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难做。”这是一句出现在销售部门的陈词滥调。如果市场容易做,那还要优秀的销售员干嘛?不能因为市场难做,就觉得反正也无法扭转局面,干脆混着。结果谁也不愿意做,使公司市场区域日益缩小。这样,公司没有“效益”,你更没有“利益”可得。
把梳子卖给和尚,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这些市场看起来够难做的吧?对大多数推销员而言,这些都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对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而言,更多的则是接受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超越自我的挑战,他们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将幻想变成理想,将理想变成现实,将所有的不可能通过努力和技巧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
在营销界,有这样一个故事广泛流传: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甲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和尚无数次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他一把梳子。
乙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乙先生的说法得到了住持的认同,住持买下10把梳子。
丙来到一座颇富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把梳子。最后丙被录用为市场部主管。更令人振奋的是,丙先生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于是,方丈再次向丙订货。这样,丙不但一次卖出1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的优异成果,实现了营销工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而对于公司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止是订货单,更是丙这位创建非常之功的非常人才。
不知道你在看完了这则故事后,有何思考和启示?“市场难做。”这的确是一个客观的问题。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不是天方夜谭吗?但是丙并没有以这个作为借口,而是转变了推销的方法,投人所好,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联系上了。从不可能的商机中,开发出潜在的广阔市场。
美国亿万富翁约翰逊说:“遇到障碍我会诅咒,然后搬个梯子爬过去。”如果无法改变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市场的确不好做,如果你消极被动只会错失良机,那何不积极行动抓住时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特别是在今天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自己不先动起来,将很难抢占到属于自己的份额。面对市场,不管有多么难,都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敢地行动起来。
1988年,24岁的杨元庆正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做论文。他当时的人生目标是到美国拿一个博士学位。为了在出国前锻炼一下自己,杨元庆决定先在中关村找一个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当时恰逢联想第一次大规模面向社会招收高层次的人才,他便什么都没准备就去应聘。主考官对杨元庆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面试,初试、复试以后,他被正式录取。
此时,他还没有正式毕业。进联想工作,对他而言只是临时性的。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被分到了公司销售部门,工作内容是卖Sun工作站。这与他的专业关系不大。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这份工作,而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四处推销产品。当时,联想还没有自己的产品,主要是做代理。这样一来,他不仅代理了产品,也代受了许多气。他的电话被客户挂断过,他也经常站在客户的门口一等就是半天。现实状况和自己的梦想相差甚远。
这份临时工作让他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接待客户、开票收款、焊接网线、出差去用户那里一点一点地调试机器、跑来跑去做售后服务……学了7年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用得很少。虽然忙得要死,但是他因此练就了在那个时代中国企业家最缺少的一种能力——做市场。
对于杨元庆来说,他并没有因为“市场难做”就放弃,尽管他所从事的职业和当初想要的、所学的专业是不一样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收获了另一个方面的知识。因此,从现在起,请不要再把“市场难做”作为一个借口了,任何事情都有好与不好的一面,只要你坚持下来,就会发现,最后你竟然从中得到了另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