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护理心理学
15464000000028

第28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学习目标

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标准及分类。

熟悉:神经症、精神病的症状及护理。

了解:各精神疾病亚型。

一、健康与疾病的判断标准

关于人体健康的标准,由于生活水平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WHO的标准是“人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当前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符合WHO健康标准的人,只有15%左右,亚健康的人,约占70%,处于多种疾病状态的人,约点15%左右。

人一般上了40多岁,就会有各种疾病找上门来,特别是一些经常喝酒、应酬的公司职员、公务员、领导干部,一些下岗失业人员,一些外出打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工,一些在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儿童,由于生活的习惯和方式,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由于强体力的劳动,由于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由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由于缺乏正常的呵护和关爱,他们常常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人群。

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健康的呢?中国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① 情绪的稳定性: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能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绪能根据当时的内外环境适度地、协调地表现出来;能及时而有效地克制消极情绪,使它向着有益于社会的方向转化和升华;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莫须有的不安感;对他人的情绪容易产生同感;自信、善与人交往;为了将来,即使现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能忍受。② 恋爱、婚姻、家庭角色的合适性: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有良好的认识;有比较切合实际的恋爱观,对异性之间的情爱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并能用理智来把握性关系与性行为,对婚姻有比较强的满意感。在承担家庭角色方面,能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家庭责任,责任感强,关心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工作,能孝敬长辈,尊老爱幼,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③ 职业期望与事业成就感的合理性: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对职业的期望往往比较切合实际,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合适的职业和岗位,同时还能根据社会的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事业成就感方面,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虽然通常都有较强的事业心,但对自己的事业成就和工作目标的定位却是比较稳妥的,有自知之明,不好高骛远;他们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现实工作岗位的性质来设定自己的事业目标;职业道德感强,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尽心尽责;善于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对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④ 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成年人社会角色的多重性,相应地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多层性;在工作岗位上存在着与同事、领导、下属的关系,在家庭中面临与父母、子女的关系,此外还有与亲戚、朋友的关系。这一切,构成了成年人所特有的层次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面对这种人际关系网络,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一般能根据亲疏远近,处理稳当。在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有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也有点头微笑的似曾相识者,且不论是哪种关系层次的人,都能以礼相待;他们对人友善,信任人,尊重人。

二、心理健康状态分类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以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健康状态

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社会功能良好,能够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时间短暂,一般在一周左右就能得到缓解;损害轻微,该状态对当事人社会功能影响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处理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能够自己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能够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三)心理障碍

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些方面发展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异常。特点如下: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例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等。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面对其它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当事人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标准完成某项(或几项)社会功能。例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等。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需的。

(四)心理疾病

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经历,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则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3.损害大。这类患者不能或者勉强能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这类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我调节康复,而必须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