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延安博苑(第一辑)
15466900000062

第62章 从红大到抗大

花海洋 闫娟

红大,即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今子长县)成立。1937年1月,红军大学在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抗大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由原来的一所总校发展为后来的12所分校,为中国革命培养出10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干部及知识分子,对于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建国后军事院校的创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36年5月,红军东征结束后,中共中央在延长县交口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与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提出了红军应创办学校的问题。他指出:“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国大局面,则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讨论通过了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决定在瓦窑堡创办红军大学。在这一时期内,中共中央在西北已初步站稳了脚跟并得到发展,为创建红军大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具体研究了成立红军大学的问题,拟定了红军大学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等。不久,毛泽东进一步明确了红军大学的领导成员以及学员学习时间等事项。他在5月29日给彭德怀《关于当前军情变化和基本任务等问题的通知》中指出,红军大学以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周昆为校务部长,袁国平为训练部长,学期六个月,6月1日在瓦窑堡正式成立。

1936年6月1日,红军大学第一期学员在子长县米粮山上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及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并讲了话。毛泽东对学员寄予了殷切期望,他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有个黄埔军校,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

为了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革命的有用的人才,红军大学将全部学员分为三个科。第一科主要培养师、团以上的干部,科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二科主要培养营、连以上干部,科长周士第;第三科培养排、班干部,科长周昆,政治委员袁国平。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政治课,学习中国问题、社会科学概论、三民主义概论、政治常识、哲学;军事课,学习游击战争、姿势教练、步兵战术与战略学;文化课,学习地理常识、自然常识、算术和日文等。

红军大学成立初期,陕北革命根据地仍处在国民党的包围封锁之中,教学条件极为艰难,在人员多校舍不足的情况下,红大第三科只得设在甘肃省环县木钵寺。1936年7月,红军大学随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到达保安。1937年1月初,红军大学又随中共中央来到延安,校址设在城内大东门。同月21日,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937年1月21日,抗大第二期(第一期即红大第一期,故有红大无二期,抗大无一期之说。)举行了开学典礼。由于学员的大量增加,抗大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教育委员会、训练部、政治部和校务部,教育委员会主任由毛泽东兼任。为了解决教员不足的问题,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先后担任了抗大的兼职教员。他们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使学员们受益匪浅。毛泽东十分重视抗大的成长,想方设法解决抗大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当时,各根据地及军队的纸张奇缺,有些部队曾截留提供给抗大的纸张。毛泽东知道后专门给予批示,命令如数归还抗大。

抗大在国统区及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有来自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学生,而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华侨和国民党元老黄兴的儿子黄鼎、冯玉祥的侄子冯文华、傅作义的弟弟傅作良等。1938年7月初,世界学联秘书长柯乐满(法国人)率领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人士来抗大参观访问。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到延安参观的人们,所以十分注意去看抗大,我想不外这个道理。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新中华报》发表庆祝抗大成立三周年的纪念文章,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为了打破国民党政府对边区的种种封锁,1939年7月,抗大全体人员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在罗瑞卿的带领下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在敌占区进行教学活动。1943年3月,抗大除留下部分人员在华北敌后创办分校外,其他人员返回绥德,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学校领导的率领下,广大学员一起动手挖窑洞、建校舍,开垦荒地种粮食和蔬菜。经半年多的努力,抗大总校的自给率达到50%以上,仅副业和畜牧业就收入了539万余元,节约建校舍、修公路等费用达631万余元。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总校之一部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向东北挺进,于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省通化市筹办东北军政大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结束了它伟大的历史使命。

(作者: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员;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