卡尔·威特

要把孩子培养成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要教他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围绕这一核心,父母应引导孩子在学习中寻找智慧?兴奋和快乐。因此在教孩子学习时要助兴,不要扫兴;要启发,不要填鸭";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过难过易;要以鼓励为主,不要总是处罚;要同孩子保持平等关系,不要摆家长架子;要注重孩子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