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护理心理学
15464000000022

第22章 医护人员应具有的心理素养

学习目标

掌握:医护人员应具有的心理素养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

熟悉: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的原则。

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的原则。

在临床的医疗、护理过程中,服务对象是人,而且是患了疾病需要照顾的人。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除了要有专门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一、崇高的理想

医疗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医护人员的一生都要把病人的利益和人类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一项平凡而高尚的职业。医护人员应端正自己的处世态度,建立助人为乐的价值观体系,树立崇高的理想,愿意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终生奋斗。每取得一次成功,都会为进一步接近最终目标而感到欣慰;每遇到挫折,都会认为这是对意志行为的一次锻炼而认真总结经验。医疗工作的价值并不在于为社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积累。无数被救治的病人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会感到医护人员的艰辛劳动,激发工作的积极热情,把精神力量化为物质财富。医护人员也会从病人的康复中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体现自我价值而感到自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医护人员的期望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不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性特征差异如何,都应按着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和完善自我形象。

二、稳定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使人精神饱满、注意广泛、观察敏锐、工作有序、失误少而效率高;情绪低落时恰恰相反,易出事故差错;情绪激动时则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或失误。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把工作及个人生活中的不偷快发泄到病人身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医务人员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防止鲁莽行事、善于自我调节、凡事有心理准备、冷静处理、理智应对、运用放松等方法保持情绪稳定,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对医护人员的自我形象和个体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三、良好的性格

作为职业行为的要求,首先应从对工作、对病人、对自己的三方面的现实态度进行塑造培养。对工作应当是满腔热情、认真负责、机智果断、沉着冷静、作风严谨、干净利落;对病人应当诚恳正直、热情有礼、乐于助人;对自己应当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良好性格的医护人员应有顽强的意志,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又要有高度的理智,处事不乱不惊,应对从容。

四、敏锐的观察

医疗工作中,良好的治疗效果首先要来自对病人的病情及心理活动的观察,敏锐的观察力是医护人员工作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医护人员要善于从病人的言语、行为特点去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观察必须有科学性与系统性。医护人员除观察病人诸如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理指标外,还应观察病人细微的肌肉运动,如面部表情、眼神、举止、体态、手势以及言语的声调等,以便了解病人的躯体及内心的状况。观察有时比询问更有效。如某些病人由于治疗效果不佳,他们的焦虑情绪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重,表现为吃不下、睡不好,本来开朗健谈的人,变得沉默寡言了。观察力实际上是广泛的知识、熟练的技巧与高尚道德情感的结合。

五、坚强的意志

医护人员在医务工作中,主观和客观的困难很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就难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医护人员完成任务的明确目的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坚定意向,是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意志素养还表现在果断性方面,它可直接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效果。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在临床工作中优柔寡断、左顾右盼、犹豫不决,会贻误病情,失去转变的时机;或是不考虑主客观情况,懒于思考,草率决定也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此外,医护人员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韧也是有效地影响病人意志的重要因素。

六、善于沟通的技巧

医患沟通可以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大方面。言语沟通是指运用言语的艺术和技术的沟通,非言语沟通则指举止行为和表情的沟通。

1.言语沟通的技巧

临床调查表明,医护人员是否具有同情心,是病人是否愿意与其谈话的关键。要善于引导病人谈话,医护人员的情感要有“移入”或“通情”,对其谈话的内容感兴趣,使与之谈话成为可能。

多采用开放式谈话,少采用封闭式谈话。开放性谈话是病人不能用是或否的答案结束提问。如:“哦,头痛,怎么个痛法?什么时候开始的?”医护人员可以从病人的回答中继续提问。

与病人交谈,要有反馈,要有耐心。如及时的点头,集中注意力。随便中断或随意插话都是不礼貌的。倾听对方谈话的内容,甚至要听出弦外之音。

还应学会处理好谈话中的沉默。要区别对待各种情况的沉默,有时是等待反馈,有时是过于激动,有时是有难言之隐,有时进入了自然延续的的意境,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处理好沉默的运用,避免不必要的双方情感分离。

2.非言语沟通技巧

目光接触是非言语沟通的信息通道。目光接触可以使谈话双方话语同步,思路保持一致。但目光接触过长,有时表示敌意,有时表示困苦。临床上,要用短促的目光接触检验信息是否被病人所接受,从对方的回避视线、瞬间的目光接触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

医护人员应当善于表达与病人沟通的面部表情,更要细心体察病人的面部表情。有的医护人员话语并不多,但微微一笑,往往比说多少话起作用。

中国人不善于与周围的人有过多的身体接触。但在疾病状态下,在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中,医护人员紧握重症或重危病人的手,身体检查后为病人整理衣服,轻拍或轻按病人的肩头表示对病人的信任和对自己治疗方案的信心,这些有意的身体接触,都会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善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