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护理心理学
15464000000002

第2章 心里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或者说没有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像环节动物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索,它们只具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它们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了;灵长类动物,像猩猩、猴子,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它们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的萌芽,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获得这一正确的认识经历了几千年。现在,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生活的经验,临床的事实,以及从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资料的证明。以致今天“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论断对大家来说已经是常识性的知识了。

专栏1-1

一、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的心理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他们心理发展水平很低,属于感觉阶段。腔肠动物如海葵、海星生活在水中,生活条件简单,仅有网状神经系统,遇到刺激时整个身体卷缩起来,产生了未分化的感觉;环节动物如蚯蚓、水蛭,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具有梯形的神经节,能对刺激产生准确的反应;节肢动物神经呈索状,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并产生了专门化的感觉和相当发达的感觉功能,如蜜蜂能辨别多种颜色,苍蝇对甜味觉的感受性比人高20倍,蜘蛛的织网技术,蜜蜂的筑巢水平,蚂蚁的集体协作等说明了节肢动物感觉水平有了高度的发展;2、知觉阶段: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其生活环境更加复杂化,神经系统日益复杂和完善,形成脊髓和脑,于是产生了更为复杂、高级的反映形式——知觉。鱼类的大脑不发达,大脑两半球处于萌芽状态,只能对光、声、气味、温度等形成条件反射;两栖类动物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脑两半球,视、听觉尤为发达,如青蛙能捕捉活动的小动物为食物,能区分不同的流水声;爬行类动物生活在陆地上,神经系统发展较为完善,出现了大脑皮层,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感觉器官发达,感觉敏锐。鸟类生活在空中,其枕叶和小脑尤为发达,其主要的行为是视觉控制和飞行;3、思维的萌芽阶段: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发展趋于完善,大脑皮层出现沟回,脑的不同部位执行着不同的功能,如狗、猫不仅知觉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哺乳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尤其是类人猿,它们的心理发展达到最高水平,不仅有多种感知觉,还有各种情绪反应,能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进入思维的萌芽阶段,如黑猩猩为了获取食物,能把箱子摞在一起,登高取物。事实证明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以脑的进化为物质基础的。

二、脑的重量: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脑的重量与智慧水平有关,因而测量出各种动物脑的重量和体重的比例,表明在各进化的阶段上脑的渐进发展。有些学者按照脑重和体重的比例推算出脑重指数,人的脑重指数最大。也就是说,动物越高级,脑重占整个体重的比例越大。

三、大脑皮层定位:由于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十九世纪,关于脑的知识增多了,对于脑的科学研究也逐步开展了。自布洛卡发现言语运动中枢开始,关于大脑皮层定位的研究就再也没有停止。

二、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所引起的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脑的反射活动。这种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作用于人的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活动的内容,如马克思所说:“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物质”;或如列宁所说:“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模写、镜像’”。

(一)客观现实是心里的源泉

客观现实是指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人的心理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可以在客观事物中找到他的根源。如人能意识到河流、花草、树木,是人对自然界客观事物存在状态的反映;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是对病人的症状、体征及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表现相互关系的反映。即使在神话中虚构的荒诞形象,尽管它本身超脱现实,但构成它的原始材料还是来自客观现实。

(二)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世界观、个性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甚至对同一种自然景物,人们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是各自的主观世界在起作用。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像镜子反应物体那样机械、被动,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过程。人是通过实践活动反映现实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能动的过程。人能主动地把客观现实反映到主观上来,又能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变成客观的东西。人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且能够突破感官的局限,通过思维去认知事物的内部本质特征,能够发现多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且利用这些规律指导实践,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三)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人是社会的人,单纯的遗传因素提供的人脑这一生物前提与单纯的自然界并不能形成人的正常心理。正如《三字经》上说:“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心理在发展变化过程当中,人的心理之所以成熟,主要受到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专栏1-2

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孟子小的时候,他的家曾经在一个乱坟岗的旁边,整天接触的是与殡葬、风水有关的人和事,回到家说的是一些“墓间之事”。其母认为对其发展不利,毅然把家搬到一个闹市区。结果,孟子开始接触市井、商旅有关的人和事,回到家说的是“商贾之事”。其母再次决定搬家,最后到了一个私塾的旁边,孟子与学校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听着学校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回到家说的是“学堂之事”。至此,孟子的母亲才停止了搬家的行为,成就了中国古代一代儒学大师。

专栏1-3

1920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东北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她们都是女孩,大的约8岁,取名卡玛拉,小的不到2岁,取名阿玛拉。婴儿时被狼叼去并被狼哺育,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生长,使她们的行为习性如同狼崽,不会说话,用四肢行走,双手和膝盖着地休息,舔食流质,只吃仍在地板上的肉,怕火怕光,睡觉时互相重叠卷屈在一起,不让穿衣盖被,半夜起来游荡,像狼似的嗥叫。小的狼孩不久因病死亡,卡玛拉活到17岁,其智力水平相当于3岁半儿童的水平。由于她是在狼窝里长到8岁,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象狼一样,虽然后来回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中,但大脑的发育已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可见,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训练,是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