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帝王的智慧
15466500000020

第20章 乾隆用兵,又打又吓

——打仗要想让敌人心服口服,不是把敌人杀得丢盔弃甲就行了。重要的是要有策略,乾隆发挥得很好,对敌人又打又吓就是一种深谋远虑。

乾隆是一位目光深远,足智多谋,有大家气派的皇帝,他善于把眼光放在成功的出口处,而不是入口处。

在进剿廊尔喀的作战中,随着贼匪情况陆续传来,乾隆帝感到有必要对进军的目的做些调整,把眼光放在成功的出口处,这就是:能灭其国,固为大胜,万一不行,也可以乘胜见好就收,允降班师。

五十七年四月十八日,乾隆在与军机大臣进行作战部署时,对战前阵势作了分析。廊尔喀地势险要,又是边陲。贼匪又在各要隘增设了重重碉卡,抵死守御,似乎有万难深入之势。若派福康安等统领大军,一致声讨,藏内僧俗番等人众,群系观瞻,如此一来,为未份及众人,箭手很难开弓。福康安等将帅,既不肯半途而废,而又因地险所限,难于在预定的时间内结束战斗,或许导致彼此对峙,劳师糜饷,实非上策。

为此乾隆提出一良策,令福康安派出精干兵员,探访贼匪情形,道路险易。若事在可办,自必勇往直前,直捣贼巢,将廊尔喀所占土地归还各个部落,让他们自治,这样既得到太平,又免去扎军藏地,劳顿将士,两全其美,岂不是更好。

乾隆说:“福康安大将生性勇猛,自不肯因有此旨,稍存迁就之心,使战果功亏一篑,朕对此也能理解。但倘若审时度势,即便难以直抵贼巢,或将济陇、宗喀一带拒守的贼匪尽性剿杀,就已经能够大振军威了。或向前直抵贼人境地,与贼匪打过几次胜仗后,使贼匪心有余悸,望风胆颤,悔罪乞降;或可将计,令其坚明约束,俯允所请,准其投诚,振旅班师,也是结束动兵的一个办法。”

乾隆在这里特别强调收兵的前提条件,一定要先振军威,使贼匪有所创惩,不敢再来寻衅滋事,才可结束战事。

乾隆认真吸取了以前远征缅甸时遭受挫折的教训,决心不在边外长期用兵,硬撑着要达到难以达到的目的,也不再想将“边外极边”的廊尔喀据为己有,进剿的目的在制止并警诫贼匪不得入侵西藏地区,维护并保卫西藏地区的安全,维护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作战决策在相当大程度上既反映了领导者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指挥艺术,又反映着他的领导智慧。乾隆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略战术,不勉强行事;二是明确目的,在使贼匪心存慑服后,准其投诚,在边远之地长期用兵是不明智的,清军的目的只是制止寻衅滋事,而不是种族灭绝。所以一些措施是没有必要实行到底的。

治国用兵与经营管理虽不可同语,但也有类似的规律。无限扩张,项目过多,或业务线过长,都会使人有鞭长莫及之感。一些距离较遥远的项目,宜作短线投资,速战速决,收放自若,方为上策。我们已观看了不少有关乾隆皇帝的电视片,从其用兵中学点智慧,不失为明智之举,乐哉!

帝王天下是在腥风血雨中熬炼出来的!

瞬息万变,风起云涌。

在天地动容的时候,帝王总是似问天下臣民,这是谁的天下?

为什么天下人都想当帝王?

帝王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仗,要打仗就得找人,天下只有老百姓,那就找老百姓。说去说来,打仗和不打仗都是老百姓的事,不管打天下还是安天下,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就是不行。说简单一点,打仗的时候老百姓是帝王最尊敬的人。弄不懂的是,老百姓总是成为最快乐的人或者是最痛苦的人,生死是天命?

征服天下,就是征服老百姓的心!

天下是帝王的,征服天下是帝王绝不能推脱的职责!

帝王们在走上征服天下的历程,都沿袭着“文定国、武安邦”的原则,都高举“平天下、安天下”的大旗。这一切让老百姓眼花缭乱,都认不出谁是真正的帝王了?

我征服天下,就是让天下太平!

帝王们都这么说,天下百姓为什么不理解我的苦心呢?

帝王的智慧太高深了!

这不是一般人都悟得出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