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给父母101条忠告
15467900000014

第14章 孩子“听话”未必是好事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孩子“听话”未必是好事

很多人回忆起父母对自己进行听话教育的历程时都不约而同地会有像下面这位女士同样的感觉:“小时候,姥姥看护我,妈妈每天上班前总是反复叮嘱:要听姥姥的话。等下班回来之后也常常问我,今天有没有听姥姥的话。3岁上了幼儿园,妈妈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临走时总是一句话:听阿姨的话。每天晚上去接我,也常常问我,今天听阿姨的话没有。上小学时,每天都叮嘱我要听老师的话,上课要用心听讲。上了中学还是经常叮嘱听老师的话。后来工作了,又经常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看领导的脸色办事。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听话’这两个字是妈妈对我讲的次数最多的。”

是啊,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最常听到的教导莫过于“听话”二字。爷爷、奶奶、爸爸,不停地说“乖!听话”,“听话!好孩子”,“听话!给你买玩具”,“听话!我们就喜欢你”。“听话”教育几乎成了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据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愿意“不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得听”。同样,在学校里,大多数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有的甚至把是否“听话”当作评判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为什么孩子的周围都用“听话”当作评判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为什么孩子的周围都是“听话”的要求呢?因为听话的孩子好管教,可以省去大人好多麻烦。殊不知,挫折教育怕的就是孩子太听话。

孩子过于听话,很有可能会发展为问题儿童。

为什么呢?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所谓“听话”的儿童一般不提问题,更不与长辈争论,总是规规矩矩,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实际上,家长一味地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这样的孩子,该会的事不会,该做的事不想做,遇事总要依赖大人,产生对他人心理上的“依赖病”。而这种心理上的“依赖病”表现为懒惰,没有精神,不喜欢参加活动,总爱依偎在成人的怀抱里,胆小怕事,缺乏主动热情,缺少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不敢尝试。如果孩子果真这样,我们又怎能指望他有什么抗挫能力呢?

相对于“听话”的孩子,那些顽皮的孩子总会时不时遭到父母的训斥。孩子的大胆创造常常不被父母所理解,因为父母的心中有太多条条框框,他们经常用这些条条框框去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创造力之所以如此大胆丰富,就是由于他们的脑袋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倘若爱迪生小时候非常“听话”,我们人类就可能在黑暗中待得更久。庆幸的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爱迪生小时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破坏者,这位天才在只有6岁的时候就想一点小小的火星是如何烧掉一座房子的。于是他开始了“试验”,他用一点火星点燃了父亲的仓库。“试验”成功了,但其代价是父亲损失了一座仓库和仓库里的东西,爱迪生受到一顿痛打。

很多“坏”孩子,动不动就把家长买的玩具拆坏了,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孩子把玩具当成心爱之物,拆开玩具并非破坏玩具,而是想知道玩具为什么成为玩具,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这说明孩子在思考,而且有动手能力,这是宝贵的财富啊。父母若能明白这一点,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完全可以帮他找工具,出主意,甚至当他的助手。如果孩子要用锤子砸碎玩具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虽然不排除他有好奇心,但是破坏性就严重了,父母应该支持他的好奇心而且诱导他用更好的办法去达到目的。

具有“破坏力”的“坏”孩子一般聪明灵活,能力强,所以遇到挫折时就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这一点要比所谓“听话”的孩子强很多。若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张”十分精辟,他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