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实实在在,都要认真负责,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把该做的事情落到实处。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与“差不多先生”绝交,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责任,才能下决心把工作做到最好,才可以避免自己也成为职场中的“差不多先生”。
中国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先生是其主人公,文章中曾经这样写道:
差不多先生和你我都差不多样貌。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东西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是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太讲究。他的脑子不小,他的记性却不好,思想也不细密。他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差不多先生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生气地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回答说陕西。先生告诉他:“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慢悠悠地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几年后,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会算,但总是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又常常写成十字。老板常常生气地骂他,而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只比十字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间找不到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生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躺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好在王大夫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生王大夫走到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个小时,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在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遗言,才没了气息。
汕头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李嘉诚在汕头大学2006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词以《打倒差不多先生》为题。他表示:“我最近重读了胡适先生1924年所写的《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先生若真有其人,他早应该不在人世。”他接着说:“现代科学至今还未找到人死复生的灵丹妙药,何以独是差不多先生能成功存活于世?”他说:“也许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已变异为病毒,通过散播,感染越来越多人。病毒强烈的僵化力使脑筋本来聪明的人思想停滞不前,神志昏沉,虚度其漫无目的又无所期待的庸碌日子。”
李嘉诚强调:“当我重读这篇名著后,令我惊骇的不仅是差不多先生可怜的愚昧,更糟的是旁人接受如此荒谬的存在方式,还企图自圆开脱,这种扭曲式的浪费智能的行为足以令人哭泣。”他说:“医生准确断症是病人痊愈的起点,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需要凭仗自我驰骋超越。各位同学,如果你不愿被命运扣上枷锁,你必须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于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有关心,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最后,李嘉诚说:“终我一生,我将毫不含糊和不变地活出我精神力量的华彩和我血肉热切之心!我是绝对不会成为差不多先生的,你们呢?”
从李嘉诚的致词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差不多先生”在现代社会还是很常见的,或许在不经意中你自己也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反省一下自己吧,是否经常对自己制订的计划做出让步,觉得差不多就行?如果是,赶紧与“差不多先生”划清界限,把自己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丢掉,否则,你总有一天会为自己的“差不多”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凡是做事情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用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现实中,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一个人责任感强不强的问题,“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我们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不是有意所为,而是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工作中凡事不能以“差不多”为标准。在“责任风暴”掀起的今天,我们都不能再做“差不多先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做事只有处处求精,才能把事真正做好。
戴利是刚到美国留学的留学生,由于要支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和绝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在课余时间为美国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但是这种洗盘子的程序是很复杂的,餐馆老板告诉他,要把用过的脏盘子放洗洁精清洗,洗涤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7遍。起初,戴利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用水冲洗7遍。由于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戴利忙活了一天,也挣不了多少钱。后来,他就觉得没有必要冲洗7遍,少两遍也未尝不可。果然,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
但这引起了餐馆老板的怀疑,于是他有一次来抽查一下戴利洗过的盘子的清洁程度,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检测出盘子清洗的清洁程度没有达到标准,就责问戴利。
在老板的责问下,戴利说出了实情。
“洗5遍与洗7遍不是一样吗?”
老板只是淡淡地说:“洗7遍是标准。这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你不按标准做事,请你离开。”
在餐馆老板的眼里,戴利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没有按照餐馆的标准去做,因而结果只能是开除。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不多就行了”的借口,许许多多曾经拥有远大理想的人最后也只是平庸地过完一生。实际上,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目标再辉煌,如果不能很好地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即使有再完美的计划,也会被搁浅,最终失败。可见,“差不多”其实“差远了”。因此,我们对待任何工作都要实实在在,都要认真负责,把该做的事情落到实处,坚决远离“差不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