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寻常禅
15463300000042

第42章 自以为是的人听不见他人的心声

自以为是的人,心中总是装着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听不见别人的心声,并常常因此而贻误自己。

人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时候,尤其是觉得自己占了正理时。但是,我们似乎都忘记了,自以为是的人最信赖的是自己的感觉,最不信赖的是别人的理智,特别是当自己能够找到一个非常完美、合理的解释的时候。

佛教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位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不料座下听众之中有一禅师忽然之间笑出声来。孚上座讲完以后,请这位失笑的禅师到自己的房里,奉茶顶礼,并且谦恭地说:“我学识浅薄,讲经只是能够依文解义,刚才被您笑话了,希望现在能够聆听您的教诲。”

这位禅师见孚上座礼貌周全,于是也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刚才我不是笑座主所说的不对,不过你所说的只是经文的表面含义,还没有弄清经文的本质啊。”

孚上座于是连忙说:“既然这样,请您帮我讲解一下。”

禅师道:“如果您能信任我的话,就按照我说的去做吧!座主暂时就不要再讲了,每天端然静坐,收心摄念,用心参经吧。”

孚上座听了以后,就按照那位禅师的说法,不分昼夜地参经。一日,天刚露出发白的晨光,孚上座听到外面打更的声音,就忽然大悟了。从此以后,讲起经来,圆融不滞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良遂座主有一天去拜访麻谷禅师。麻谷禅师看见良遂座主来了,却独自一人去地里耕作,连看都不看他一眼。第二天,良遂座主复去求见。麻谷禅师却始终关着门,拒而不见良遂座主。良遂座主于是不断地敲门,麻谷禅师便问是谁?良遂座主刚报了自己的名字,忽然之间便心有所悟。

这二位座主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虚心,不自以为是,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现在解说道理的人很多,而真正领悟的人很少,修道的很多,而证道的很少。其原因多是自高自大,不肯虚怀若谷而贻误了自己,真是惋惜之至。

“自以为是”的人,常常处于盲目的自信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与这类人理论,很是费力,犹如“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纵有千条理由,他听都懒得听,总是一口否定。大凡自以为是者,多半都有些常识且其所言所语也能切中要害,于是,便以“高人”自居。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常常是不求甚解、不了了之,属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货色。“自以为是”者,无论怎样表现,都是为了显示出自己比别人高明一些。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屑于听别人的意见,常常以藐视的眼光与人讨论问题,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仿佛整个世界之人都没他明白,总有些“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架势。这类人物,由“自信”而狂妄,由狂妄而浅薄。

一个刚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因毕业于英文专业,自认为自己的英语很流利,就寄了多份英文简历到很多外企应聘。不久他就收到了很多回信,但结果却都不够理想,许多公司说现在不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其中一家公司给他的回信是这样的:“我们公司不缺人。并且,即使我们缺人,我们也不愿意用你这样的人,因为你很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很高,然而从你的来信看,实际并非如此,你的文章不仅写得很差,而且还错误百出。”你可以想象这个大学毕业生在读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愤怒。他想,不用也就罢了,何必把话说得那么难听呢?他甚至打算写一封狠一点的回信,痛骂对方公司的态度。

但当他平静下来后,转念一想:“或许对方说的也有道理,也有可能自己犯了英文写作的错误还不知道。”后来他又写了一封信给那家公司,向对方表示谢意,感谢那家公司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表示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几天以后,这个年轻的毕业生意外地收到了那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聘用了。

这个年轻人的做法极其难得,在别人说出不太顺耳的话时,他还能保持清醒,没有去愤怒地回击对方,而是回过头来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错。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们真应该用“真实、善意、重要”三个筛子筛一下自己要说的话,由此来避免说废话或是妄语。所谓妄言止于智者。

做人道理

自以为是者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评价过高,总是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自以为是者在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钉子。当我们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佛提醒我们:何不听听他人的心声呢?做人,尤其是与他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请保持沉默,毕竟,“人各有志”。

第六章 欲路勿染,不妄求则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